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这一目标是由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第三代领导集体又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的.三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不断探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三代领导集体又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战略重点等.他们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关系.他们的共同探索,构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思想.  相似文献   

2.
北宋科技思想发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更是达到高峰。本文简要回顾了宋代之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状况及主要成就,着重就北宋时期科技思想的主要特点、发展脉络和历史成就进行了简述和总结。北宋科技思想在中国古代是巅峰,在世界古代属前列,探究其发生、发展及成长的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积极引申对整个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发展的思索,不仅可以从中探寻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科学观察研究办法,而且可以为现代科技思想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动乱最多、人民生活最悲惨的时代。战争、动乱使汉王朝“独尊儒术”的旧思想体制大崩溃 ,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中国思想最解放、最自由。美学思想和精神的自由 ,酿就了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 ,因而新的艺术形式、艺术规律应运而生并相互融会贯通。此时的盆景艺术正是在绘画、园林、盆栽、赏石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孕育了自己最初的表现形式和美学规律 ,因此可以说该时期是盆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毛泽东改造旧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 ,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时期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教育思想 ,提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 ,使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为了迎接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 ,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强调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为我国 2 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彭燕郊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创作跨越了中国新诗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从抗战时期一直延伸至今。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诗歌界和学术界对他关注不多,他的诗歌艺术探索,特别是后期诗歌由于疏离政治话语和主流思想而没有引起评论界的足够重视。本文试图把彭燕郊“潜在写作”期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纳入20世纪中后期中国新诗从单一到多元发展的大框架中,论述其诗歌所绽放的思想光辉和独特的艺术品质及其在中国诗坛所占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发起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理念的生成做了启蒙的开创性工作;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为近代艺术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蔡元培对美育的学制性倡导促进了近代艺术教育的普及;而以李叔同为代表的学堂艺术教育实践则充分融合了上述三者的艺术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着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他们艺术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嬗变也体现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由功利性向"全人格觉悟,,的超功利性方向发展的规律,是中国艺术教育从古代走向现代的重要界碑.近代艺术教育理念的嬗变也为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7.
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激烈的变革时期,又是中国思想、文化上最为活跃的开创时期。它“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神的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承前启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下面,我从儒家“中和”准则、道家“虚无”思想和秦代书法艺术三方面,谈谈先秦思想、文化对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影响,并试作中西方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辽代宫廷教坊乐借鉴并承袭了我国古代的礼乐制度 ,在使用上有严格的规模和规定。在内容和形式上 ,融合并借鉴了其先源民族、西域民族及中原汉民族乐舞艺术之精华 ,又继承了本民族乐舞艺术传统 ,从而形成了集民族性、地域性、与中原文化的相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古代乐舞的思想教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乐舞是一切文化的母体和先声。中国古代乐舞具有独特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被规范在安邦定国的制度和伦理之中。采用分析和例证的方法,阐述在古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倡导下,乐舞在兴国安邦中所具有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特征。这对当代社会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都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他们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都时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11.
夏商周断代工程集中解决的是年代学问题 ,因此 ,当时讨论的考古文化只涉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北京等地区 ,山东不在其列。但从历史学角度看 ,山东古文化实与夏商周王朝关系密切。在夏王朝时期 ,其主要的附属方国穷、寒浞等均在山东。商王朝时期 ,商王南庚、阳甲曾都于奄 ,据考证 ,当时的奄就在山东兖州、滕州一带。据甲骨文记载 ,商末帝辛时曾“征夷方” ,结合青铜器铭文可知其具体路线为兖州———新泰———青州———潍坊。西周时期 ,山东有许多重要封国 ,齐国、鲁国之外 ,还有纪国、莱国、滕国等等。到了春秋时期 ,各地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开始疏远 ,但山东地区的诸侯国则仍与王室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商奄之民”与殷人同为商人后裔 ,故鲁、卫“皆启以商政” ;商、周均为农业民族 ,故鲁、卫“疆以周索”。夏人处于游牧阶段 ,其生产生活方式适用于戎狄部族 ,故晋国“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齐太公望初封时也“因其俗 ,简其礼”。顺应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施政 ,是周王室为新封诸侯制定的共同原则。周初分封是周人对异姓部族邦国原住居民进行直接统治的初次尝试 ,由此引起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而上述原则是周初分封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进入新世纪的短短五六年间,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取得了显著发展。学科发展的标志,一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考古发现的取得,二是一批具有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的问世。这些学术成果,有的充实、丰富或修正了前人的研究结论,有的则为未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商周文化的转型,士的使用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殷对夏之“众士”的使用,保证了夏商文化的延续。西周吸收“殷不用旧”的历史教训,对殷之“多士”进行改造,强化了对周士的培养、选拔和任命,不仅使得商周文化发生转型,而且在此认识上所形成的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强化了周的贵族共和体制。  相似文献   

15.
疑《鲁颂》《商颂》非《颂》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颂》、《鲁颂》、《商颂》,并称《诗经》三《颂》。但是无论从鲁、宋的诸侯国地位与周王室天子之国的地位绝然不能等列的礼仪角度理论,还是从《鲁颂》、《商颂》之诗与《周颂》之诗章句构成体式?格不合的角度考察,《鲁颂》、《商颂》实非《颂》诗之属类。其所以入于《颂》,乃是由于孔子修订整理《诗经》时人为错编所致。  相似文献   

16.
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夏王朝晚期 ,夏与商族、东夷等东方诸部族关系恶化 ,导致商族与东夷诸部族被迫联合反夏。为了促成和加强商族与东夷的联合 ,商汤采取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与东夷联姻、施与恩惠等。从文献材料推知 ,夏代末年商夷联盟已经形成。商族与东夷诸部族曾多次举行会盟活动 ,其中以“景毫之会”和“泰卷之会”最为重要。参加商夷联盟的东夷“诸侯”当较多 ,主要有有施、有仍、有缗、有莘、薛、卞等 ,其中来自有莘、薛的伊尹、仲虺在联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夷联盟的主要活动包括离间夏王朝、消灭与商夷联盟为敌的夏方国、伐桀灭夏等。商代早期 ,商、夷关系仍然融洽 ,商夷联盟得以延续。仲丁之后 ,商、夷之间军事冲突不断 ,商夷联盟终结。考古材料为夏末早商存在商夷联盟的立论提供了佐证。豫东、郑州、偃师等地发掘表明 ,属于商族的下七垣文化与属于东夷的岳石文化 ,在夏末商初有共存和文化混合现象 ,说明此阶段商、夷关系融洽。商代早期 ,在商人国势强大的前提下 ,商文化范围存在着北、西、南扩展而惟独东方收缩或滞展的现象 ,这正是商、夷之间延续同盟关系的具体反映。但至白家庄期 ,商文化却东向大扩展 ,整个鲁西地区皆纳入商文化之分布范围 ,这种文化上的取代应与商、夷关系恶化及商夷联盟终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夏商周的玉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最早开创时期,文章力求通过金文字中玉部字的本义分析,来证明这段时期尤其是周代是中国玉文化的奠基和初步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8.
井田制是夏商周时期将土地划为方块田并定期进行分配的田制形式.它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村社成员多层次复合所有.在赋役制度上,夏行贡法,商贡助兼用,周行贡、助、彻.无论井田制还是贡、助、彻,都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但各自有制度变迁,相互之间还有制度关联.  相似文献   

19.
刘绪先生前后写了两篇关于偃师商城是不准确界标的文章,文中多有不实事求是之处。故有必要予以澄清,以正视听。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实物资料和碳 14测定年代数据,偃师商城是夏商二代断代分界的界标。  相似文献   

20.
夏商周时期,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羌族和戎族,他们的社会分化与中原王朝通过征伐战争等措施推进其强势宗法化的传播和影响有关。在中原王朝强势化的作用下,包括羌族和戎族在内的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接受华化(或汉化)已成为其社会发展的基本建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