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异国形象建构中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即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以形象研究的基本方法论为基础,通过对异国形象构建过程中常见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倾向进行本质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意识形态式的形象和乌托邦式的形象本身就只是一种社会想像,是一种关于他者的文化表述。其只是反映了形象建构者的文化心理,而这种文化心理归根到底还是形成于利己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在中西交往过程中,西方人塑造了大量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通过对西方构建的中国形象以及构建过程背后的心态进行剖析,我们也可以发现和论证这两种倾向的文化利己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2.
域外行记不仅记录了跨越不同地理空间的过程,也记录了旅行者从一文化空间进入另一文化空间的情感体验。行记中存在大量关于异国形象的记载并不是简单的先验于文本的对异国现实的复制品,而是旅行者在自身的社会文化、伦理情感等因素影响下对异国所作的想象性描述,这一点在宋代的使金行记中得到突出体现。在宋人关于金国"社会集体想象"的影响下,作家筛选出女真族粗疏无文、遗民人心思汉、金地荒凉破败等特点来塑造金国形象,总体呈现出负面、丑陋的形象,透过对金国形象的描述,宋人完成了对自身文化大国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在晚清中国人眼里,英国不再是夷模鬼样的异国形象,相反成了"乌托邦"理想国。文章通过比较早期驻英使臣郭嵩焘和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记中对英国形象的塑造及其对英国和本国关系的摆放,论述了晚清去"夷"化后的英国形象。郭嵩焘笔下的英国成了一个处处胜过本国的典型的"乌托邦"异国形象,而薛福成则把其亲见的英国塑造成一个能够与历史上的中国媲美的"乌托邦"形象,以此方式尽可能地保存和维护了关于本国的神话。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构筑了以异国地域为背景的乌托邦世界,作家并非要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与欣羡,而是仅仅将异国文化作为参照物,幻想通过香格里拉这个乌托邦世界来拯救西方现实世界。运用比较文学形象理论分析希尔顿笔下的中国形象,不但可以利用"他者"来反观自己,而且对增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关键期,陈季同描述的'家庭中国'、辜鸿铭塑造的'道德中国'以及林语堂想象的审美化的'人文中国',向西方展示了一种价值中国的形象,这是对文化转型时中西文化冲突的一种积极回应。这一回应的特殊之处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这些中国形象都隐含着对西方现代性理念的认同,是通过中国人建构中国形象而参与到西方中国想象的话语谱系之中;另一方面,它是以中国自身的形象建构表现出对西方中国想象的反拨与重建,明显地带有对西方问题的思考和想象,由此形成了中国形象与西方中国想象以及与西方自身想象的一种对话关系,这不仅可以改变西方原本存在的中国想象,也能够让西方世界从对话的场域中重新发现自己。  相似文献   

6.
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和异国形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并非异国现实的复呈 ,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形象应有社会基础的支撑 ,可在深层意义上 ,却与形塑者观看异国的方式 (如时间、距离、频次、视角、成见等 )直接相关。形塑者对异国所持的狂热、憎恶或亲善等态度 ,体现在双方关系之中 ,并决定着异国形象的塑造形式 ,被塑造的形象也因而具有置换或偏离现实、具象泛化等多种功能。至于形象学本身 ,则是一门极具扩张潜力的学科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作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主观意义上的自我解读,兼具自我性和真实性。美国主流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无非是借此传达对本国或赞美或不满的声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成分。美国华裔文学要发挥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功能,既有效消弭西方主流文学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读,又能从数代海外华人奋斗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不断锻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是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通常具有乌托邦色彩或意识形态色彩。我们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对英国文学中乌托邦类型的中国形象加以剖析,透视英国作为中国形象的塑造者的心理动机、现实需求和深层的文化结构,阐释乌托邦类型的中国形象所具有的寄托希望、质疑现实以及颠覆现存秩序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赛珍珠之前,许多西方作家都曾在作品中描写过中国。但是他们笔下的中国,不管是作为被丑化的对象还是被赞美的对象,总是根据西方人自身的需要,而并非中国的实际来描写的。赛珍珠的写作则与此相反,她代表了一种真正去了解异国并诉诸笔端的新的写作姿态。为了建构新的中国形象,赛珍珠在叙事模式的转变、民俗描写、人物选择、语言风格、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模仿等五个方面采取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并非异国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不同文化之间在交流的时候经常存在误读现象,比如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时期就呈现出多样化的图像,既有真实的记录,亦有想象、虚构和误读.由于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的影响,使人们把误读等同为误解、误会.而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先天性差异才是文化误读的根源.因此,正视误读的必然存在,认真探求误读形成的原因和动机,将误读看成是了解自身、了解他者、推动民族交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新闻之父",王韬不仅创立了近代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循环日报》,并且作为报纸的"主笔"在报纸上大量发表政论文倡导近代资产阶级改革。他明确指出中国应"变法自强",借西方之法达到中国富强的目的。他所提出的方案,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四个方面:在政治上,应建立议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在经济上,发展经济贸易,增强国家实力;在军事上,应进行军事改革,实现军事强国;在外交上,应该派遣驻外使节,并以实力助力外交。他以西方文化为镜审视中国封建社会,发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系列弊端,并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全面改革的方案,通过报纸的发行广为传播,其影响力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2.
在戊戌前后法制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东渐实质上是一个近代中西政治法律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思想启蒙的过程。在“西法东渐”过程中,戊戌前后处于转型中的新知识分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起着独特的作用,对推动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近1300年,历经5个朝代经久不衰,受中国科举考试的启示,西方国家纷纷在19世纪前后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也是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雏形,从意义上来讲,它是当代公务员考试的一面镜子,对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直接的,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特征的方法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学方法论角度看,近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有其深刻的、独特的基本特征,不能简单地应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问题,因为基本特征的不同取决于基本假设条件的不同。从中国经济增长数量的角度看,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结构、科学进步机制、历史传统和经济基础等,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从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原则和规范,但不能简单地接受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假设条件。  相似文献   

15.
借助现代性视角来观照西部电影的转型,认为西方现代性主要是一种与过去断裂、向未来敞开、不断进步的时间意识,而由于多重的社会历史原因,中国现代性则体现为一种东方与西方、乡村与城市、封闭与开放对比的空间结构。中国西部电影作为中国现代性追求的生动隐喻和民族现代性体验的深刻写照,在其发展早期,主要从"城乡差别"的对比反差来现实主义地观照城市与农村、现代与传统、开放与保守等现代性反差及其对中国人造成的心灵震颤,而在后期,新世纪以来的"新西部电影"则回避现实,热衷于历史想象叙事,通过"朝野冲突"的戏剧冲突,浪漫地隐喻和象征了探索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人既借鉴学习又力图对抗好莱坞产业强势的垄断、霸权的后现代矛盾与焦虑。  相似文献   

16.
叙事主体主要包括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传统小说中二者基本一致,普遍信奉叙述者权威的原则。在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变中,叙事主体以及主体的评价都发生了变化。由于中西现代小说的内涵不同,导致这些变化也出现了差异:西方现代小说打破了传统“全知叙事”的方式,其主体分化动摇了叙述者权威,主体评价侧重从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向多重评价;中国现代小说摆脱了传统白话“口述”方式的“全知叙事”,基本上仍信奉叙述者权威,主体评价侧重从传统的显性评价转向隐性评价。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也出现了西方意义上的叙事主体分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源于东西方两种文明的正面碰撞。欧洲的近代化成为其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清帝国的封闭和对外部世界的无知是其在这场冲突中失败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被动的开放则是中国近代史发端的直接动因。以史为鉴,正视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国才能以更为主动、积极的姿态应对并融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对英汉称谓语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必然有所反映。东西方由于受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有着不同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语言上也有相应的体现。笔者透过中西方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来探讨英汉姓名称谓语、亲属称谓以及社交称谓中的敬称和谦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要以立法来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的落实要与立法相配套。将两者衔接起来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规范转移支付、给予税收优惠、推动体制创新来实现这种衔接,共同营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西价值观念的比较,学界已经形成许多重要结论,然而也留下一些令人迷惑且有待澄清之处。提出"是不是西方仅仅是个人主义"、"是不是仅仅中国讲德性"、"从什么意义上理解中国与西方法律的差异"等三个问题,意在澄清中西价值观念比较研究中非常流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