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越南文学史来看,詹姆逊提出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实质在于强调第三世界民族文学的主体性,是世界文学时代马克思文论的新观念。"寓言"首先是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学话语特性的象征,也是其主体性的表征。越南13世纪起的"字喃文学"到20世纪现代文学的各流派,都是在建构民族文学主体性的话语。其次,"寓言"是对第三世界文学的总体性特征的描述,也表达了各民族主体性的核心价值观念,"第三世界"总体性与世界文学有同一性也有独立主体特性,两者并不冲突。最后也要说明,用后精神分析的"政治无意识"、"力比多"等话语范畴是詹姆逊个性话语的表述,并无亵渎第三世界文学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学影响是必要的工作。上千年前,中国文学早已对越南文学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越南人在不同的阶段一步一步地接受了中国文学的精华,从此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当中,鲁迅是被传播到越南的第一位作家,与此同时,他也是越南普通高校选择作品授课的唯一的现代文学作家。通过对《呐喊》与《彷徨》等小说为主,研究鲁迅作品在越南的翻译情况,从而进一步肯定鲁迅作品在越南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对民族独立运动时期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释。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对“民族寓言”内涵的阐述,包括公与私的关系、寓言的表现力量和文化知识分子的作用三大方面。詹姆逊关注第三世界文学,既有建立“世界文学”的需要,也有立足自身文化的立场对美国文化的批判。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理论能激发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自觉,同时又带有鲜明的西方中心论立场。  相似文献   

4.
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文学的反思中,詹姆逊提出了“民族寓言”的概念.作为第三世界文学一种流行较广的隐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范畴: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在第三世界“民族寓言”中的反映,即文本的“民族性”与“寓言性”;詹姆逊对知识分子在“民族寓言”及世界文学中重要作用的强调;詹姆逊对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观的重新诠释.结合这一概念的社会现实与历史语境,分析了詹姆逊的世界文学重构观念及其理论前瞻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詹姆逊从后现代文化理论出发,提出了“第三世界文学”的概念,指出第三世界文学具有“民族寓言”的性质.文章分析了该观点提出的历史语境,对“民族寓言”的本质观念提出质疑,评析了詹姆逊对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重新阐释,认为詹姆逊“第三世界文学”的建构努力实际上构成了一种理论的鸟托邦.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发表的一篇作品。关于《孔乙己》的主题 ,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近百年来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主题误读种种情况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为反对封建科举制度说 ;二为等级观念说。将《孔乙己》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 ,揭示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食人”的现象 ,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中"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引起了讨论的轰动。考察其"现代性"的理论,发现从文本叙述本身来看,存在着时空的语境"错位";从文学现代性发展的链条来看,对文学的启蒙性和审美性有着双重"误读",仅从晚清小说这一种文学类型就得出晚清"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定位和理解不能仅靠一种冲动和新意,更需要的是以理性的态度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沈从文的关系是学界时有争议的问题。建国前沈从文对鲁迅的文学成就在《鲁迅的战斗》、《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学鲁迅》等多篇文论中都有论述,认为鲁迅作品中具有他认为构成经典文本重要内容的"人生可悯"的情感因素;盛赞鲁迅"对工作的诚恳,对人的诚恳,一切素朴无华性格,尤足为后来者示范取法",对鲁迅为文为人的高度评价体现出对鲁迅的逐步接受。建国后改业从事文物研究的沈从文在他的大量书信中多次提到鲁迅。富有意味的是,他人生的后40年在书信中提及鲁迅时多隐含讽刺,鲜有溢美之词,而是体现出一种疏离: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形态研究"五四"新文学,他剖文学、自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分别从内倾、外向和寓言的角度构建了"五四"主流文学的形态群落.民族自剖文学作为寓言形态在于作家以其民族代言人的身份来对"自我"进行无情的解剖,以期革除弊端,求得新生.民族现代性的焦虑是这类文学的情感焦点.<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凤凰涅槃>分别从政治、文化的批判向度及构建民族复兴的寓言方面形成了民族自剖文学的独特存在.与这种寓言特征相联系的还存在主题先在或主题的预设,叙事人与民族群体同构关系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詹姆逊从其“第三世界文学”观出发,对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强调第三世界文学与第一世界文学的政治性抗争,前者具有的“民族寓言”的性质,凝聚着强大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他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的本意被曲解,应该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接触的角度来看待来重新审视“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应该是积极地介入和贯穿每一个民族语境,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民族环境或民族文化之间接触和交流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甲午战败到“五四”,是中国文学的现代热身阶段,急于迈向现代却又在文体上显得不成熟就成为这一阶段文学的特征。谭嗣同诗歌创作的艺术悖论在于:当他徜徉于庄禅的优美境界时就完全沉入传统诗歌的艺术趣味中,能够写出傲视千古的佳作,不过却与新体诗无关;而他追随黄遵宪与梁启超立意创作新体诗时却又发生伤害诗意的现象。他没有像鲁迅的《野草》那样将思想上的激进现代性转化为一种诗歌的艺术形式,这是很遗憾的。他的绝命诗《狱中题壁》充满浩然正气却又歧义丛生,而误读者多是没有细读出典,更有甚者,是以颠覆历史的姿态恣意进行肆意误读与歪曲。这里对这种误读与歪曲进行批评,并对《狱中题壁》进行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王德威评价晚清小说的"被压抑的现代性"一说,近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考察其"现代性"理论和观照文学的方式,发现其中存有一种理解上的文化错位,也就是说,王德威在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文化中的情感想象印记,事实上造成了对晚清文学和"五四"文学的双重误读.在这种情况下,较为有效的对话途径是,从文学语言这一角度,切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辨清晚清、"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以阿来《尘埃落定》为例,从其传播接受情况和被误读的现象切入,从作家和读者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当代少数民族汉语文学被误读的原因,最后提出解读少数民族文学应该紧抓文学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14.
《庄子》之书,以寓言形象说明哲学道理。作为寓言的文学形象,《庄子》已经被后人充分阐发了;但它的寓言形象中的哲理,于今却没有得到充分阐发。本文举出"鲲鹏展翅"、"庄周梦蝶"、"庖丁解牛"三个《庄子》中最著名的文学形象,进行哲学的阐发和解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鲁迅先生的创作颇具特色,独树一帜。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著名翻译家和文学家的鲁迅,其作品融会了中西伦理文化的共性与冲突。中西伦理对鲁迅创作思维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一方面试图用西方新伦理突破中国封建旧伦理的禁锢,另一方面又深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这种矛盾和交锋在鲁迅作品中时有隐现。作为译者,基于中西不同的伦理观,对鲁迅作品进行翻译时便可能造成信息的缺失,从而导致读者的误读。对比《狂人日记》的两个英文译本,探讨译本中隐含的鲁迅的不同伦理观。从中西伦理契合型和冲突型两个角度分析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译本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为鲁迅“误读”杜甫《北征》中的两句诗,提供了阐释上的“大背景”,并对各种说法作了辩证。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鲁迅百周年诞辰,去年五月召开座谈会动员开展鲁迅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建立鲁迅研究室以来,许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认识到重要意义之后,积极响应号召撰写关于鲁迅教育思想、美学思想、鲁迅作品及教学方面的论文。已写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谈鲁迅对青年的道德教育》、《鲁迅的美学思想》、《鲁迅与苏俄文学》等三十三篇论文,并编出《鲁迅教育活动年谱》及《鲁迅教育思想研究论文索引》,将出版学报增刊《鲁迅教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三十年来的"鲁迅与民俗"研究,从鲁迅作品中的民俗表现、鲁迅与民俗学学科的关系、民俗生活对鲁迅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展开,体现了时代的意义,并从更多的侧面解析了鲁迅之所以成为文学巨匠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课文的教学取向的角度,对建国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鲁迅作品加以梳理,探讨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取向及其变迁.从注重情感体验和文学教育两个层面揭示新课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取向的进步意义,并由此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编制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接受与阐释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建国前,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的选编是新学制的产生和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体现,是鲁迅作品"经典"化的确立和"想象"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标志,是启蒙意义的关键所在.选编揭示了编者的选文与社会风潮同步的时代意识,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选文大量地重复出现,说明鲁迅作品在"五四"后的语文教学中的历史地位已经确立起来,并且是带着潜在的理解来入选教材并在教育界传播的.在接受与阐释鲁迅及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方面,毛泽东的导向作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