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宋词中的"感士不遇"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宋代完善了科考制度 ,广开才路 ,士人的政治出路较之前朝要好得多 ,总起来看 ,文人士大夫“感士不遇”的情绪并不怎么强烈 ,传统的“感士不遇”主题在宋代 (特别是北宋 )文学中并无突出的表现。又由于词一向被看作是花间尊前聊佐清欢的工具 ,因此在整个北宋时期 ,表现“感士不遇”情绪的词作不多。宋室南渡后 ,在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中 ,文人士大夫 (特别是抗战志士 )“感士不遇”的情绪暴涨 ,并进一步转化为潜气回转、沉郁顿挫的“英雄失路”的悲慨。词也由佐欢的工具变成了“陶写之具”和服务于抗战恢复的武器 ,承载了厚重的“感士不遇”情绪  相似文献   

2.
祠禄官制对宋代社会文化特别是南宋士人阶层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南宋士人的居乡提供了有效的制度通道,从而促成了南宋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繁荣。从方信孺为核心的福建莆田诗人群体形成过程中,可以窥见作为祠官的核心文学家凭借一定经济基础和身份认同感,在地域诗人群体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奉祠状态相关的文学创作可称作"祠官文学",它承载了南宋士人阶层的集体经验与文化记忆,折射出地域诗人群体的复杂心态,影响了南宋文学独特风貌的塑成。  相似文献   

3.
《尚书》中本无复仇话题,苏轼《书传》率先批评周穆王、平王无复仇、中兴之志。靖康之难后,这一新说受到士大夫的普遍关注。南宋高宗朝主张对金复仇的士大夫,如张九成、陈鹏飞等,均袭用苏轼新说,借批评穆王、平王指责高宗推动和议、放弃复仇;而赞成和议或经历过高宗朝末期对金宣战以及孝宗朝初期符离之败、隆兴和议的士人,如范浚、林之奇等,他们以维护《尚书》的“轨范”特质为由批评苏轼新说。相较其它经典,直接指向君主,且与中兴话题密切相关,是南宋初年《尚书》学中复仇论的特点。而士人对《书传》的继承或批评,也反映出苏轼之学在南宋前期受到极大的关注,并未沉寂。  相似文献   

4.
庆历新政后的七八年间,欧阳修连续四任州府长官,但到了后二任时,他才与当地官员、士人频繁唱和。尤其是到南都时期,他以知己、同道、门生、故吏、知府、诗友的多重身份,与致仕官员杜衍往复唱和并结集,创撰出两代官员之间唱和范例。欧杜南都唱和以及欧阳修对杜衍五老会唱和活动的支持与宣传,都成为宋代南都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事件,为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诗为词”是人们对苏轼词创作的基本认识 ,但“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发展及其与“雅词”的关系怎样尚需深入讨论。苏轼以写诗的态度进行词体文学的创作 ,从内容上将当时尚属俗文学的词体文学纳入传统雅文学的范畴 ,以词来写士大夫文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交游、应酬、雅集等官场及日常生活的情事。同时 ,苏轼并没有忽视词体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 ,他并未完全将诗歌的题材用于词体文学的写作 ,而是在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 ,有选择的将诗歌的部分题材用于词中 ,既突破了词尚俗的传统 ,在内容上使之归雅 ,为南宋以后的雅词提供了借鉴 ,又使诗词各自的表现特征得以保持。因此 ,苏轼的“以诗为词” ,对词体文学的贡献 ,应该是使词的归雅 ,并且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元初南宋遗民词人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南宋遗民词中的隐逸词是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反映。南宋遗民词人的心奥,南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是在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其时的特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梦”意象在南宋遗民词中的出现次数与两宋其他时代相比较为频繁,且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饱尝失国之痛的南宋遗民词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矛盾、挣扎,在词的创作中不约而同多次选择了“梦”意象作为感慨人生、抒发情感的途径之一,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梦”意象本身的特点及时代背景、词人命运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词,“在士大夫中也不多得”,其词作在不同时期塑造了词人不同的自我形象。李清照以她杰出的才华,集词的内容与艺术性为一体,从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宋代文人士大夫大都以名节自砺 ,以道义相期 ,以开济自任 ,有强烈的经世思想、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正因如此 ,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势 ,他们的忧世意识也特别强烈。即使在一向被视作花间尊前聊佐清欢的工具的“小词”中 ,也充满了文人士大夫浓郁的忧世情怀。具体而言 ,北宋词中“多北风雨雪之感” ,而南宋词中 ,“多黍离麦秀之悲”。  相似文献   

10.
南宋遗民词频繁使用由历史典故演变而来的文学意象,这些意象以“铜驼”“铜盘”“铜雀台”“新亭”“乌衣巷”等为代表,它们均与前代王朝发生的动乱及亡国事变相关。遗民词人通过使用这类意象以表达亡国之恨,同时它们也成为遗民词抒情特色的显著标志。其所以频繁出现,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密切相关,也与历代文人不断相沿习用,从而使其所承载情感意蕴走向固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论南宋寿词的分型及特征--兼论祝寿文学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寿之辞始自先秦,此后绵延不衰.纵观南宋以前寿诗、寿词的历史流变,其创作多限于庙堂,颂扬对象多为王卿贵族,内容风格单一.南宋祝寿风气炽盛,直接带动了寿词创作的普遍流行,其类型可分为寿圣寿官词、寿亲寿友词和自寿词三大类.寿圣寿官词因其应制酬唱之目的而带有谀美色彩和模式化特征;寿亲寿友词因祝颂的功利需求虽不免有一些尘俗观念和价值提升,但因其表现了人伦真情的温馨和生命意义的美好,因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自寿词摆脱了他寿的功利目的,审视并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深刻揭示词人深婉细腻的心迹,带有浓烈的个性化色彩,风格少有他寿词的喜庆欢愉而多以悲愤激越为基调.  相似文献   

12.
论<绝妙好词>对词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密编纂的<绝妙好词>一书,对前辈词论家沈义父的词学观有所酌取,又因与张炎论词主张相通,故为张炎之<词源>以及传张炎词法的陆行直<词旨>所取材.这部词选对清代词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所昭示的"南宋体"词;对词选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开宗立派.自<绝妙好词>后,一种新的选词型态--选派词选确立,即通过选词确立宗派阵营.  相似文献   

13.
相较于诗社,词社活动明显有疏离政治的倾向,词社是在随意地结集中逐渐规范发展起来的。到了南宋晚期,词社活动已较为成熟,词社集中切磋句法、传授词艺,对词派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元词历来评价不高,被认为是词体历经唐家兴盛之后的衰落期。'同衰于元'似乎已成定论。本文对此说法提出怀疑,并通过对元代词体发展的具体分析,指出导致词体衰落的诸多因素在南宋业已存在,而元词就其本质而言是南宋词的自然延伸,'词衰于元'之说,元人恐未肯任其咎。文章认为,前人对元词的评判存在着两个基本偏颇,一是在元词的断根问题上有所失误,二是评判标准上的不完善。本文就此提出了'以元归元'的原则及四个标准.以此作为确定易代之际文学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孝祥不仅是南宋初期的词坛大家,也是备受士人推服、任天下之重的帅臣。长期以来,他的阃帅身份多为论者所忽视。孝祥词学观念的迁变流转和于湖词主体风格的演进生成,与其数任帅阃、开府四地的仕宦历程亦若合符契。在高、孝二朝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孝祥主导的幕府文事活动、幕府驻地自然山水的感发,对于湖词风的逐步嬗变、词格不断提高和词境日渐拓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幕中人际交游与文学互动,藉由政缘、学缘、姻亲的关系和共同的艺文志趣、学术理念、中兴理想,孝祥以诗词唱酬的方式构建起了一个包括地方帅臣、道学名流、诗文大家等不同群体的人际网络,涵养出迥异于绍兴和议后的文学创作生态,成为孝宗朝文坛全面中兴的重要促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自寿词是南宋出现的新词体,其创制主要缘于词人自我抒写的需求。早期自寿词表达对人生的反思与对功名的超脱,中后期则展现了宋室衰亡背景下词人对世事人生的悲观绝望心理。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南宋词坛较早大量写作咏物词的词人,姜夔对咏物词倾注了浓郁的深情与毕生的心血。本文将姜夔的咏物词作置于咏物词的发展流变中加以考察。姜夔在词作中融入江湖漂零之感、对失落恋情的追忆之思、对国事衰微的忧虑之情,从而使其咏物词作较之前人有了新的特质。姜夔咏物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为立意深远、含蓄蕴藉;字琢句炼、音节谐婉;虚处落笔、追求神似;幽韵冷香、清虚淡雅。姜夔的咏物词受到后代词人的激赏,并为南宋遗民词人树立了一种新的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18.
南宋状元、词人黄定,《宋史》无传,史料记载较少,清陆心源在《宋史翼》中亦未作补充。《全宋词》黄定小传因属草创,故甚简略,且有讹误,根据《宋会要辑稿》、《南宋馆阁续录》等文献,对其生平事迹可作很多订补。  相似文献   

19.
东坡词因其人的士大夫典范性与其词的特殊艺术性,在历代词评中一直是众家评论的焦点.就整体词史发展脉络而言,东坡词往往被视为词坛剐格,却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事实上,东坡词的影响性除了开启南宋豪放一派词风的成就之外,在号称词学复兴与总结的清代,另有其他面向亦值得深入探讨.就清代重要的几种词选而言,大多自有其理论主张而选词,但因为东坡其人具有士大夫典范性,其词又富有新变性,使其词作入选的原因和状况显得较为复杂,反应出东坡词对清代词学所具有的不同层面影响力.因为清代词学一派理论之生发往往是为对治前一词派在理论与创作上的弊端而来,虽然各选本所选规模与选政等皆有所不同,但纵现其论词蕲向,其中隐约存在一前后对应而互有补充的变化脉络.因为东坡其人其词的士大夫代表性和多元词风,使得选家面对东坡势必有所取舍,才能将之纳入其理论体系中.本文拟以清代具有代表性意义及相关的几种词选,对东坡词之选录状况进行比较讨论,期以微现此中所透露的词学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  南宋知名文学家王炎、梁栋,《宋史》无传。《全宋词》二人小传有所未备及讹误,兹予订补。要点有:(一)王炎为鄂州崇阳县(今属湖北)主簿,至迟孝宗淳熙三年(1176)五月已在任。入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幕府,在淳熙六年(1179)。为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州学教授,至迟淳熙十年(1183)秋已在任。十二年(1185)解任。知岳州临湘县(今湖南临湘市),始于淳熙十四年(1187),讫于光宗绍熙二年(1191)。绍熙四年(1193)三月后至宁宗庆元二年(1196)九月前,通判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市一带)。其间,凡三度权知该军。庆元二年(1196)冬至三年八月,太学博士。三年(1197)八月至四年(1198)十月,秘书郎。四年正月起,兼实录院检讨官。四年十月至五年(1199)九月,行秘书省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其时阶官已至朝请郎,并兼皇弟吴兴郡王府教授、兼权尚书吏部考功司郎官。五年九月至六年(1200)二月,著作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兼尚书吏部考功司郎官、吴兴郡王府教授,又兼尚书吏部侍郎左选司郎官,又兼礼部员外郎。六年二月至十月,军器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礼部郎官。六年十月至宁宗嘉泰元年(1201)二月,军器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礼部郎官。嘉泰元年二月后至三年(1203)末,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四年(1204)春至夏,权知饶州(今江西鄱阳一带)。开禧三年(1207)十二月至嘉定二年(1209)正月,朝议大夫、权知湖州。(二)梁栋,原籍相州(今河南安阳一带)。《全宋词》谓“湘州”,误。迁镇江府金坛县(今江苏金坛市)。理宗淳祐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243年1月8日)生。度宗咸淳四年(1268)至五年(1269),宝应州宝应县(今属江苏)主簿。咸淳八年(1272)至十年(1274),临安府仁和县(已废入今浙江杭州)尉,辟入两浙西路安抚使司幕府。宋亡,归临安。弟为茅山(在今江苏句容、金坛间)道士,往依焉。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茅山道士笺其诗告官,以讥时罪逮捕入建康(今江苏南京)狱,备尝笞楚。台府诸达官共救之,卒得免。自是名益闻。卜居建康,江东人士从学甚众。 有《梁先生诗集》,又名《梁隆吉诗》、《梁隆吉集》、《隆吉诗集》、《梁隆吉诗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