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加快,全球化语境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研究成为中国进入21世纪最重要的时代话题之一。全球化语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研究影响程度如何?是利是弊?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研究如何应对?出路何在?以及中国学者应建立何种学术规范?文章综述了部分广东学者的观点,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历时地看,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站在全球化语境下去认识赛珍珠,通过引入"文化边缘人"的概念去解读赛珍珠,我们可以找到赛珍珠及其作品被排斥在经典之外的原因。作为文化边缘人,赛珍珠站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也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她被学术界"重新发现"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视角切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赛珍珠在当代世界文坛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学和文化经典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今天屡遭解构和戏说,不断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文化境遇中重新认识经典的本质和文化特性、反思经典的文化功能?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审视经典的形成和流变、意义的解构和重建,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胜场,同时也可以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化研究需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也必须面向新的时代境遇,在新的历史形势之下、在应对现实挑战中求得自身的当代发展。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之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与时代的关系具有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检验问题,特别表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意识形态论文化观念在现代哲学、史学与文学、艺术等领域所经受的理论冲击方面;二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创新问题,即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问题。这两个方面,都给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带来巨大的理论挑战。前一方面的挑战关涉到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今时代是否依然具有话语有效性的问题,后一方面的挑战关涉到当代文化研究中话语主导权的争夺问题。就后一方面而言,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亟需对如下三个特别突出的问题给予时代性回答与解决:其一是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的国际文化领导权之争与文化民族化问题,其二是传媒化、技术化、产业化背景下文化创造中精神价值的坚守问题,其三是文化现代性发展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国际社会中积极的一员,改革开放的中国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冲击,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受到的冲击愈益严重,尤其在文化领域,我们将面临西方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文化价值观的更大冲击。本文首先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历史语境;其次分析了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我国先进文化建设遇到了哪些机遇与挑战;最后通过对上述两个大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它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文学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文学研究逐渐向文化研究转向,由此带来文学理论研究的泛化。  相似文献   

7.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 ,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 ,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 ,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 ;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 ,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 ,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 ;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 ,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 ,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 ;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 ,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 ;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 ,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 ,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 ;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 ,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 ;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 ,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 ,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  相似文献   

8.
文本分层理论认为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存在,不同的批评方法进入文本的不同层面获得不同的意义,从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评价。文学经典建构是批评话语将契合自己最高标准的文本推入艺术界,使其获得中心地位和合法性的过程。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越界现象频繁,文学经典认同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但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文本分层理论中获得相应的解释与说明。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语境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西方文化强势输出,妨碍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双向的跨文化交流,使世界文化交流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从而强烈冲击了他国文化,严重影响了他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这样的历史语境造成了中国话语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衰微,干扰了现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认知和体认,造成了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危机,致使相当一部分中国民众信仰缺失、道德失范,价值和行为取向西化,经典文本阅读被消解。要重建中华文化认同,就应当着力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倡导多元文化并存,使中华文化大放异彩,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关系,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促进中华文化的新觉醒和再发现。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时代,外国文学教学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坚持以文化视角理解文学,树立全球化的分析文学现象及文本的思想观念,实现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融入比较研究的方法,是当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在多元文化语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批评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既是对文学研究的发展,也是对文化研究的开拓。文化批评主要表现在文学的语境观和彰显文学的人文性和价值等方面。文化批评先驱诺斯洛普.弗莱和F.R.利维斯的批评思想都集中体现了这些主张。在经典文学以及文学教育方面,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在文化语境中观照文学、理解经典文学的作用并在大学教育中发挥文学的人文性等观点,推动了文化批评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大众媒介的强势渗透下,文学场的自主性原则遭到沉重打击,文学场的裂变难以避免,重建媒介时代的文学场,应该将文学场视为一个以媒介为中心的开放场域。媒介时代的文学研究需要突破本质主义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将封闭的文学理论开放,加强对大众媒介语境下文学经验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利用媒介,利用文学,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质量,这正是重建媒介时代文学场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必要的张力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0.
与现代性语境相伴而来的是人的创伤感。遭受创伤,就必然要解释创伤。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解释创伤中独具优势。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个人有更多的机会生活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化造就了跨文化作家,这个作家群体与现代性语境下的创伤感关系密切。跨文化作家的多元文化视角是在创伤体验中形成的,他们身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流亡情结,这也使跨文化作家获得了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