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后现代知识观以存在论哲学作为立论的逻辑前提,认为知识扎根于人的生活世界,知识的终极目的是对现象世界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的探寻。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变,要求语文教育正视学科特点,树立语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念,通过不同课程类型的建构,寻求语文教育生活化拓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知识的看法会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心理学的认识论基础是科学主义知识观,其研究取向的特征主要有:主客二分的思维特征;本质主义;科学主义;个体主义。后现代知识观为心理学研究取向的转变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当前,心理学研究转向主要表现在:心理学的社会建构论取向;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转向;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转向。  相似文献   

3.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看法,有什么样的知识范式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后现代知识观具有动态生成性、境遇性、价值性、多样性的特征。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审视,我国高校的基础教育应在教育目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相应变革。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在哲学领域当中知识观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转变过程,以及后现代知识观确立的背景和主张,进而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知识问题、教育理论问题及教育改革主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知识观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根本内容和形式。传统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与中立性,它导致了学生以学习外显知识为主,消极被动地进行接受学习;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理解性和建构性,它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重,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学习。  相似文献   

6.
随着后现代知识观的确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文课程的价值。加强人文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时数,都应该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了解不同时代的知识观,可以帮助我们辨证地看待知识,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知识论依据。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观带有明显的知识客观论倾向,强调知识是经过证实了的真的信念;近代哲学的知识观属于主观知识论,强调人的知识必然具有普遍有效性;现代哲学的知识观逐步从认识论转向价值论,强调知识的客观性也是由主体建构的。后现代的知识观是对现代知识观的反思和批判,强调知识的复杂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在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中重建师生关系,开放性和互动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是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理念。后现代课程观催化传统教师角色由“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后现代课程观拓展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角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知识教学观的演变是以一定的社会需要为基础,同时也顺应了从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文中在简要介绍知识教学观演变缘由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从"符号"到"文化"——知识教学观演变在课程中的体现,进而提出这种演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是后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形态,它在对现代心理学的主客二元论和个体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核心--建构,建构在话语中通过互动过程进行,并关注文化、历史的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提倡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对知识、自我、人格等进行了重构,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自我观和人格观.它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论知识服务的发展环境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把知识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知识服务的条件与环境.提出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是当今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的首要标志.深入探讨了在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指导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和开展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方式方法,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创新研发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介绍以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提出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规格的特征.在建立基础宽厚适宜、专业面宽,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建立引导学生素质测评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通识教育的教育价值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知识观重视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掌握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的学生观是主体性的学生观,也就是要树立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教育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养成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完善学生的人格系统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宣传普及创新文化、形成合作的集体、创造民主平等和宽松开放的环境等方式为创新提供环境和方向保证。  相似文献   

15.
德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懂得道德的教条,而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实践道德精神。比较实践性德育和认知性德育的基本原理、具体特征、课程观、教师观和操作流程可以看出,以实践为起点和归宿的实践性德育是扭转德育实效性孱弱的根本出路,实践性德育的思想与实践已成为世界德育的主导,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学校德育的根本模式。  相似文献   

16.
科学理性主义是以爱因斯坦等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在冲破旧的机械论自然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基础上所建立起的与辩证思维相一致的自然观、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科学理性主义为辩证理性思维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自然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公共课)教学功能的定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文章认为它具有知识教育、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和树立科学世界观三个基本功能.三者之间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知识教育是基础,培养理论思维能力是核心,树立科学世界观是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本文就如何充分理解和实现这三个基本功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知行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协调、"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等原则。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哲学历史观变革的关键是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对以往哲学历史观超越的实质.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使历史第一次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克服了以往历史观的虚幻的主体性,使得历史观的时空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确立了历史的辩证决定论.马克思实践历史观在当代往往被误解为经济决定论,并受到了非决定论的强烈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