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用首位城市规模、4城市指数、变差系数等指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四大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结合1994-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区人口,利用Zipf法则、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城市规模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首位城市带动作用不强;城市体系演进呈先集聚后分散的发展特征。应当从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体系结构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结构、城市体系的数量规模结构和人口规模结构,以及城市区域的首位度等角度,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和规模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中部城市群呈现核心-外围二元结构,辽中南城市群则是多边形结构;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数量规模结构为理想的金字塔形分布,而人口规模则是倒金字塔形;从首位度指数来看,辽中南城市群并非首位分布。由此,应采取措施,推进辽中部的同城化,推动中心城市错位发展,促进辽中南城市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全面提升土地开发效率是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推进国土空间合理有序开发的有效手段.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推进主体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正面临土地开发强度明显高于城市及一般区域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2007—2016年为研究时段,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土地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层面上,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开发强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演变特征,2007—2011年呈现逐年递增,2011—2016年呈现递减态势,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分异特征明显,总体呈现青岛市威海市济南市烟台市淄博市潍坊市日照市东营市;2)在空间层面上,山东半岛城市群相邻地域单元土地开发强度的相关性较低,整体呈现离散式分布,高值与低值的空间集聚度较差,局部空间分异特征相对零散,各种类型地域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区位分析与因子分析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条件与物流业核心竞争力三因子得分排名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节点体系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框架设想,探讨了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以及加速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运用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及分形等理论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津冀城市群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变动和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目前该城市群规模结构存在的问题:(1)城市群中北京和天津两市的人口过于集中,而其他等级城市的人口规模偏小,导致该区域人口规模的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2)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发展速度过快,而小城市过慢,以至小城市的作用无法凸显;(3)该区域的城镇结构体系不够合理,各城市的功能不够协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和2017年2个时间截面数据,采用城市流强度和引力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地市的城市流强度与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城市中各部门的外向功能服务能力不强,整体空间联系较为松散;2)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流强度的绝对差异在逐渐增大,相对差异却在减小,城市群内城市整体实力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3)城市群内空间格局变化较小,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7.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特征展开分析,并运用响应指数和响应度模型对17市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根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可划分为协调、低度协调、中度失调三种类型;(2)济南、青岛、东营和威海4市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响应指数为"负响应",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其余城市响应指数为"正响应"且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和区域交通可达性是评价某一地区旅游价值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对山东半岛城市群3A级及以上景区空间分布、山东半岛城市群八个地级市的交通可达性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3A级及以上景区呈现中西部地区带状延伸,东部地区集聚成团特征;各地级市的交通可达性以潍坊市最高,东营市最低,表现为由中东部地级市向外围递减特征;总体而言,景区空间分布与区域交通可达性除潍坊市外相关性显著;铁路交通可达性与景区分布的相关性高于公路交通。由此可知,高速铁路的开通对连接城市群内的景区和促进旅游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9-2013年城区人口数据,运用“等级钟”、位序-规模法则、首位度等方法,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进特征,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呈现明显发散增长态势,首位城市北京的集聚效应过于突出,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五力模型”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进机理,提出深度激发内部影响力、合理利用外部影响力、综合发挥城市群演进动力,促进不同类型城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关中城市群城市等级结构及其发展思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多元统计模型 ,对关中城市群城市等级进行定量分析 ,归纳出关中城市群等级结构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提高特大城市西安的建设水平 ,增加中等城市数量 ,填补大城市空白 ,大力发展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发展是区域发展在空间上的增长极。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基于城市间的资源禀赋,实施差异互补,追求协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的挑战。把握半岛城市群的总体资源条件,识别其各自的优势(差异),走互补与协同发展之路,应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实施这一战略时要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的差异互补。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是都市连绵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城市体系的自相似性,使得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征,可以通过分形维数加以描述。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下的74个市辖区和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县级以上境界面状数据,使用ArcG IS软件,通过ArcM ap ArcToolbox中的自带工具和VBA编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分形维数的计算,分析城市群空间分布的向心性、均衡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首先,长江三角洲地区已逐步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城市的分布密度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其次,长三角城市群属于复杂分形,其空间分布逐渐趋向均衡;第三,长三角地区顺畅的交通网络促进了区域内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95~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的非农业人口数据,运用Pareto定律估计方法,对长三角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动态演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规模分布基本满足“位序—规模”规律;在1995年至2000年间,各等级城市规模向平均规模发展,城市体系发育健全,城市规模分布均衡度不断增强;2000年至2010年,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中小型城市发展缓慢,相对规模缩小,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的演进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城市群是当今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形态和主流发展趋势。文章简要论述并分析了城市群形成与演进的历史及其必然性 ,从地域分工和区位选择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理论阐释 ;重点分析了城市群的两个基本特性 :内在有机性和能级均衡性 ,认为城市群不同于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聚集 ,而具有新的质的规定性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以城市间相互作用为分析工具 ,对城市群规模边界的确立方法进行了实证探讨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方法:本文基于DEA模型、超效率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利用山东17地市2004—2013年的投入面板数据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山东土地利用综合效率较高,但非最优。土地利用总体处于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状况,规模效率在综合效率变化中起主要作用;Malmquist指数显示山东土地利用动态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技术效率成为制约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依靠的是技术进步指数的改善。对策建议:通过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以及强化规模经济和技术效率等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空间结构高级形态——城市群的框架内,基于 2000—2012 年市级面板数据,研究中心城市发展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溢出或极化效应,结果发现:(1)针对十大城市群 136 个城市的分析证实,中心城市发展对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正向溢出效应;(2)针对不同城市群的分类分析发现,中心城市对外围地区的影响会出现 U形关系,如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北京的发展在 2007 年之前抑制了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而 2007 年之后转为正向溢出效应;(3)城市群内部结构的异质性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青岛的双中心结构对外围城市的共同影响较单个城市更为显著。此外,研究结果还证实以受教育水平衡量的人力资本对以熟练劳动力为主的低端制造业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低,政府规模对市场投资相对不足的中西部地区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半岛城市群会展业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半岛城市群会展业的发展虽然受到山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会展龙头城市实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集群内部缺乏沟通与协作,重复、盲目办展现象突出;会展组织者实力较弱,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会展场馆年使用率低,集群内部竞争激烈等现象。山东应借鉴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会展合作模式,各城市根据产业优势和会展实力,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集群内部在各个层面展开协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会展业实行双核心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理念及其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主体,更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态.打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行政壁垒,实现行政边界、地理边界和经济边界的耦合,以城市群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单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回顾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性及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21个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4个城市群属于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型,其余17个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基于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可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优化空间结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三方面着手提升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青岛城市首位度评估分析及相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首位度”概念的提出克服了传统首位度理论存在的局限性,从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城市功能等方面评价首位城市发展水平领先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综合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心城市首位度评价体系。通过对山东省城市首位度的评价分析以及山东省首位城市及其关联度的判定,青岛首位度优势并不突出,需采取加快现代化国际城市步伐、解决城市规模优势不突出问题、提高产业关联效应、增强首位城市的集聚辐射力、促进区域一体化等措施提高青岛城市首位度。  相似文献   

20.
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对台湾从日治时期至今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台湾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由日治时期的人口相对集中于大城市逐步发展为战后的人口分散于各级城市的分布格局。战后台湾之所以能构筑起各级城市规模均衡发展的多层次城市体系,主要得益于其工业化发展模式及政府制定的人口分散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