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辞叙事学的读者观使真实读者运用伦理标准对叙述者传递的文本信息进行阐释,而重获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合法地位,此读者观进而发展为以伦理取位的叙事伦理批评。以叙事伦理批评视角阐释小说《立体几何》,乃立足于叙事策略,对叙述者表面叙述的信息确定性进行对照式阅读。确切地说,从小说的叙述人称与视角、叙事模式与叙事时间三个角度来分析隐含作者对叙述者及其叙述内容的否定态度,以揭示小说蕴含的对男性霸权主义的伦理警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叙事观念经历了长期的古今演变过程。秦汉时期,叙事观念初步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叙事理论已经发生;唐宋时期,叙事理论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叙事理论继续深化。中国文学叙事观念以传统的传记、叙事散文、小说、戏剧等为对象,由批评上升到理论,具有感性批评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3.
叙事伦理无论作为批评方法还是研究范式,正逐渐受到域内文艺理论界的重视,但在具体使用中却陷入种种误区,原因在于对叙事伦理的概念背景、内涵和批评方法缺少应有的梳理。叙事伦理自古就有,但作为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和范式而出现,则是西方结构主义之后伦理转向的结果。现代性的展开是伦理转向以及叙事伦理凸显的基本背景,这也决定了叙事伦理不同于传统伦理道德批评,它可区分为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叙事伦理是一种虚构伦理,遵循虚构世界的逻辑和价值原则,因而,虽受生活理性伦理的启发,但并非其刻板复制或反映,叙事伦理批评是现象学意识批评的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生态批评理论呈现新趋势,即物质性、叙事性和可持续性等多元理论的互补性。物质性肯定物质普遍存在的解释能力,物质皆有叙事力,物质与意义构成了“故事讲述的世界”;叙事性意味着叙事在生态批评中得到认可,生态叙事研究对于生态批评做出了贡献,实现了环境叙事的理论化;可持续性与阿莱莫关于“可持续性”忽视非人类自然的观点相呼应,生态批评以“可持续性”文学为文本,激发读者思考从气候异变,到日常生活中水和能源的使用、交通、建筑和食物等现实层面相关的可持续性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生态批评多元理论之间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展现了克服二元对立思想和为保护环境而进行变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生态批评的阐释功能主要包括对文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叙事形式的阐释两个方面。关于生态批评内容的阐释,批评家虽然要以生态意识重新观照中外文学经典,但更要关注的是立足中国现实写作的"生态文学";关于生态批评叙事阐释,应该认识到小说叙事形式本身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应坚决反对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运用的"语言工具论"色彩,要更注重对小说叙事形式的打磨,以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俐匍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西方新叙事理论的方法论价值主要在于:1.新叙事理论搭建了一个形式分析和历史主义批评相互结合的基本平台。新叙事理论强调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建构性和不可规约性;强调叙事无所不在;并具备了文本批评家动态联系地、从具体到抽象、从对立到多样统一地思考问题的理论分布特点。2.新叙事理论搭建的基本平台解决了批评方法在文本内外的互相结合和转换的各种通道这一历史性的难题。西方新叙事理论中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传统的对于叙事性文本的空间概念,以叙事的“时间性”为前提,阐明了叙事与文本的开放性与未定性,这就在形式上为互文性批评找到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理论是中国古代空间叙事理论遗产,评点家把自己的批评眼光落在叙事中的空间意味和空间功能上,关注空间问题,以空间为评点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梳理空间叙事理论概念,对此进行整合与比较辨析。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共存于文本之中,它们的关系表现为时间的形态化、空间化。古代小说评点的空间叙事理论非常丰富,也非常突出,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遗产清理,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代评点的空间叙事理论,与西方重视时间的叙事理论相对话。  相似文献   

8.
叙事伦理将对作品伦理观念的分析约束在文本自身范围之内,它既充分给予那些在传统伦理批评中被忽视的叙事盲点以关切,又以理性逻辑为感性伦理分析的支撑,使自身成为伦理批评的可能之一。《山本》中贾平凹以叙事的错位展开文本书写,并通过人物的个人经验叙事进行伦理观念的建构,在种种法则与关系的异动中呈现伦理冲突,重置伦理秩序。文章认为,隐含于文本之中的齐物视角下"天我合一"的作家伦理观念是作品《山本》跳脱出历史革命叙事的窠臼,获取超越性精神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家庭伦理经验中个体生命的缺憾曾长久地压抑着鲁迅,促使他在文本叙事中寻求自慰.生命的缺憾与自慰维持的紧张关系构成了鲁迅家庭伦理叙事的内在机制,在文本叙事中以悖论式展开,纠结着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爱与恨的分裂和对抗.论题结合文化批评、传记批评和叙事分析、心理分析,立体式的展现了鲁迅的家庭伦理体验和文本叙事的同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在艾赫玛托夫的小说《断头台》与姜戎的小说《狼图腾》中存在着可比性。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能够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作为这种比较研究的第一阶段工作,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模式三个方面对小说的叙事策略进行比较研究。由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叙事上的差异:《断头台》的叙事视角多元化,叙事时间呈圆形以同叙事模式相呼应;《狼图腾》的叙事视角较单一,叙事时间和叙事模式都表现为直线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简·奥斯丁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用了较大篇幅来处理戏剧话题,戏剧话题同时也具有叙事功能,具有故事情节的性质,演绎人物性格特征,制造冲突,进行文化批评,等等.奥斯丁以对戏剧话题的卓越处理,为小说叙事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赵炎秋主编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第一次全面描述了我国古代叙事思想,其强烈的理论自觉意识、整体观、中西比较视野以及深入社会肌理探究叙事思想的批评路径,具有建构中国叙事学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米克·巴尔是世界知名的符号学与叙述学专家,也是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学派的核心理论家。欧美学界关注巴尔的文化分析理论,不够重视其叙事诗学体系;国内学界重视她的叙述学与叙事理论,对其文化分析思想尚缺乏探讨。这种研究现状源自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理论争议。以叙事诗学与叙事批评的二元区分为基础,围绕作为"文化分析"的文艺研究,从理论背景、批评对象、研究主体、阐释方法等方面探讨巴尔的叙事诗学体系,呈现出的是文化制品的本体阐释、描述诗学的方法重构、流动思想的范式转型,以及博物馆叙事的诗学空间。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以他对文体的大胆实验,独特的叙事技巧而驰名世界文坛。《熊》以19世纪美国南方为背景,以大熊老班的几次相遇为中心,为我们展现了美国最伟大的狩猎故事,可以与麦尔维尔的《白鲸》相提并论。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很多评论家从生态批评、种族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旨在分析它的文体特...  相似文献   

15.
叙事伦理无论作为批评方法还是研究范式仍然存在诸多误区,基础性误区在于概念的模糊。从概念谱系角度对叙事伦理所关联的核心概念叙事、伦理、叙事伦理展开梳理,可以为叙事伦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确切的概念体系以及必要的知识学背景。  相似文献   

16.
将华兹华斯的抒情诗置于后经典叙事学的视域,从诗歌的叙述者、诗歌的叙事序列、诗歌戏剧性叙事、诗歌跳跃性叙事、诗歌音乐化叙事等方面,对具有华兹华斯典型叙事艺术特点的多首抒情诗进行系统解读,印证了华兹华斯抒情诗的叙事性,打破华兹华斯诗歌叙事研究拘泥于叙事诗研究的局面,验证了诗歌叙事学批评的可行性和效度。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代以来,批评界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及批评开始了全面的反思,对深受80年代启蒙话语影响的文学史叙事进行反思和解构即是一种影响颇大的思路.但这种批评在解构了80年代文学史叙事"断裂说"的同时,自己却走向了文学史叙事的"抹平论",这同样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8.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古典叙事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古典叙事理论的发轫之作。第一,亚氏认为文学叙事起源于摹仿,叙事的本质是摹仿和虚构的有机统一。第二,把以情节作为第一要素的古典叙事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科学的论证和归纳。第三,指出了叙事时间、叙述者和叙述声音等具有现代叙事学意义的叙事手法。第四,梳理了叙事效果的类别和途径。第五,提出了叙事批评的标准。总之,亚氏的《诗学》无疑是西方第一部有关古典叙事理论的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在国内已逐渐成为显学,在其获得认可的同时也出现了单一化、雷同化、习惯于宏大叙事以及缺乏跨学科跨文化视野等诸多问题,其话语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结合布伊尔和马泽克等西方学者对生态批评发展观的理解,国内生态批评应当将生态批评的疆域从文学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从自然生态拓展到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更应注意其现实指向,重视生态批评的进攻性和批判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批评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有意尝试运用现代批评方法,对《春闺梦》进行文本分析,揭示其艺术价值形成的内在机制。小说在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凸显事件真实性的同时,随时显现叙述者声音,以强化文本主题命意;文本依托深厚的文化背景,在与传统的互文对话中,拓宽阐释空间;文本以其独特的结构构成,以“梦”为核心意象,围绕“梦中”与“梦醒”,以“惊梦”的方式深化主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春闺梦》以新奇的叙事技巧,表现了老作家一贯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