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哲学特点及正确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期。16年的改革开放,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使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体制进入了一个转型的过渡期。改革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性的质变,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前提下社会内部结构的转型,是邓小平所说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社会的转型表现为: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照抄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尽管在建立初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这种体制实质上是一种命令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及其资源配置既不在市场上进行,也不服从经济规律,而是服从行政权力导向,因此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迅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和现代  相似文献   

2.
经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实行集中型计划经济体制是受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影响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以改革创新精神进行艰苦探索,对原有集中型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渐进式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的标志.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思想前提.一、实行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本世纪初期,世界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之后的长时期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政治制度共存,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共存,并且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都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都暴露出各种弊端.尤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上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迫使人们认真思索:处于相同生产力发展阶段而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否应该采取大致相同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实践的结论,而是十九世纪后  相似文献   

4.
政府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各项行政活动的总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作为经济和社会调控枢纽的政府积极合理地改善其行为,以利推进中国的经济从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向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因此,改善政府行为,实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行为对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政府行为的转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但是,体制转换时期新…  相似文献   

5.
试论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程宏如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意味着经济体制面临重大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必将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事实上,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所云:“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吴月玲,郭久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起步到目前的有所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如果从理论上说,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把握还不够。如过于强调市场经济的共性,轻视国家宏观调...  相似文献   

7.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由于国家具有强制性、垄断性以及规 模经济的优势,不论是在制度变迁的需求和供给上,还是在不同类型的制度变迁以及解决制度变 迁的路径依赖上,国家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 制度变迁的过程。为了顺利实现和尽早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必须进一步 发挥国家在这一制度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曾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严重威胁,一个时期以来,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遭受挫折。究其原因,在于经济上的失败,进一步说,在于具有细技未节修补性质的经济体制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强有力地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不断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进而最终确立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教训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振兴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 ,随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公民的权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现实生活中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为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 ,客观上要求我国公民的权利进一步得到完善与发展。一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民权利我国在所有制方面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种体制下经济的运行靠行政强制 ,政府的行政权力是至高无尚的 ,范围也是无限的 ,事事都由政府来作安排。国家几乎垄断了全部社会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师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试对新形势下师德的社会价值、基本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欧国家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启示蔡福安,燕德泉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在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如何使这种经济体制转换得以顺利进行,就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强化税收工作,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税收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虽然市场经济在许多方面优于计划经济,但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这就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法律手  相似文献   

13.
<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一场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必将引起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变革.其中,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就成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研究市场经济机制在国家公务员制度推行中的运用,一方面是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理论探讨,另一方面也是把我国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而后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已由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如:国有企业进入了市场,有了活力;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调整和放开了价格;改变了统购包销的单一流通形式,建立了多渠道的流通网络;初步建立了宏观的间接调控体系;发展了对外经济关系等等。但是几年来,人们在兴奋的理论探讨中,往往是正向思考的为多,在此,本人提出关于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负性思考,以使人们要努力把…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国家之一,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人民币汇率制度也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文章之所以选择波兰的汇率制度改革进行分析研究,是因为波兰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波兰的汇率制度改革也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进行的;其次,波兰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宏观经济状况与中国十分相似。波兰当年所面临的问题,今天的中国已经遇到或同样面临着,所以,通过剖析波兰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总结转型国家汇率制度变迁中的历史经验,以期对中国汇率制度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国家所有权与国有企业法人产权的关系,它是界定国家财产和国有企业法人财产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推行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宪政理念由传统走向了现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力至上、决策行政化、人治治理等理念逐渐演变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权至上、决策民主化、法治治理等理念。经济体制转型对宪政体制的构建也产生了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宪政体制应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民主,建立独立的宪法监督机构来充分保障公民权利,落实依法执政,从而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治理的人权化、民主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有其客观必然性。从生产力来看,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发展。从生产关系来看,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经济的统一性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实行计划经济成为现实。实行计划经济,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统一的计划对国民经济实行指导和管理,使各部门、各地区经济,以及再生产各环节按比例协调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计划经济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制度,也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管理机制。诚然,第二次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和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订并实施社会经济计划,对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起了一定作用。这表明经济计划是调节国民经济的  相似文献   

19.
公共财政:林业可持续发展可靠而稳定的保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历史考察,林业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资金支持。由于转型前的财政体制属于计划经济模式,致使具有显著公共性和非市场盈利性的林业,难以得到可靠而稳定的国家资金支持。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公共财政呼之欲出。它的建立,将会使包括林业生态、社会效益的公共性支出比例迅速上升,也会使林业在财政预算中具有独立地位,使林业发展的需要通过部门预算体现得更为明确,同时也可以大幅度增加财政对林业的支持,根本解决林业发展的资金需要问题,并保证国家资金支持的可靠性、稳定性。但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并非朝夕之事。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财政支付能力与林业发展需求仍将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考虑客观现实,明确阶段性改革与发展任务,稳步推进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速人口城镇化以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国人口城镇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没有在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进程中予以破除。而城镇化的滞后将给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带来诸多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农业生产率低下、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等方面。通过城镇化滞后后果的分析,阐明通过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在内的制度创新,以便加快人口城镇化的步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