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有利于保障城乡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但现有法律的规定、代表构成的协调、公民参政的能力等制约因素决定了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不能一蹴而就.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修改现行法律、完善人大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培育现代公民,是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从选举对民主政治的影响、选举的平等性原则、选举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影响、竞争性选举等角度来论述此次选举法修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为城乡按照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体现了民主理论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要求,有利于公民更大范围地参政议政,这无疑会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 ,竞选作为一种基本的选举方式已经在基层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中出现。竞选制度的逐步确立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多元化、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的参政意识提高都要求确立人大代表竞选制。当前我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存在着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缺乏直接的沟通和了解、人大代表的议政能力不强、人大代表缺乏被监督等问题。竞选制能更好地保证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直接的沟通和了解 ,能够提高人大代表的议政能力 ,能够加强选民和选举单位对代表进行监督。确立人大代表竞选制是人大体制改革的需要和必由之路 ,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对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选举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公民的民主参与、直接选举的范围、选举组织机构的运行、候选人的提名确定程序、竞选机制和投票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更好地选出具有人民性和广泛性的人大代表,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5.
选举是民主政治中的重要机制,然而竞选活动却需要大量的金钱挹注。基于政治平等的参与理念,必须确保选举资金来源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全民监督,以预防政治腐败现象和促进政治活动公平性,建立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选举财政制度。澳门回归前后立法会选举过程中出现了"金钱政治"的因素,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澳门选举财政制度可以从预防贿选、规范社团参与选举和限制博彩业等私人企业对选举的过度参与等方面入手。选举财政制度之健全成为澳门民主政治发展之下一阶段的焦点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发扬民主性,体现代表性,是中国共产党对人大代表选举的基本认知。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大代表选举的具体制度设计与运作逻辑,反映在人大代表名额分配、选区划分与候选人提名等各环节中。民主性与代表性的结合,既是中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特色与优势,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在进一步彰显民主性的前提下,实现代表性与民主性二者间的良性互动,是中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实行城乡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以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存在部分代表从政积极性不高、立法监督主动性不强、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在人员构成上,有前任行政领导和现任行政干部较多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实行城乡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而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有些问题甚至会因城乡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而变得更为严重。本文提出可供选择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方案,包括明确人大作为立法机构的职责,防止人大职能行政化;实行职业、半职业和党政代表相结合的人大代表人员构成;对于职业、半职业人大代表实行户籍限制规定;实行新任人大代表培训制度;建立两级交叉监督系统;通过立法规定代表工作透明化、人大简报和人大网页职能化;实行以信息透明为基础的竞争性人大代表选举。’  相似文献   

8.
人大代表的选举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作的基础.人大代表选举的实践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公信力.普遍平等的选举、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差额选举等选举方式为人民代表大会赢得了公信力.但是,直接选举层级低,间接选举层次多,选举的竞争性、选择性不强,代表与选民关系不够密切,个别代表素质较低等选举中存在的诸多瑕疵影响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公信力.必须把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当作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推进,从而进一步提升人大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的选举制度是在总结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选举经验、建国初期民主建政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苏联的选举制度,根据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来的.第一部选举法的制定,标志着新中国选举制度的诞生.第二部选举法的制定和对第二部选举法的五次修正,发展和完善了我国选举制度.我国选举制度建设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六个“坚持”上,即坚持对党对选举制度建设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实际的民主,坚持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并举,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原则,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出、单项突破和地方先行.  相似文献   

10.
基层人大选举制度的改革是推进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对十七大"发展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精神的贯彻落实.目前,我国基层人大选举制度在立法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宪法赋予的权威地位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层人大选举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建议.但应当明确,改革应当稳中求进,从基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与人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相适应,不能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1.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对我国选举法进行了第五次修正,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废除选举法中的“1/4选举权条款”,城乡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这是宪政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盲目夸大这次修正案为农村和农民带来的社会效果也是不可取的。要使“同票同权”真正落到实处,法律的修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重申农民的公民地位。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培育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精神。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对于选举权的行使更加关注。文章从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中选举组织的成立、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候选人介绍、选民登记、选区划分和选举监督等方面的程序改革入手,提出了对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现代选举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实现民主政治不可替代的形式。选举一词,从政治学角度而言,称为选举制度;从宪法学公民权利角度而言,称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举制度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宪法理念,而在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公民的参选权的法律保护,尚有欠缺之处。笔者从选举、选举制度与参选权的涵义入手,初步阐述了选举制度在现代国家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地位,进而从法律层面指出了我国在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上的保护不足,以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日渐完善。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在建国后建立,但在"文革"中遭到破坏,又在"文革"后得到发展。回顾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需要把既尊重国情又追求先进、修正选举制度的价值取向、从程序入手和确认程序价值几方面做好。  相似文献   

15.
突破党内民主发展过程中路径依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内民主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和前提。对党内民主的发展路径进行梳理,认为当前党内民主的发展存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不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不全面、党内监督制度弱化的路径制约。为扩大党内民主,消除路径依赖惯性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尝试从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机制3个方面来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发展完善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总统选举是美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是考察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切入点。选举要经历党内提名、竞选鏖战、大选等阶段。总统选举凸显出美国政治实际上是两党政治。选举的制度虽不是最理想的制度,但有其相对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正确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这一制度得到全面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理论阐释更加系统和深刻 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与时俱进 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职能不断强化 人大的代表工作和对外交往工作取得新进展,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选举法第五次修正案中最大的亮点是废除了"1/4选举权条款",城乡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农村和城市迎来"同票同权"的新时代.它第一次从制度层面明确取消城乡差别,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真实体现,对落实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过,要使农民在"最有发言权"的事务上能够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选举权数字上的平等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探索增强农民政治博弈能力的有效途径,实现城乡平等的实质进步.平权主义时代,不仅需要程序上的平等,更需要实质上的公正,所以应理性看待"同票同权"的社会效果.要清醒地认识到,"同票同权"不可能给农民的政治生活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发展道路是关系国家民族兴衰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是对政治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民主、法制、稳定、人本.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等四项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培育和完善公民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谢觉哉认为,选举及议会制度是民主制度的主要表现,所以必须养成尊重民意机关的习惯;必须大力开展民主政治的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各级干部的民主知识和民主意识;各级参议员代表民众而来,又回到民众中去,区乡参议会是民主制度的基础。谢觉哉关于民主及边区参议会制度的思考与论述,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