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在当前美国政治中,“政治极化”日渐成为高频词汇,突出地表现为政党的极化、国会的分化、公共政策的分歧,以及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分裂。政治极化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主的运转,但亦与政治僵局、政策震荡和社会分裂紧密相关,易于异化公共政治的应然目标,导致政治焦点的偏离,带来一系列消极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后果。政治极化是竞争型政治的副产品。“联邦主义+国家主义”的竞争型政治模式、竞争型政党体制、竞争型选举政治逻辑、竞争型政治文化、竞争型政治下的媒体分裂,以及不断加剧的经济社会不平等,共同塑造和强化了政治极化现象。当然,在审视美国政治极化的严重程度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时,不应过度夸大其严重程度与影响范围。政治竞争的时空限度、基础意识形态的共识、国家与社会的边界、精英与大众的分野、流行政治文化的变迁,以及相对成熟的制度规范和法治环境,都会化约和平衡政治极化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如何将竞争型政治所演绎的政治极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仅是美国政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亦是全球现代国家治理所应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世纪难题.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的提出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建设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单纯的农村经济每年发展多少、农民生活提高多少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各种制度的建设,农民具备现代的政治文化观念至关重要.它是农村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直接影响着农村未来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培育和引导合理的新农村政治文化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是中国破解农村公共事物治理困境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村公共事物治理中,经历了中央主导下的农民动员式参与和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命令式参与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在特定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与制度设计下形塑的,随着时代变迁,其可适性、可行性逐步消解。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以公共利益与公共责任为联结纽带,以合作与共识为目标导向的多元主体的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是当下中国农村公共事物治理模式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4.
集体行动的达成是解决公共事物治理问题的关键.对于小而分散的农村公共事物治理亦如此.集体行动的达成,一方面需要所在社群的共同行动,另一方面则需要与外围组织的多中心合作治理.对于当下中国农村公共事物治理而言,一方面要使“马铃薯”式结构的农民充分组织起来,合作参与治理;另一方面,需充分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的外围组织的支持作用.而在当下村民自治情境下,如何通过政府的外部制度供给,引导、激励农民合作参与治理,是问题的关键.通过对螺百社区“一事一议”制度的考察,成功的外部制度供给与实施,解决了农村公共事物受益的普遍性、公平性、参与性以及信任性问题,化解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矛盾与冲突,克服了“搭便车”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农民合作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选民与代表之间的权力委托与代理关系,是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与功能发挥的基本价值基础。基于对安徽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情况的归类分析可以看出,代表建议数量增多、分布多元化,说明了人大代表参政意识有所加强,也反映了人大民主制度确实有所进步。然而,总体上来说,我国人大代表建议的质量还不高,分布还不够合理,代表性、回应性尚不足,特别是与广大基层民众间的利益联结性有弱化倾向。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人大代表履职角色、功能定位的宣传和培训;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对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变革与优化,提升人大代表来源的代表性和民主性,增强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提高代表能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关系网络视阈下农村随迁老人城市适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籍老人随子女进入城市生活,形成农村随迁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进入城市后,由于家庭关系变得复杂、社会交往关系不断萎缩、信任关系逐渐减少以及价值关系受到冲击,农村随迁老人难以适应城市生活。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出发,帮助农村随迁老人适应城市生活应充分发挥家庭关系网络的基础作用,扩展社会交往关系网络,重塑社会信任关系网络,调适价值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政治文明源起及其发展的角度认为民主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内涵和核心因素,而民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历史阶段,有古典意义上的民主,也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有实体民主,也有程序民主之分,它们之间并非绝然对立的,而是不同发展的阶段。因此,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政治方明建设中民主政治发展具有目标性地位,而基于现状,基层民主的发展与完善又无疑凸显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发扬民主性,体现代表性,是中国共产党对人大代表选举的基本认知。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大代表选举的具体制度设计与运作逻辑,反映在人大代表名额分配、选区划分与候选人提名等各环节中。民主性与代表性的结合,既是中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特色与优势,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在进一步彰显民主性的前提下,实现代表性与民主性二者间的良性互动,是中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论乡村变迁与发展的政治文化指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理响 《兰州学刊》2006,(2):119-121
文章论述了政治文化与乡村变迁、发展的关系,回顾了乡村政治文化变迁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以保守、落后、封闭为特征的传统乡村政治文化,建国后应变、异化了的乡村政治文化和嬗变、选择下的当代乡村政治文化,从中探讨了如何培育和引导村民正确的政治认知、积极的政治情感和合理的政治评价模式,如何在乡村建设好现代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