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论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同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荣志远和王展祥两位博士对我的"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一文提出以下四大争鸣观点:产业结构变化有一般规律,无标准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没有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能力较弱导致了不同步升级和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是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升级不同步的本质意义;就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此拟一一进行解答,即发达国家标准是用于判断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同步的最好参照物;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同步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制度障碍、推力有限和拉力不足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的主因;多渠道构建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平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结构-功能-效应"理论框架,探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提升路径.以江苏省为案例,从条件、手段、目标等方面分析了1978年以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着重观察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江苏省率先进入农业现代化后半程阶段,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农业要素投入过高及农产品竞争力不足、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滞后于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单一化的就业、收入及产业结构、功能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文章提出建立复合型生产经营结构、大力拓展农业功能、彻底转移劳动力、加大制度创新等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转变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中心特征和解释经济增长速度及模式的本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可使经济资源由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转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点,但高度化确实能带来合理。用比较劳动生产率评价产业结构整体效益水平来看,宁夏的产业结构效益比较低,其产业结构的具体问题突出表现为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比例的失衡。因此,产业升级和知识化,是提高产业结构效益的根本,宁夏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引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部门生产率指标对延安区域产业结构分析表明:第一产业内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第二产业发展依赖能源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值水平不高。进而提出延安产业结构变动的合理趋向,即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确立林牧业为支柱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立足能源工业,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以及深加工业,促进工业内部结构合理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技术、信息咨询和房地产为主导产业,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延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Shift-Share模型对比分析,从1980年以来,与广东省、东部地区及全国相比,湖南省产业结构效益及其演变趋势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结构效益较差,产业结构长期阻碍湖南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正向合理方向演化,产业结构对经济阻碍程度逐年下降,有助于提高湖南省综合竞争力,导致湖南省经济增长率逐步接近并赶上全国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及其效益分析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偏离份额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自1980年以来,与广东省、东部地区、陕西省、青海省及全国相比,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及其演变趋势为:①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结构效益较差,产业结构长期阻碍甘肃经济快速发展;②产业结构正向合理方向演化,产业结构对经济阻碍程度逐年下降,有助于提高甘肃省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促进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是提高区域发展经济质量的关键。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熵权法测度了2006-2018年山东省17地级市的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二者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总体上,山东省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平均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级协调状态,但随时间推移无显著改善;子系统中,创新产出与产业高级化、产业合理化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但与整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相关性较大;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呈现出非均衡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向外围降低的特征。随时间变化各城市耦合协调度数值有所上升,但地区间的极化趋势有所增强,马太效应明显:障碍度模型表明劳动生产率和发明专利是影响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山东省实现创新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经典二元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地区差距的视角下,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等指标,对湖北省20余年来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予以评价,研究发现湖北二元经济具有阶段性特征,总体上呈现日趋的严重性。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制度革新,以破除人口流迁的中间环节以及城市准入的壁垒;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就业结构,引导劳动力进入服务业部门,可以有效地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实现“中部崛起”,推动湖北城乡的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经典二元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地区差距的视角下,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等指标,对湖北省20余年来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予以评价,研究发现湖北二元经济具有阶段性特征,总体上呈现日趋的严重性。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制度革新,以破除人口流迁的中间环节以及城市准入的壁垒;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就业结构,引导劳动力进入服务业部门,可以有效地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实现“中部崛起”,推动湖北城乡的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汉代"牛耕法"、"代田法"等耕作技术的推广.使农业工作效率提高,增加了农业收入;大兴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旱排涝能力;生产工具的改进,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2001—2011年河南省产业结构效益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所在,正确认识和评价河南产业结构效益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基础。文章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指数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两种方法,对2001—2011年河南省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河南产业结构效益逐渐提高,但仍低于全国产业结构效益水平,其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优势明显,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都没有优势。河南因第二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导致三次产业在整体上呈现竞争优势。河南因第一产业结构劣势明显,导致三次产业在整体上呈现结构劣势。从整体看,河南竞争优势大于结构劣势。  相似文献   

12.
分析沈阳市产业结构近30年的变动趋势表明,统计数据揭示了出现与传统观点所认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相悖的现象。产业结构效益评价发现,虽然其综合效益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结构贡献是下降的,说明其产业结构并没有真正地得到优化。借助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分析每一个产业的内部贡献,揭示了第二产业相对较好,第一、三产业均存在技术进步贡献在减弱,剩余劳动力制约产业效益的提高等问题。同时第三产业还存在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合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完善第三产业的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与劳动力的利用率;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终实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劳动力短缺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以来,我国已出现农业劳动力的短缺转移,其表现形式包括数量短缺转移和质量短缺转移。短缺转移的结果使得部分地区出现土地抛荒、农地粗放经营,并严重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提出通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推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等手段,抑制农业劳动力短缺转移,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度量人均收入差异的泰尔指数可分解为人均劳动生产率、就业率、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四个因素,利用2001年~2010年我国各省相应数据分析我国对人均收入差异影响最大的因素后结果显示: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对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异影响逐渐增强,且从2009年开始成为影响地区间人均收入差异的最大因素;利用2005年~2010年各省相关数据,基于偏离份额法分析人均劳动生产率在省际间存在的差异主要是归因于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还是部门纯生产率的差异,发现各部门纯生产率的差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最大.为了避免出现由于地区间收入差距过大而阻碍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形,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目前相对比较落后的省份不能仅仅以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为目标制定区域政策,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关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努力提高本地区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有效推动地区人均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与调整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经济在近几十年里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在全国都居于前列,产业结构也开始了逐步优化,但仍存在着不足。第一产业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且农业现代化水平还较低;第二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第三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比较缓慢。本文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现状作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和建议:提高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融资难问题,从而可以在缩小东西差距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为山东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产业内部的结构差异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等导致泛珠三角各省区第一产业在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上存在一定的阶梯状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比较优势转换、政府推动与政策引导等诱使第一产业在区域内梯度转移。在以市场导向为主的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的有效干预将加速实现区域内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问题是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则;辽宁在基础设施与城市化水平、科研技术实力和相关产业支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知识密集化和第三产业服务高级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振兴农业是西部开发的重要课题。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场退化严重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不能扬长避短利用农业资源。入世意味着中国农业和世界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直接竞争 ,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入世还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 ,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发展农村经济 ,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山东省蔬菜供给在山东农业中的地位,通过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了山东省蔬菜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从年度、地区、品种、生态分布等方面考察了山东蔬菜供给格局,剖析了山东省蔬菜供给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青海省的内生增长力是否同样得到提高,则尚需从产业结构是否优化、产业竞争力是否增强等方面加以验证。为此,通过以“偏离—份额”为主要分析方法,再结合产业结构变化率、产业专业化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产业专门化、区位商等量化指标,对1999—2004年间青海产业结构的演变做了分析,从而得出了若干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