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民阶层分化引发农民在利益诉求、社会心态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对农村干群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阶层分化导致相对剥夺感的滋生,加剧了底层农民对干部的信任危机;利益诉求多样化与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的矛盾,增加了干群矛盾甚至冲突的可能;阶层固化引发的社会问题,造成了农民对干部心理的疏离。面对农民阶层分化给干群关系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要采取健全各阶层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培育和扩大农村中间阶层、加强对农村各阶层的利益整合、加大对底层农民的扶持力度等策略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2.
李文安 《南都学坛》2007,27(2):112-115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和谐之处就是农村各方面的滞后,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农村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则影响社会和谐,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合法权益受损、劳资关系紧张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尖锐对立,都对构建和谐社会构成了严峻挑战和极大风险。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好进城农民工遇到的各种问题,重视和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化解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步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市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社会资源重新分配和利益关系调整,农村城市化引发的利益矛盾广泛存在于收益差距、农民工权益维护、征地拆迁土地纠纷、干群关系和就业等领域,影响社会和谐。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畅通不同群体利益表达渠道,创新利益分配、平衡和补偿机制,改进干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化解相关利益问题及其矛盾,促进农村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中还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因素,其中一个突出的不和谐就是农村干群关系紧张,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不利因素,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严重障碍因素。因此,探索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解决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密切农村干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健全密切农村干群关系机制,才能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从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实现、维护和发展农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村各种组织的作用,最终达到密切农村干群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闻正华 《金陵瞭望》2005,(23):64-64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防止农民因病致贫、返贫,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农民区际流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发生区际流动是由人口、经济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种流动是应中国社会的变革发生的,它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社区的繁荣和农民致富都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城农民的边缘化问题十分突出,其主要表现是就业机会不均等、歧视行为严重、生活条件差、拖欠工资等。为了消解此问题,必须创造农民流动的社会环境、制定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发展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新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就是解决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根据我国国情,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核心,兼顾贫富农民,集体养老为补充,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养老的‘四维’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建立健全密切农村干群关系机制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健全密切农村干群关系机制,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其基本路径有: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努力实现农民民主政治权利;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有效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集体所有制形式正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集体所有制转变过程中,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上的欠缺所带来的问题,急需我们共同努力加快转换生产经营体系,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则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土地管理制度开始逐步构建,最后落实到农村、农民、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以稳定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才能为快速实现全民族、全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一个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就是解决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我国国情和农村特点出发,应该立足于不同地区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社会养老、集体养老和家庭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的、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税费改革促进了我国基层政权职能的转变,县乡村三级利益共同体逐渐解体,村民自治也不断创新,从而使20世纪90年代紧张恶化的基层干群关系得到缓和。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仍然存在着农民对基层干部缺乏信任并在行为上冷漠疏离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税费改革后基层政权普遍存在的消极行为。基于这种状况,应以基层治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基层民主的切实推进为关键点,从根本上促进基层干群关系的和谐与基层政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和范畴。改革开放前,农民是一个均质同构的群体,内部高度整合,分化和流动很少。改革开放后,由于政治体制的松动、社会结构的变迁,农民阶层开始出现流动和分化。家庭作为嵌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式也开始发生变迁。许多家庭问题也开始涌现出来。如何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来解决农民分化和流动过程中的家庭问题将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女性的职业流动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致的,农村女性获得了职业流动的机会,但在她们的职业流动过程中,存在着职业的性别隔离、收入低于男性、就业风险大等不和谐因素。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劳动力以及对农村女性的排斥是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中不和谐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这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农村女性等多种合力的共同作用来解决。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代际流动可以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家庭成员的教育和社会资本是中国农村家庭代际流动的重要通道。文章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从教育和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探讨两者对中国农村家庭代际流动的影响机理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男性子代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家庭代际流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女性子代的受教育水平并未显著影响代际流动;尽管父代受教育水平并不直接影响家庭代际流动,但它在男性子代的代际流动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社会资本在农村家庭代际流动中的作用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子代通过社会资本路径求职能够促进其向上的代际流动,而社会资本在女性子代的代际流动中并未发挥显著作用;进一步的区域比较研究发现,农村地区整体上的代际流动不明显,且一级地区、二级地区均呈现微弱向下的流动趋势,三级地区呈现微弱向上的流动趋势。由此提出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维护农村家庭的社会网络和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非农就业信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失与机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致力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建设与协调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权利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构建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促进农村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村庄治理模式探析——基于农村社会分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构了一个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内容、体现大众民主平等的村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农村出现了社会分化,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的职业分化、农户的分化和农村社区的分化。农村的社会分化带来农民观念的改变,也催生了精英治理这种村庄治理模式。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精英”治村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精英”本身需求也成为精英治村的动力,因此,“精英”治村能够带来村民面貌的焕然一新,是村庄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1895~1937年,随着通商贸易的日渐增多,华北农村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民的生产活动也纳入了市场体系之中,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变得日渐紧密起来。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关系带有自己一些固有的特征,即迟滞性、被动性、不稳定性和农民社会流动的频繁性。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在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和谐。因此,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就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和谐镇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和谐镇村建设,就是要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努力创造经济快速发展、民主法治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安定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风气纯正的综合环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共同进步、协调发展。近几年,各级基层政府突出加强镇村建设,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以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但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村级组织运转困难、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社会保障薄弱、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农民民主权利边缘化等,在今后的和谐镇村建设中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