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在西方批评界 ,T·S·艾略特被称之为“古典现代主义”诗人 ,其“古典性”在于他一直着力追寻和审视西方文化传统中一脉相承的宗教精神资源 ,其“现代性”在于他深刻地洞见到 :西方现代文化和精神世界之所以日益走向“荒芜” ,恰恰是因为人文主义和基督精神的双重缺失。因此 ,他的诗学试图通过激活犹太 -基督精神这一传统文化资源 ,来打通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历史壁障。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文献表明 :他实际上已经建构了一种独具个性的现代主义宗教诗学。  相似文献   

2.
造成现代文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其根源全都蕴含于中古时代的西方文明之中。然而,西方文明乃"两希文明后代"之说却无法完全说明西方文明的产生。西方文明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关系可用"癌症与重生"来比喻。古典文明集大成者罗马帝国的辉煌、病症和腐烂,西方文明的重生及其原因和结果,展现出古典文明与基督宗教在对待人的生命、性和婚姻、社会服务、劳动与财产观念、自由与公正观念等多方面的对立,说明古典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不同的,导致人类文明空前发达的"西方文明",其重生乃因基督宗教,其灵魂乃在基督宗教。  相似文献   

3.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无法理解上帝形而上的精神本性问题是阻碍他皈依基督教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而奥古斯丁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依托于对灵魂的认识来进行的。在其早期关于“灵魂”的哲学对话录中,奥古斯丁就指认出一条通过认识灵魂来认识上帝的路径。在《论灵魂的宏量》中,奥古斯丁深化了他对灵魂的认识:一方面,奥古斯丁深受柏拉图主义影响,采用哲学论辩的方式,借助于理性论证而非依靠权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灵魂乃是无广延的精神性实体,反驳了唯物主义的灵魂观;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在这篇对话录中第一次建构了其灵魂学说的本体论,同时也对其自身皈依基督教之前的思想历程进行反思与审视。可以看到,对“灵魂”的思考既帮助奥古斯丁解决上帝的本性问题,也成为其皈依之旅中重要的思想转折点。由此在柏拉图主义哲学思想训练和基督教信仰的双重影响下,奥古斯丁完成了最终的皈依。  相似文献   

4.
时间是奥古斯丁在思维理性中建构神人关系的重要概念,他以灵魂、上帝和回忆为基础,在神哲学张力中和超时间的目的中,阐释和分析了作为伦理宗教核心品性的以及作为人格行为的时间概念。尽管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中从《圣经》出发,但却是在普遍的伦理宗教的意义上提出他对时间概念的这一思考的。本文尝试在本体形上层面提出问题,以探讨奥古斯丁时间概念的内在逻辑的出发点、逻辑思维的过程及其收束。  相似文献   

5.
奥古斯丁一方面汲纳了古典的美学原则,另一方面也将其与哲学的终极问题联系起来,视美为表述存在的另一范畴,并且将上帝概念引入美学,使美学在这样的意义上不仅具有上帝中心论的品性,而且成为本体形上美,并与古典的审美学说分庭抗礼;尽管此间世界有丑陋、有恶,但是它毕竟还是美的,这个美奠基在其受造性上,其质料性之美不仅包含感官感觉的审美在内,而且也是达于终极目的的手段;奥古斯丁的美是一个集结点,在其中汇集了神性之美、此间世界之美,汇集了人的审美和对美感的认知,甚或美与丑的纠结;奥古斯丁的美学不仅是在古典的精神中表述的基督宗教哲学品性的美学,以至于我们能够在其中看到这两者之间的传承和连续性,而且它也引领了一千年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品性的美学,直到今天仍不减其影响之广度、深度与力度。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阿奎那在基督宗教语境中对作为传统西方形而上学核心范畴的esse和ens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标志着基督宗教存在论发展的新阶段。他把对希腊哲学传统存在(是)概念的本质主义式的理解转向存在主义式的理解,对近现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审视阿奎那对esse和ens的语义分析,探讨它们所具有的形而上学意蕴和神学意蕴,可以彰显阿奎那关于esse和ens的意义理论对传统西方存在论的革新性质。  相似文献   

7.
根据奥古斯丁在反贝拉纠、半贝拉纠派论战中的最后代表作《论鉴戒与恩典》、《论圣徒的预定》、《论坚忍不渝之恩》,本文尝试分析奥古斯丁在426年以后的预定论思想。半贝拉纠派的论点迫使奥古斯丁在恩典论上采取日益激进的立场,造就了基督宗教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预定论范型,但是预定论的自身悖论引发更大的教义学危机,为西方思想史留下一种危机四伏的问题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戏剧人物的个性化描写及戏剧语言的诗化,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使自己的作品面向人的内心,叩问人的灵魂,印证了他的表现主义艺术观.他在灵魂刻画上表现出虚实相生的梦幻色彩,笔下戏剧诗意充盈,鲜明地有别于纯粹客观描述现实世界的传统古典戏剧.  相似文献   

9.
中西古典修辞学传统都是一种广义的交际与为人的研究,都讲究由对立产生和谐之美.但它们又有不同的文化样式与文化精神.西方古典修辞学传统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传统,研究范式具有类型化和技巧性的特色.中国古典修辞学传统是一种内涵主义的传统,将言辞的修饰归结于身心的诚挚,关注修辞的教化与伦理规范功能,着眼于意旨的修炼,情境的通观,经验和体验.  相似文献   

10.
在多种学科中影响至今的拉丁文词源的persona概念,形成于基督宗教的教父时期;作为哲学的观想对象,这一概念和基督宗教的三位一体论有着直接的联系,教父时期的学者们以新柏拉图主义为工具,渐次营造了persona概念,这一概念的旨趣在于表述三位一体论中上帝的本质存在于关系存在的至一性;这个至一性也被以另外两个拉丁语词汇circumincessio和circuminsessio表述为一种相互的融入.奥古斯丁为三位一体论以及其中的persona概念的建构做出巨大努力,他以persona概念不仅在本体论上强调了上帝神性本性的至一性,而且同时也以此而提取出了三位一体的内在关系性,并由此而进入形上学的讨论,从而在历史中产生巨大影响.总之,无论是在本体论和形上学的层面、还是在历史发生论的层面上,无论是在伦理学和社会学层面上、还是在法学层面上,对persona概念作哲学的思考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界和民间解读奥古斯丁以及中世纪的修道理想的困难在于,受到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各种世俗化思潮的冲击,浸润于我们自己通俗文化中对佛教修行的误解和非议,我们一直把注意力狭隘地放在独身这一修道生活的特殊层面上,认为这是违背自然的,甚至是虚伪的。西方学者对修道传统的解释更多地是追溯到古典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新柏拉图主义,强调这一思想传统在灵魂与肉体之间所构建的张力对基督教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以奥古斯丁涉及修道问题的文本为研究对象,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方法和现代社会史研究的思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基督教修道传统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修道代表着一种积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而绝非是禁欲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宗教都力图回答人存在的终极性问题即关于死亡的问题,揭示死亡的意义。基督宗教对于死亡问题的答案,是建立在希腊哲学和希伯来信仰基础之上的。本文在论述基督宗教的死亡观之前,首先简要介绍了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圣经对死亡的基本观点。新约圣经中,特别是福音书与保禄神学都认为,无论身体的死亡,还是灵性的死亡或永远的死亡,都是罪的必然结果;但耶稣基督以自己的死亡打破了死亡对人的权势。其次,传统的基督宗教神学的死亡观由于是在希腊语境中发展起来的,虽然相信末日肉体的复活,但是不免带有终末二元论的色彩。最后,在对当代基督宗教神学在探讨死亡问题时所提出的"立刻复活说"等理论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基督宗教传统神学中的复活教义。  相似文献   

13.
查尔斯·泰勒在其著作《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主要谈论了现代认同中自我的兴起.自我理解的变化是从许多不同根源获得的,他关注的是哲学宗教中某些重要变化.从柏拉图经奥古斯丁、笛卡尔到洛克"以及从柏拉图经奥古斯丁到蒙田,泰勒向我们展现了两条"自我形成"的线索."自我形成"的线索自奥古斯丁以后,在横向以及纵向的发展上各有异同.详细比较"分解自我"这条线索中,笛卡尔与洛克的不同点,以及在"分解自我"与"自我探索模式"这两条线索中笛卡尔与蒙田的相同点,从而清晰展现两条"自我形成"线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的社会福利观在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为背景,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通过分析、比较二者的宗教福利思想,认为早期基督教的宗教福利观从奥古斯丁到阿奎那发生了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大学生对基督宗教态度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北京市大学生对基督宗教的态度是影响基督宗教在中国之传播发展乃至其命运的重要要素,我们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PS)的抽样方法于2011年对此做了专题调查.数据表明,由于信仰自由等现代性观念深入人心,北京市大部分大学生对基督宗教持理性客观的立场,自认为是基督徒(包括新教徒、天主教徒、东正教徒)的大学生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不到4%,远远少于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的信徒人数.不过,对基督宗教感兴趣的大学生接近20%.对人生的意义等终极性问题的频繁思考及不能在世俗的意义系统中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能是大学生信仰各种宗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社会网络的影响在大学生归信基督宗教的过程中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象征主义文学流派的理论奠基人,其象征主义具有宗教哲学色彩和世界观的品格。他以毕生的创作践行着自己的象征主义主张,其叙事风格彰显出一种新精神追求,从而与当时的“社会小说”和“市民小说”形成对话、论争的格局。《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即是其主张的重要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传教士创办的报刊是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和亚洲传播的重要媒介。近代以来,基督宗教报刊沿着海洋逐渐在亚洲不同国家或地区出现,并以沿海城市为中心,形成了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其方向大致是从东南亚一带延伸扩展至澳门、香港乃至中国本土的广州,再北上上海、天津,并以海洋中国为基地向内陆和周边地区辐射。虽然这些基督宗教报刊出自西方传教士,但对海洋亚洲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涉入却无法超越固有秩序,这便要求基督宗教报刊及其创办人在书写和言说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中国以及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的主体性。首先,这些基督宗教报刊不仅仅是对中国以及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而且是以互动的方式探寻当地人对于基督宗教、西方文明及其价值观的接受途径及其效果。其次,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们放弃了以讲经传道为主的宣教策略,转而关注中国和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的时局动向,将基督宗教塑造成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上述做法也使基督宗教赢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先进知识分子的好感。一方面,他们通过阅读报刊等从基督宗教中找寻救人、救国、救世的真理;另一方面,他们还将这些基督宗教报刊当作自身赖以生存的舆论平台。他们不但演绎了独特的家国情怀,还在与基督宗教的对话中充分伸张了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这在客观上加快了基督宗教报刊与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文化的融合。基督宗教报刊在海洋亚洲的传播既是基督宗教在世界扩散的重要动力,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中国和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各界人士理解和接受基督宗教与西方文明的方式,还成为现代文明的成长要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保基督宗教美学的宗教性,托马斯·阿奎那开辟了一条理解基督宗教美学的新道路,亦即在论证"美"的过程中,既不介入神学论题,也不借用神学方法,而仅仅是在哲学的语境中,以哲学的法度和思维方式,通过诸如存在之美、此间世界之美、至一、完足、比例关系和清晰性等概念,研讨了"上帝即是美"这一主题.此乃"证明的道路".本文认为,托马斯研究基督宗教美学的动机或原因,盖源于他不仅要处理基督宗教哲学在构建自身之初,亦即在教父时代所包含的一个内存矛盾,同时也要消解斯多葛学派对基督宗教哲学的某些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既非宗教研究学者,亦非<圣经>解经专家.但是,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罪性的反思与批判,其为迄今为止所有宗教思想家和批判家所无法企及的深刻性,恰好源自<圣经>对神一人关系的故事叙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曲",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研究,视为回归古典(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另一种启蒙;第二部分指出,马克思如何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叙述"<圣经>的"救赎戏剧";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渎神"与<圣经>的"敬神"之间的价值张力;第四部分从中国革命语境出发,简略考察<圣经>"救赎戏剧"的逻辑展开;第五部分"余音",用马克思和<圣经>都传达出人类对未来得救的期盼,回应"序曲"中对古典的回归.从犹太-基督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与<圣经>的"救赎戏剧"叙事进行内在价值的比较,有助于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个体存在哲学视阈中的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克尔凯戈尔的个体存在哲学将人的存在状态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美学层面、伦理层面和宗教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的三种存在类型:美学层面的人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完全沉沦于自己现实的直接给定性之中,一味屈从于自然欲望的摆布;伦理层面的人是一个伦理主义者,他把履行伦理的义务和责任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宗教层面的人是基督的信徒,他把对基督的信仰视为自己存在的最高使命。克尔凯戈尔将宗教层面视为人的存在可能达到的最高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