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本文是《楚国历史文化与南方都市》的续篇.初篇(载于本刊1993年第3期)曾对楚国历史文化与中国南方都市上海、南京、广州、武汉、长沙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考察.如果说,初篇探索的都市地处中国中南和东南,那么,续篇所研讨的都市则位于中国西南了.本文通过对楚国历史文化与中国西南都市重庆、贵阳、昆明、桂林之间关系的系统考察,不难获得这样一个信息:尽管这些都市同楚国历史文化的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和差异,但是,它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即不仅在其形成、初生时期已深深地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而且在后世中国南方尤其是西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有力地推进了中国上古文化乃至世界上古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神话与历史传说相互参验,对楚国历史文化与中国南方著名都市上海、南京、广州、武汉、长沙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考察。通过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方最主要的文化圈有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和百越文化圈。相比之下,楚文化是融合了华夏文化的精髓和蛮夷文化的津液而形成的一种高势能文化,从而更具有变革、开创、兼容、适应的特质。因此,虽然中国南方都市中的大多数在其早期曾隶属于百越文化圈,但高势能的楚文化则随着楚疆的拓展和楚人的播迁而被这些都市所吸收;至于久处楚国腹心地带和由楚人所始置的都市,其胚胎之中已饱孕着生生不已的楚文化因子。这也正是秦汉以降中国南方都市能始终保持其经济与文化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神话与历史传说相互参验,对楚国历史文化与中国南方著名都市上海、南京、广州、武汉、长沙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考察。通过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方最主要的文化圈有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和百越文化圈。相比之下,楚文化是融合了华夏文化的精髓和蛮夷文化的津液而形成的一种高势能文化,从而更具有变革、开创、兼容、适应的特质。因此,虽然中国南方都市中的大多数在其早期曾隶属于百越文化圈,但高势能的楚文化则随着楚疆的拓展和楚人的播迁而被这些都市所吸收;至于久处楚国腹心地带和由楚人所始置的都市,其胚胎之中已饱孕着生生不已的楚文化因子。这也正是秦汉以降中国南方都市能始终保持其经济与文化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楚族的起源很早,楚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已是我困南方一个强大的国家,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楚国历史的研究,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丹阳是楚  相似文献   

5.
可从三个方面探讨楚国社会文化对楚辞体诗歌的产生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中国先秦时期存在南、北两个文化系统,南方自然地理作用于人文地理,楚辞得江山之助与爱国激情之助;楚辞作品浪漫、浓郁的文采风格,和南方楚国独特的社会形态以及巫风盛行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南方楚歌不断吸收民间丰富的文学和文化滋养,直接孕育了中国先秦诗歌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楚辞的时代.楚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和楚国内部矛盾的空前激化都出现在屈原的时代,屈原所开创的楚辞体诗歌,正是"愤怒出诗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百越古道"是连接中国西南至南亚"茶马古道",是通往中国东南出海口和东南亚的古老通道。这条古道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民族迁徙和交流往来之路。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通过这一古道向东南亚扩散。我国南方与东南亚有20多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还有很多民族是"跨境民族",这一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这一古道密切相关。百越古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西南、华南与东南亚和大洋洲交往频繁,为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百越古道初成格局。三国至唐宋,是百越古道大发展和鼎盛的时期。元至民国时期,百越古道继续发展与变革。解放后,百越古道获得了新生和繁荣。百越古道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百越古道在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7.
楚国是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楚国音乐亦表现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楚国音乐文化接受、吸纳华夏民族的礼乐文化,与中原地区、东南和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于欧洲国家都有密切的联系,促进了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都市发展中的中与西、内地与沿海的双重异质,带来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品格的复杂性,深刻地到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文化品格,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了中国都市小说,重点探讨了海派文化与上海都市小说 ,京派文化与北平都市小说。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的续篇,通过楚辞大禹神话与韩国开国神话的比较,分析氐羌、巴文化对楚文化的渗入.文章认为中国汉江的源头有两处,一为"太白",二为"三危"一带.三危是三苗、氐羌、巴人活动之地,楚国卢戎源自三危,卢戎和罗氏的一支渡海迁徙到辰韩,新罗在辰韩基础上建国,新罗文化是韩国文化主流.因而,韩国文化主流与楚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各民族文化融汇的时代,道教的民间性及道化四夷的宗教特质,使南方蛮族和氐羌族群不同程度受到道教影响.本文考察了道教在南蛮、氐羌族群中的传播,认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有着悠久渊源,其最初接受道教影响的时代,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1.
大量不同级别、头向不同的楚国墓葬的发现,对探讨楚人文化的来源及楚民族的迁徙及其所反映出的楚文化与宗周文化的关系,尤其是在礼制的继承关系方面均有很大的帮助。楚国墓葬大中型墓以东首葬为主和小型墓的头向的复杂性,昭示了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以宗周文化为主流,同时又融入南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多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体系结构,是形成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主要特征的重要渊薮,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将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参验,首次对楚国土地制度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认为:西周时期,楚君对周天子具有经济附庸关系,楚国的土地从名义上说为周天子所有,楚人则只是占用土地;从春秋初期到战国中期,楚国的土地所有制走的是一条国君所有制与里社占有制、领主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相结合的道路;楚国土地所有制主要有王田、食邑和小私有土地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众多史料,对历史上我国西南域外羌族系统诸属国之概况及其消亡演变、与宗主国的关系等,作了较详细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楚国的历史演进轨迹,是一个需要从多种角度、剖面和层次加以探索和认识的问题。由于在私有制时代,赋税制度是体现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对楚国赋税制度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以及每一阶段的具体内容进行一番考察,也就应该是解决上述课题的一种必要的尝试了。本文认为:与楚国八百年历史中先后存在过的部族公有制、宗族公有制(包括宗、室两级占有制)和家庭私有制等占有形式相对应的赋税形态,分别为赋税制、贡赋制、以田为赋制;公元前五四八年楚国所进行的“量入修赋”这一重大赋税改革,则是楚国由宗族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鲜明界碑。  相似文献   

15.
1928年,《西南民族研究专号》出版,为中国学界"西南民族"集团研究之嚆矢。"九一八事变"后,地处西南的学者深受"救亡图存"使命的感召,提出整合自然和人文科学进行"西南研究"。1948年,江应樑代表南方学界提出"西南学"构想。从"西南民族研究"到"西南学",是西南研究趋于高潮的产物,反映学界运用进化论的观点,将西南社会中的某些文化特征看作中国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在现实社会的遗存。宏观上把握西南文化发展的整体特征,有助于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通史;同时,考虑到西南大区内部具体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阐述了广东、四川及西南边疆社会文化的独特性,无论得失,对于今天的西南学术研究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6.
从诗歌本身来看,《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一组祭祀乐歌,是屈原继承和发展南方民歌的艺术结晶。《九歌》同苗族古代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苗族古代民歌及苗觋神辞就是《九歌》的一部分原型,《九歌》明显留有苗族古代民歌的痕迹并与苗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思想与学术的繁荣与其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统治者尊重士人,吸引他国人才到楚国,对楚国思想与学术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商贸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书写工具的改进,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思想与学术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历史渊源作了考察,认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传统为现代都市文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表现模例;古诗赋、唐宋话本、明清市井小说等文学样式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城市文化因素的人情世态;由于受封建意识形态的限制,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学在表现人文景观之时,也融进了一些宗法概念和道德训戒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10多年时间中,关于南方民族史研究的专著不少,但主要是对南方民族史、西南民族史、中南民族史的专著性研究,关于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专题不多,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成果更是凤毛麟角。2005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胡绍华所著《中国南方民族历史文化探索》一书,40余万字,是近年来关于南方民族史、民族文化研究的著作,也是作者自1994年以来10多年间对于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专著和论文选编。胡绍华先生长期从事南方民族史研究,近些年殚精竭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着。本书中,他对研究中具有新见解和新观点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都市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衰与都市文化的发展有着相当紧密的关联,现代作家在都市中的异乡情结形成了都市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现代性与兼容性,它的总体特征表现为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并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最后被消解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