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西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区域,其空间差异和空间收敛性问题亟需深入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北省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从时间收敛与空间收敛对比分析着手刻画西北省区经济发展收敛趋势,使用时间收敛模型与空间收敛模型并结合静态面板数据与动态面板数据,从时间与空间两视角对西北省区地市级层面经济发展的收敛性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前西北省区经济发展收敛呈较强波动性,2008年至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收敛趋势明显;在考虑空间因素分析后,空间收敛趋势与时间收敛趋势基本相同,但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性显著减小,空间收敛测度结果更为明晰。经典收敛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前西北省区经济发展收敛性不明显,但在金融危机之后西北省区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收敛现象;空间收敛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西北省区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研究认为,西北省区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应打造西北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经济发展增长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收敛的非线性分形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玉鸣 《南都学坛》2004,24(5):103-10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收敛分析可利用非线性分形理论及其主要方法R S法的原理及模型 ,对中国 1 978~ 1 998年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收敛的时间序列变量指标进行了多维R S实证分析 ,得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的赫斯特指数H值和分维D值。分析结果显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化满足赫斯特 (Hurst)律 ,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其演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规律 ,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没有呈现出收敛 (趋同 )而呈现发散 (趋异 )态势 ,该结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态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劳动力分布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首先根据各地区经济实力对安徽省17地区进行合理划分,再对各地区进行劳动力的地理分布和动态演化分析,得出安徽省劳动力分布聚集现象显著。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差异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对劳动力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α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发现:2001-2009年安徽省整体及各地区不存在。收敛,且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实力、各地经济发展禀赋以及政府政策、体制影响所致。文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控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4.
转轨国家经济存在着整体增长和内部分化,人力资本是制约各国经济收敛的因素,体现为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经济发展的成本节约两方面.FDI和国际贸易放松了经济发展的市场规模约束,促进了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培育和积累,而对外开放则是促进经济收敛的因素.当前,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制度变革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其中制度变革是促进经济收敛的基础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财政支出与经济收敛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也在不断扩大。文章利用我国1986~2007年间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各省之间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并且财政支出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收敛。在支出结构上,基本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收敛的影响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不断完善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6.
数字普惠金融有望打破金融业“二八定律”,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机会和服务。基于2013-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能收敛城乡收入差距,并利用DEA方法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果进行效率评价。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有效收敛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教育投资力度提升对收敛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消极作用;地区城镇化率程度与政府支出比重增加能有效收敛城乡收入差距;高、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均能收敛城乡收入差距,且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收敛作用更强。因此,应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借助其普惠性与便利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来全体居民福利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实现了整体上的快速增长,同时,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我国省际间σ收敛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Dowrick和Rogers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采用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省际间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内部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机制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及其敛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 选取省际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为样本, 扩展Barro和Sala-i-Martin的β收敛模型, 考察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的敛散性, 并提出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的收敛路径。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际区域样本的实证检验, 证实中国省际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呈现条件β收敛态势。在对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子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 再次证实三个子样本的地区间呈现条件β收敛, 并且中部区域收敛速度最快, 西部区域收敛速度次之, 东部区域收敛速度最慢。鉴于区域间经济环境禀赋差异及其敛散性, 提出加速区域间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收敛速度的路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14个指标,使用聚类分析将28个地区分为三组.利用1985-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三个区域进行“俱乐部收敛”检验,计算收敛速度,并对影响能源效率变动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效率不存在σ收敛,但三大区域存在“俱乐部收敛”;区域Ⅰ收敛速度最快,区域Ⅲ收敛速度最慢;经济发展水平、公路营业里程和市场化三个变量对能源效率提高产生正向推动作用,而能源禀赋、人口规模、人力资本、工业化、开放程度、城市化、政府与市场关系和就业结构均起阻碍作用.鉴于此,政府应加大向低效率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化水平;控制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尤其要控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调整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提高落后地区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14个指标,使用聚类分析将28个地区分为三组。利用1985—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三个区域进行“俱乐部收敛”检验,计算收敛速度,并对影响能源效率变动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效率不存在σ收敛,但三大区域存在“俱乐部收敛”;区域Ⅰ收敛速度最快,区域Ⅲ收敛速度最慢;经济发展水平、公路营业里程和市场化三个变量对能源效率提高产生正向推动作用,而能源禀赋、人口规模、人力资本、工业化、开放程度、城市化、政府与市场关系和就业结构均起阻碍作用。鉴于此,政府应加大向低效率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化水平;控制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尤其要控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调整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提高落后地区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1.
广东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泰尔系数分解方法对广东的经济差距进行分析,认为广东地区经济差距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内部差距和珠三角与其他地区间的差距。通过趋同性分析,认为广东经济总体上并不存在显著的绝对趋同现象,但是落后地区(两翼和山区)出现"趋同俱乐部"现象。条件趋同实证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最后就缩小广东地区经济差距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认清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文献阅读法梳理和评析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已有研究结果,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主要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发散4种情况;研究的区域空间范围和研究的时间段不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收敛的因素超过20种。总结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收敛的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界定研究范围、确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面板数据,对西部大开发前后陕西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不论是西部大开发之前,还是之后,陕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存在绝对收敛特征。在投资率、人口增长率、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这些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陕西与东部各省之间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西部大开发实施后,陕西与东部各省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前。另外,投资率、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对收敛性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一种新的收敛性检验方法和俱乐部收敛的识别算法,对世界112个国家和地区1971-2010年人均CO2排放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就全样本112个国家和地区而言,人均CO2排放不存在收敛;(2)存在"高排放高增长""中排放中增长"和"低排放低增长"3个收敛俱乐部;(3)收入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倾向于向"高排放高增长"俱乐部收敛,能源价格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倾向于向"低排放低增长"俱乐部收敛,而产业结构、国家和地区规模和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研究经济区域内的集聚和扩散动态趋向,对加强经济要素流动的引导,优化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中心-边缘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及其周边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运动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前集聚还处在向工业化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应加强整体性的规划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根据影响产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研究了长三角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空间演化路径和集聚绩效.文章认为,产业的集聚动力在于地区的竞争优势,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则加深和放大了地区的产业集聚过程;长三角的历史沿革、区位优势和中国转轨经济的体制改革特征决定了长三角省区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是产业同构;这种以产业同构为主要内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并没有表现为省区经济之间的"重复建设"或者是"恶性竞争",基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廉价劳动力比较分工优势的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引起的外部性、市场扩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成为区域产业同构具有正面绩效的支撑因素,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对相关产业的绩效存在影响.文章的实证研究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7.
2022年发布的《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将四川广安纳入重庆都市圈,在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同时,也将在省际交界地区一体化发展上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省际交界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较为突出,由于边界两侧城市在行政归属上存在差异,地区间政策协调存在较高成本,不利于构建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受到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影响,难以形成区域性统一市场。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省际交界地区陷入增长困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洼地”。省际边界是否会阻碍省际交界地区经济发展?又借由何种影响机制发挥作用?理清上述问题,不仅能为建设跨省域都市圈提供有益参考,对实现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66个城市1993—2020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构造反事实对照组,通过对比出现“重庆—四川”省际边界后实验组和反事实对照组经济发展路径的差异,评估省际边界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设立重庆直辖市后,位于“重庆—四川”交界城市的发展路径显著低于反事实对照组所反映的情形,进行安慰剂检验、稳健性检验以及排除竞争性假说后,文章的结论仍然成立,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位于省...  相似文献   

18.
作为改革开放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自由贸易园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基于1990-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个体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自由贸易园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发现:自由贸易园区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促进作用显著;自由贸易园区与贸易开放的互补效应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自由贸易园区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自由贸易园区与贸易开放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自由贸易园区分布的地区间差异明显减小,设立自由贸易园区加快了东部地区经济收敛速度,且自由贸易园区与贸易开放对经济收敛速度的正向作用存在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山西省的区域经济差距显著。δ收敛检验表明,整体上看,1978年到2009年间山西省的区域经济差距呈现“趋异一趋同”的变化过程。然而,β收敛检验表明,在此期间山西省区域经济并没有发生绝对或相对β收敛。基于资本产出比分解法的增长核算分析表明,资本产出弹性是影响山西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对地区差距的影响逐渐下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逐渐上升。2003年到2009年,要素投入实际上是缩小区域差距的力量,山西省的区域差距完全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山西省要继续缩小区域差距,必须从提高低收入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