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林白是新时期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家,她创作了许多表现女性个体独特经验与体验的作品.本文从林白创作的具有特殊文学体貌及审美特性的文本中选出三个具有阶段性意义的文本<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和<玻璃虫>来描述林白在女性书写中所试图建构的女性身份特征,揭示林白在具体文本叙事中呈现出逐渐拆解、质疑这种女性身份的迹象.而正是这种质疑和拆解使林白的女性书写表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成就了她的新的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2.
晚明出现的藏书热潮给当时的社会女性带来了相对宽松的文化生存空间.藏书热潮产生的个体效应——科考意义的式微、与正统文化相连的身份意义及家庭意义的凸显,使得文人、家族逐渐认可女性才华,女性文化生存空间得以培育和发展;藏书热潮的社会效应——读书风气的盛行,促进了书籍阅读的大众化、普及化,各种读者群体大增.读者群体的扩大,增加了读书人在公共领域的舆论力量,使其能够对抗政府的礼教系统,给女性才学的施展以舆论空间.藏书热潮作用于家庭,为女性营造了阅读和书写空间;作用于地方,促进了地方名流对女性才华的推助和认可;作用于社会文化,男性文人对女性作品的评介峰起,催动女性读者兼作家群体的诞生,从而在多维度上拓展了女性文化生存空间.但晚明女性文化生存空间是相对的,它决不是专门为女性营造的,更非与男性文化生存空间并行而存,丝毫没有改变女性依然依附于男性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公民身份视域出发,基于平等与自由政治理念,解析女性与男性差异问题产生的社会缘由,阐述了女性只有达到经济上的自治和独立,才能使自己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出发,论述社会如何以不同方式对待女性,审视女性公民身份对促进女性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从共同体与女性认同的关系出发,阐明共同体对女性公民身份的承认和赞同对凝聚人心、激发共同体成员认同力量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有英雄型女性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贤妇型女性林冲娘子;淫妇型女性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等;柔弱型女性金翠莲等.这些女性性格多样,形象丰满,体现了作者相对进步的女性观.《水浒传》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小说主题的揭示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和叙事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圣安波罗修之童贞观念的宗教意义在于它塑造出一种中世纪信仰的终极幻象;其心理特质在于践履童贞是中世纪女性之自由意志的选择;其社会效应在于它使中世纪女性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风尚趋向于开放。  相似文献   

6.
男权语境下,女性冲决罗网的盲目与乏力,增强了<雷雨>的悲剧意义,而女性与生俱来的依附和对男性掠夺的坦然,几乎消解了突围的价值意义.女性的解放,最终取决于女性的自觉.<雷雨>的男性视角决定了剧作中女性与作者自身无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关于女性身体的审美意识大致经历了生殖审美、男权审美和商业审美三个主要历史阶段。人类繁衍的需要使女性身体开始对象化,并由此使女性身体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而贯穿于人类的审美进程中,原始人类对女性身体美的理解就是建立在生殖基础上的一种认识;到了男权时代,男性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男性按照自己对女性美的理解来塑造女性身体,使女性身体呈现不同的审美形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女性走出了男性审美霸权的桎梏,但过分的审美追求,女性身体审美又落入了商业操纵的怪圈,商业文化的美丽诱导,最终使女性身体成为商业审美的符号。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族女性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新道德规范的建立,使女性自我意识加强;女性世代命运的循环链被打破;女性生活空间开始向社会拓展。  相似文献   

9.
性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典型的疾病意象之一,对性病的关注涉及对妓女生活的想象,而性别文化身份的差异在对妓女的叙事上体现为两种不同的身体叙事方式。男性主体的中心意识使文学创作更多地表现为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体现着“民族一国家”的“大意义”;女性的历史边缘处境使女性书写更多地呈现为自由伦理的私人叙事,作为一种“小意义”而存在着。对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性病,宏大叙事侧重于把女性身体编织进政治、道德、历史的意义圈,强调女性身体的公共性;私人叙事强调性病之于女性的私人经验,呈现女性身体的私人性。  相似文献   

10.
唐代女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有道德礼法、经史、诗歌、女红,这些教育内容对她们的诗歌创作都有一定影响。道德礼法教育使女性的诗作频繁出现"三从""节义""移天"等道德礼法内容;经史教育使女性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化用经史语典,或借用经史语典言事抒情,或化用经史语典巧妙措意;唐代女性诗歌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是学习男性诗人诗作,在方法上主要为诵习抄写,这样的教育特点使她们的诗歌多有借鉴和模仿男性诗人诗作的特征。同时,唐代女诗人又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为唐诗创作提供了新的关照事物的角度,使诗歌表现出独特的女性书写特质;女红教育使唐代女性诗歌中出现了较多诗歌与女红物事并现的女红化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着眼于人的需要的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相通之处。弱势社会群体是社会发展过程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的满足对于控制重大社会风险、稳定社会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弱势群体需要的层次性,运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准确把握弱势群体的需要,要特别重视弱势群体的无意识需要,要注意运用需要次序的变动性激活弱势群体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论傣族传统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用以调节人们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系统,发展了一套较为完备而有效的道德教育系统.傣族伦理传统教育展示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表现出道德教育的一种操作样式,这种教育方式对当代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由于以往的学者更多地偏重于从经济或技术层面来研究园区建设问题,不经意中忽略了高新技术园区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实体存在的特殊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考察园区建设,不能忽视园区社会内在的社会性特点。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来建设创新型园区,对创新型园区建设及其社会的功能意义作出新的思考,除经济、技术层面的特点要求之外,还需要在促进园区社会发展、推进园区社会建设、加强园区社会管理和提高园区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作出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节日研究——以龙山县土家族节日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家族节日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有很强的节日观念。土家族的节日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地域不同,姓氏不同,所过的节日也不同,有其特殊的文化类型。土家族节日还是一个文化符号,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本关怀的意蕴,并有它本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土家族节日又是一种社会符号,它在社会网络的互动中充当社会和谐的载体,亦有它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转型期进城务工农民的政治参与对社会稳定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城务工农民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稳定和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因而对其政治参与程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 ,这一特定阶层政治参与的愿望日渐强烈 ,但其政治参与的实际现状却不令人乐观 ,而且他们的政治参与对社会稳定产生双重效应 ,因而继续引导其积极合理的政治参与 ,同时努力化解其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16.
试论英语教学中元认知能力与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元认知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科的术语,通过对元认知理论和学习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其在英语学习和思维过程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策略和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效率,对深化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是指在影响大学生人格优化相关因素内在联系中所形成的互动整合、并具有特殊功效的有机结构状态,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社会实践、舆论导向、示范引领、制度建设等相互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形成合力的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系统。积极构建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对于培育大学生良好人格,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洪洞、介休两地留下了一定数量的水利碑刻。这些水利碑刻的内容显示,当时官府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公示祭祀方式、水利约定,无非就是要起到其对民间社会的有效社会控制,因此,水利碑刻也就具有了一定规范意义。从某种角度说,水利碑刻的这种规范意义与习惯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汾河流域水利秩序与社会管理的特有途径。  相似文献   

19.
私法中的身份是具有私法调整意义的主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身份在私法发展过程中逐步由等级维系之标尺转变为矫正正义的工具。现代私法中应有身份制度的存在空间,应坚持契约下的身份和身份上的契约的统一。现代私法中身份主体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个人、团体、群体与社会阶层等都可借助身份制度诉求其利益。身份制度也通过赋予个体身份权与阶层性身份利益的方式给予主体的全面发展需求以回应。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始终是最值得关注的特殊身份阶层,保障实现其阶层身份利益是我国当代身份制度社会化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20.
以印度现代著名作家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中“贱民”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这类较为独特的文学形象的分析,探寻“贱民”这一印度文学形象的悲剧性格和他们悲剧性命运形成的社会根源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