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优势资源创建竞争优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竞争优势"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优势资源创建竞争优势,以"优势资源———核心专长———核心竞争能力"三个主体因素的战略三角逻辑关系为理论依据,构思创建竞争优势的基本构架。为我国企业如何从目前立足于产品转向立足于优势资源创建竞争优势,增强竞争胜算的把握,从而快速、有效地提升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企业竞争优势起因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资源基础论与基于能力的理论给出的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即创租资源与独特的能力,却没有对于竞争优势的起因作出清楚的解释.企业竞争优势起因的因素主要是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运气"、组织氛围及企业家.这些因素作用于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更迭的全过程,决定了企业资源的获取方式、路径、配置以及效率的提升,进而通过作用于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资源选取、组合并与组织架构、流程、惯例、文化等因素相结合或相适配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基础上,基于广义资源的概念,研究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企业资源状况改善的过程,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创新,即持续不断地改善企业的资源状况。创新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当时的选择空间、创新过程的周期、创新的成本、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在企业内部及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分配,以及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4.
对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进行梳理并做简要的评述,认为对竞争优势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体现了从"内外静态匹配"到"静态外生"到"静态内生","内外动态匹配"的趋势,每种流派都是在不同情境下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基本正确的认识.在当今动荡环境下,传统的资源和能力由于其惯性制约着企业的选择,使企业难以保持动态战略适应,竞争优势来自于动态能力,即企业不断改进、更新、重构资源,形成新的功能能力,使之与外部环境相匹配.  相似文献   

5.
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模式是针对外部环境对自身的资源、能力进行积累和建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可持续地获取一系列短暂的竞争优势。通过对传统竞争优势理论总结和比较,发现市场机遇、产品、资源、企业家才能和资源交换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的五个关键要素。据此构建动态竞争优势的转化模型,阐述企业应结合外部市场的动态变化对内部核心资源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识别,对于缺失的资源可以通过与外界的重新配置来获得,以维持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往单纯从资源观或能力观的视角解释战略人力资源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难以让人信服,而且也没有弄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如何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基于资源和能力整合的观点认为,无论是企业的资源或者能力都难以独立地支撑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基于资源和能力整合的观点,系统分析了战略人力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复制性和无法替代的特点,但这也只是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将战略人力资源的这些特点与企业的组织协调性和组织柔性相结合。只有不断增强管理战略资源的能力,企业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优势资源、核心竞争能力和核心专长构成"创建优势的战略三角理论",通过战略联盟,企业能够获取构建战略优势所需要的优势资源,专注企业的核心专长以及构筑核心竞争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并购是企业通过市场快速获得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各种资源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从而创造更多经济利润的一种资本运营战略。本研究综合分析了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思路,即以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为背景,全面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的状态以及未来培育和扩散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确定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并购模式,以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不断强化和扩展,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这为并购公司选择有效的并购战略从而提高并购活动创值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企业在具体选择并购模式时,首先要识别现有的竞争能力;其次,对与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的战略资源进行识别、利用和获取;第三步对现处的行业和目标行业的结构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加剧,企业战略竞争的基点正在从企业内部的资源转移到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能力上,顾客资源因能有效地衔接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机会而成为弥足珍贵的战略性资源,以顾客资源为基础构筑的核心竞争力正日益体现出强大的动态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只有通过加快转变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重构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改革传统的价值链模式和实施企业的顾客忠诚化管理等途径构筑基于顾客资源的动态竞争优势,才能将企业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不是一种实体资源,但确实是企业的一种核心资源。优势企业文化不仅是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竞争实力的纽带,内在地促生着企业的发展.而且是其他任何企业难以模仿的.所以说优势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合作竞争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意义不像其他国际银行那样是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而主要是增强竞争有效性,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从而提升我国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银行经营效益.选择适当的国际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力争在合作竞争组织中获取最大经济利益,是我国银行合作竞争的策略选择重点.前者可以在"3C"原则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比较确定,后者可以综合考虑现有理论提出的多劳多得、风险补偿和效用最大三个原则及其模型,运用改进的群体重心模型来确定体现公平原则的最优收益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外成功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证明:高科技企业发展与其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都能牢牢掌握主动,使自己超越别人,立于不败之地。当今,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进入到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激烈的竞争要求高科技企业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加卓越、更有成效的从事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困难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且从根本上重新考虑企业的竞争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中国新闻传媒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由于中国新闻传媒的特殊性,目前中国新闻传媒的市场身份兼备经济和政治的二元内核,它是"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双法人"主体。这种"双法人"主体身份的获得缘自中国新闻体制变革中国家主导下的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它通过我国新闻传媒社会主义影响力经济市场竞争"义"、"利"的二元取向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企业活力源泉的三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企业所拥有的物资资源和企业的信息沟通状况,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非结构性因素优势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成为企业活力的源泉.但企业融资结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等结构性因素优势对企业活力的贡献更具有根本性.同时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对企业活力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企业活力状态是由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所共同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的市场经济竞争格局 ,使客户资源将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核心资源之一。针对目前国内外较为关注的应用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 (CRM) ,本文从营销战略构架的视角出发 ,介绍了CRM战略构架的模型 ,对此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分析 ,为企业的长远规划提出了一个可供发展和完善的CRM战略构思 ,并论述了企业成功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要素。  相似文献   

16.
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一对一”营销已是大势所趋 ,只有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客户关系并以此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对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客户角度入手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识别核心竞争力是培植、运用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核心竞争力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征、外延,且这些因素之间在逻辑上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价值链识别法、技能图识别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伴随管理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是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以培育企业信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全体员工的认同为基础,以塑造企业形象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新型管理理论。尽管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硬性管理不同,但它以管理思想、管理灵魂的价值定向、导向功能在企业管理中起着统摄作用,以企业生命基因的地位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阐述了由知识驱动的竞争理论,分析了显性知识转移、隐性知识整合与产品联盟、知识联盟的相互关系.产品联盟是企业跟踪和获取可转移的知识的方法,无法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知识联盟不但获取显性知识,而且学习隐性知识和创造新能力,它有助于企业通过战略管理来更新它的核心能力或创造新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