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西方第一位汉学家,利玛窦以欧洲天主教士独有的视角解读了儒学。他认为儒学是一个哲学流派并非宗教,在道德哲学层面与天主教义没有冲突。他用先儒经典中有关"天"的模糊概念"上帝"、"天帝"来诠释天主教的Dio一词,并将其译为"天主"。在利玛窦晚年撰写的道德伦理著作《畸人十篇》中,他引用《四书》、《五经》,成功地证明了天主教的两个重要学说:灵魂不灭说和天堂地狱说。  相似文献   

2.
利玛窦在中国的所有活动都是以传教为宗旨的,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其成果仅仅是围绕传教这个根本目标所达到的意外效果。因此,他的《天主实义》更应该成为研究利玛窦在中国所进行的文化活动时必须认真对待的文本。在利玛窦的思想历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即由对与罗明坚合作的《天主实录》的满意到失望,《天主实义》的产生正是这种思想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2009年11月23日,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一切又与往常不再一样。后海边,狭长的小金丝胡同深处,那扇褐色老木门,门扉紧闭。街坊们也许未曾留意,那位坐在轮椅上、偶尔出来遛弯儿的老人,刚刚作别红尘。游客们也许还不知道,在这道灰墙之内,一位一度铸就中国翻译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丰碑的学者,去了另一个世界。他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他与夫人合译的三卷本《红楼梦》,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他还翻译了《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他就是杨宪益,中国著名翻译家、诗人、文化史学者。  相似文献   

4.
金尼阁两次来华,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为耶稣会在华传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西学中传方面,金尼阁主要编写了一本万年历式的历法书《推历年瞻礼法》,并与张赓合作,选译了部分《伊索寓言》故事,结集为《况义》印行。在中学西传方面,他既第一个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译成拉丁文,又首次将中国儒家典籍"五经"译成拉丁文《中国五经》(Pentabiblion Sinense),另外还编写了一本重要的汉语工具书《西儒耳目资》,并编译了西方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史著作《中国编年史》(Annales Regui Sinensis)。  相似文献   

5.
以利玛窦的中文著作《天主实义》和《畸人十篇》为基础,首先阐释由利玛窦带入中国的西方生死观,继而以《圣朝破邪集》为底本,考察当时中国儒释道知识分子对西方生死观的态度,最后还原东西方文明及各自的代表人物在生死观问题上的相互批判和首次激烈对撞。  相似文献   

6.
西学东渐中的西方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社会学思想在西学东渐中传人中国。近代中国人所说的“西学”,包括“西方社会学”,但并不包括产生于西方社会的马克思社会学。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是中国人直接从西文翻译的第一本西方社会学著作,但章太炎通过日文间接翻译的介绍斯宾塞等人社会思潮的《社会学》比他早一个年头出版。严复的留学和译作都是西学东渐的表现和成绩。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中国人更是自觉地把“西方社会”与马克思社会学区别开来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因为这两者代表了不同阶级,是不同思想体系,不可混同。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是20世纪中国第一学人,他的学术成就包括哲学、美学、文学、史学、考古学、甲骨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他是我国最早用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文学的学者,首次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提出了悲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典型、典型化等概念并阐述了其意义。他的《红楼梦评论》第一次给《红楼梦》以美学的评论,可谓前无古人。《宋元戏曲考》也破天荒地将在我国历来受贬损的戏曲提高到与诗歌等高雅文学相并列的地位,确立了文学体裁的类别,并将元曲列入世界悲剧名著之林。这些都是王国维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的名字与幽默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他不仅为西方的humor寻找了一个典雅的中国美称,而且还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幽默杂志——《论语》,自己还留下了上百篇别具情趣的幽默散文、同时,他还有关于幽默的理论上的建树。由于林语堂以那冷静超远为旨的幽  相似文献   

9.
在这持赘对菊、秋色烂漫的季节里,青年学者曾明先生,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山水·诗画·自然——中国古代山水诗歌艺术》,将他沉潜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及西方诗学、西方哲学的心得十年积成,绘成长轴,心灵之徜徉、文笔之卷舒、勾勒之细腻、风格之清新,使得这一本专著,无疑精妙、好读,是中西心灵诗学的第一颗果子。这一颗果实在秋光烂漫中落地,正好印证了成熟与收获,是学术领域的一次补白。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作为近代文学家翻译了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并编译了《文学姻缘》、《潮音》、《拜伦诗集》、《汉英三昧集》四部集子。他之所以选择翻译这些诗作,一方面是受到了日本文坛的影响;另一方面被拜伦和雪莱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精神感染。他是中国系统翻译拜伦诗歌的第一人,在翻译上的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1.
永历四年,卜弥格出使欧洲。卜弥格此行之身份,既为南明天主教徒之代表,又为永历朝廷政治特使;卜弥格使欧之使命,既替王皇太后等天主教徒祈福于罗马教廷,又奉永历朝廷意旨到欧洲寻求援助。卜弥格之所以使欧,永历皇帝"复国方略"使然;卜弥格之所以称庞天寿为"宰相",实属"身份模糊"而为完成"使命"之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2.
米歇尔.福柯于1984年撰写的两篇关于启蒙的文章,是他一生思想探索的延续和总结。他从话语理论出发,结合自己多年来在疯癫、精神病学、人文科学史、监禁、性史等方面的研究,对启蒙和现代性提出了卓有见地的批判。他思考启蒙和现代性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对我们反思现代性的合法化危机乃至于现代性的重建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空间、语言与生存——福柯生存美学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一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对于主体进行解构。虽然在不同时期,福柯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对于主体、话语与权力的批判和解构却始终贯彻其间。福柯希望通过对语言的批判和解构,来揭示那一切的"沉默";希望通过对于"异质空间"的开拓,来凸显人之生存的差异、自由和超越。所以,空间和语言就是福柯从事主体解构工作的路径——当然,它们也是福柯新的主体(或"自我")建构的方式和途径。因此,对于福柯而言,基于空间和语言的拓展与延宕,"自我"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和创造,而这也是福柯整个生存美学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4.
福柯对权力的分析做出了独特贡献,他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权力思想,而且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微观权力理论。他在名著《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所阐述的微观权力是多形态的、非实体的、关系的、生产性及与知识密不可分等特点;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与检查的技术,以及空间、时间与动作的规定性策略,使得微观权力无所不在。福柯的微观权力分析对认知现代社会的权力实践具有积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外部空间到外部思想——福柯对于主体的解构策略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他对知识与权力的批判中。在其早期作品中,福柯发现空间其实已经成为权力与规训的场所;而自我也早已被隐匿——于是,主体需要被批判,也需要被解构。故而,基于解构主体的考虑,福柯向"外部"寻找批判的力量。经由尼采、巴塔耶,福柯发现了"异质空间",也发现了作为文学的"外部";而布朗肖更是给予了福柯以极大的启发——福柯称其思想为"外界思想"。然而,福柯的著作表明,其实他也是这种"外边的思想"的代表。可以说,经由文学和语言的探索,福柯发现了"外界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是福柯主体解构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6.
法国"新小说"代表人物都致力于对传统小说形式的革新,但各有特点.米歇尔·比托尔把绘画和造型技巧,尤其是把排印技术和音响效果等形式手段引进了文学创作,以新的表现方法和叙述手法间接地表现了他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亨利·詹姆斯早期短篇小说《德莫福夫人》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关注,表现了对意识中心叙事手法的实验性运用,该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故事是在他人的“凝视”下展开的。运用米歇尔·福柯的凝视理论,从空间结构、全景敞视和医学凝视等角度解读《德莫福夫人》中女性作为附属品被父权社会物化的地位。詹姆斯在该小说中描写了不甘于被男性操控、争取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德莫福夫人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詹姆斯对女性地位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父权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让我们看到人是善和恶的混合体.人性在善和恶之间摇摆,人所掌握的科学也随之或造福人类或危害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阿格里塔从经验而非本质层面的雇佣劳动关系出发,指出雇佣劳动者与资本家围绕着劳动条件等问题而展开的阶级斗争,推动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不断演变和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在他看来,泰勒制劳动过程就是为了应对以前劳动过程中经常滋生的阶级斗争而出现的,它体现了机械化原则在劳动过程中的彻底运用,雇佣工人在这一劳动模式中完全臣服于机器体系以及劳动力的产品形式,因此阶级斗争依然存在。福特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则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它的根本原则是生产过程和消费模式相结合;不过这一劳动过程同样留下了工人对生产条件的不满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后福特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应运而生,这一劳动过程在建构弹性化的、灵活性的生产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劳动的抽象化;至于它到底有没有彻底消除雇佣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阶级斗争的可能性,还有待于对这一过程的进一步观察。阿格里塔的上述思路在方法论上试图调和“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是抛开了“抽象”,完全走向经验性的“具体”。  相似文献   

20.
以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知觉记忆”、“意识流”、“绵延”、“时间记忆”等生命哲学概念为理论线索和依据来解析法国艺术家米歇尔·布拉齐视觉艺术作品;同时也用当代实验艺术的视觉传达角度来反证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文章选取了艺术家米歇尔·布拉齐的《柳橙皮雕塑》、《喷泉泡沫》等几个装置艺术品进行剖析和阐释,推导其创作中的生命哲学,死亡与生命循环,时间流的存在与延绵,空间与共生能量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