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树立大农业观念,拓宽农业内部的就业渠道;重点发展小城镇为农业劳动力提供充分空间和载体;跨地区跨行业劳务输出;非正规就业等.  相似文献   

2.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受种种因素制约,形势严峻: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转移任务重;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转移难度大;三是城市经济人口承载力严重超载,拉力小、辐射力弱,转移空间小;四是农村劳动力城镇生活压力大,转移能力弱;五是相关制度建设明显滞后,转移阻力多。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第二,发展中原城市群,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第三,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第五,改革户籍管理、健全保障制度,解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第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突破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制度、经济、农业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供求失衡及情感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广大农村纵深发展吸收和以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为重要转移方向,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全面合理规划,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农村,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区域内分布不均衡,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提高劳动力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县域经济,开发农村产业,强化内部转移;拓宽国际空间,扩大劳务输出是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牧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宗教意识和传统观念浓厚,生计方式变迁导致的文化适应困难是制约甘肃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观因素;甘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劳务输出机制不健全等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因素。高度重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市场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健全劳动力转移相关配套制度是有效解决甘肃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即解放农村生产力,已成为深化农村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据全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每年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都在几千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流出最多的省份是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份,尤以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如安徽省最为突出。我省1992年农村劳动力2432万人,耕地436.56万公顷,劳均耕地0.18公顷,若按解放初劳均耕种0.67公顷土地的水平进行估算,农业只需要650万人左右。除已进入乡镇企业535万人,劳务输出约500万人以外,农村仍存在700—800万剩余劳动力,并且预计每年将新生成剩余劳动力60多万人。研究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一项牵涉奔小康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或很低的那部分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主要潜伏在种植业部门。所以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对种植业而言的。那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是农业劳动力在社区内部、产业内部,或者社区之间、产业之间的流动。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平面式转移,就  相似文献   

8.
中部六省是农业大省,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强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步伐;解除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推进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来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湖北是农村劳动力大省,但不是劳动力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较为艰巨。分析了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阐述了外出务工、内部转移、乡镇企业吸收、城镇化建设是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针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提出应该从制度改革、经济增长方式、政策与劳动力素质等角度解决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加速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2 )提高劳动者素质 ;(3)加速发展本地经济、就地消化与劳务输出相结合 ;(4 )加速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农村工业化 ,为转移劳动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农业人口多,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受土地、户籍、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以及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自身文化技能低无法满足用工需要和劳动者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应加强农村教育及培训投入、农业内部吸收剩余劳动力可用空间的开发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桂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桂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玉林地区、饮州地区、梧州市和北海市)是广西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农业劳动力在工农业劳动力结构中一直占很大的比重。以玉林地区为例,根据第一次入口普查的资料统计,1952年工农业人口的结构比例是1:21。农业劳动力占工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基本上在90%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改  相似文献   

14.
对提高四川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直接影响到四川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至为关键的问题,在现实条件下,提高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就是确保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能顺利实现转移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大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和扶持,在教育领域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素质、数量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在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量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配置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继续较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个80年代,杭州乡镇企业已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近50万人,到1990年乡镇企业职工数已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2.3%.但按1986年资料,经济发达地区种植业劳动力只占农村总劳力的34%,若2000年杭州农村种植业劳动力占用达34%这个水平,那么,农村种植业只需90万人(到时每个劳动力也只负担3亩左右,与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相差还甚远).面对巨大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90年代乡镇企业必须力争每年从大农业中吸纳的劳动力高于农村劳动力的自然增长额.80年代,杭州市农村劳动力的年均递增率为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随着劳动力外流,农村出现耕地抛荒等现象,为研究现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2001年至2020年31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会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效率且农业生产效率存在负增长惯性;地区异质性分析,得出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不产生影响的结论;后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得出劳动力转移会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数量的降低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结论。因此,提出建议:有关企业要加快对劳动力节约型技术的创新,政府部门要调整完善相关农业发展政策,各农业地区要引进或培养农业高素质人才,全社会共同推动农业高质量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入手 ,讨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 ,认为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应把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农村内部消化和大力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其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结合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实际调查出发 ,论述了农村劳务输出的结构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是通过它与二元经济理论所述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别以及主体职业结构、年龄性别结构等方面进行界定的。关于劳务输出的影响 ,从正面着重肯定它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并为农村的小城镇化和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负面着重揭示它加剧本地经济结构不合理并破坏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试图论证农业经济发展中滞凝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洛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目前洛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以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为重点,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搞好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开发旅游产业,创造劳动力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