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wh-移位限制的研究贯穿于转换生成语法发展的整个过程。从早期的管约论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最简方案再到最近的语段理论,生成语法经历了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这可以从wh-移位限制条件的更新找到佐证。管约论时期错综复杂的限制条件逐渐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语段理论下的语段不可穿透条件。这不仅体现了限制条件的简化,更重要的是突破了结构导向的局限性,回归到推导程序的一般性,是由现象描写向本质阐释的转变,这也标志着生成语法理论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主要阐述最简方案下存活式句法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优势和不足做出评价。从理论构建以及语言事实分析两个视角来看,与语段理论相比,存活理论更加符合最简句法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其理论设计更为合理,语料应用范围更为宽广。除此之外,以存活理论为基础,从核心句法操作、句法特征以及句法与其他语言模块的接口等角度反思最简方案下构建句法推导理论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1995年,Chomsky发表他的新作《最简方案》,标志着生成语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之后,《最简探索之框架》和《语段推倒》的相继问世,进一步改进发展了最简方案,使这一理论日趋完善。与80年代的管约论不同,最简方案中的假设是建立在概念的必然性上,对管约论中的许多概念体系都进行了重大的修改,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都被放弃,管辖这一至关重要的概念也不再起作用。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二、对语言的认识转换生成语法学者把语言看成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大脑存在着语言机制,主管语言的习得和使用。与视觉、听觉等机…  相似文献   

4.
重动结构是一种频率较高的句式,其基本结构特征是谓语动词后带上宾语,然后重复其谓语动词再带上宾语或者补语。用符号可简单表示为S+VO1+VO2/C。作者在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语段推导理论以及Cedric Beockx等学者提出的控制的移位理论MTC,解释了现代汉语重动结构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最简主义的转向,引起了语言学研究领域非常活跃的“最筒论”思潮。文章分别从理论动因、理论内涵以及最筒方案的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等方面,探讨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的这一次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6.
生成语法是当今语言学两大主流之一,而"最简方案"则是该流派的最新理论观点.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最简方案"还大多停留于高屋建瓴式的设想层面,而没有面对具体的语法现象,但其仍代表着乔姆斯基对语法的经济性、概括性的追求的最高峰.联系生成语法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主要理论,论述了"最简方案"的优越和缺憾.  相似文献   

7.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语段等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语言学家哈利迪在系统语法中提出语言等级的概念,即语言通常有五个语法单位,或五个等级,它们由高到低分为语段、句子、子句、词组和词素.语段,就是大于句子的语言片段.在语段的句子之间,意义上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结构上有较为密切的语法关系,形式上一般以一定的语言手段为组合的标志,与上下文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把语段等级为一个翻译单位,对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语段的切分和语段与翻译的等值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生成语法最简方案推导理论无法解释多元wh问句中的“优势效应”消失现象。基于最简方案最近吸引的“经济原则”和Pesetsky等关于标句词C包含格特征的假定,文章认为疑问标句词C有选择性地对wh短语进行最近吸引和特征一致匹配,通过这种“二择一”操作,多元wh问句中的“优势效应”消失现象就获得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在单句、复句和语段中的分布历来是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语法意义的表达缺乏狭义的形态标志,因此“了”的语法意义及分布灵活多变,在单句中主要受动词语义和句法因素的制约,在复句中则主要由逻辑关系和核心信息位置决定,在语段中“了”的使用还要受中心意思的限制,很难有确定的分布,什么时候用“了”,什么时候不用“了”,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了”,对于母语形态丰富的外国人来说就感到无章可寻。因此对该题目的研究有利于解决这个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概括介绍了生成语法在原则与参数模型阶段发展变化的历程,即管约理论与最简方案两个时期,分析了两个时期的语法操作模式,指出了管约论时期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最简方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及其相对于管约论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对语言学研究发展的思路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环境法“义务重心论”是从“法的技术”层面提出的观点,是有别于“法的价值”层面而言的“义务本位论”,既非漠视主体的权利,也非“义务本位论”的回归,而是对环境权利“最给力”的捍卫与落实,其实践意义在于增进法律实效.环境法“义务重心”的客观依据正是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类需要的基础性以及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中国环境法亟需实现从“亡羊补牢式”“倒逼”到“未雨绸缪式 ”“预见”的“义务重心”立法理念匹配以及在合理配置各主体环境义务、扩充环境积极义务的内容、增加环境义务的履行方式以及强化违反环境义务的法律后果等层面进行环境立法“义务重心”的路径拓展,以期通过“义务重心”的环境立法变革增进环境法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似乎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无法调和的两个极端,在人类学理论中,这二者就表现为“结构”与“能动性”的对立,由此引发了许多学术争论。为了寻找这二者的契合点,以便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辩证关系,布迪厄著《实践理论大纲》一书,使用并发展了“惯习”“场域”“实践”和“能动者”等术语,建立起了一套实践理论。萨林斯也是实践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著《历史之岛》提出了实践的变化会以一个不同的方式带来系统变迁的模式,从而把二者还原成认知问题、既有的认知图式和偶然发生的事件之间的结构关系问题.提出了“并接结构’’等概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梳理了对语言模糊性根源的研究,分析了古典范畴理论在语言范畴化中的缺陷及其原因;根据罗什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泰勒的语法范畴理论,认为语法范畴具有模糊性;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提出语法范畴化的理论,剖析了语法范畴模糊性的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14.
阿多诺、德勒兹和阿甘本作为批判理论不同阶段的重要代表,他们通过对康德有关感知理解的阐发,推动感知转向社会现实,呈现不同的审美政治进路。早期批判理论超越现实经验的感知模式,淡化了感知的先验向度,阿多诺以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性经验,消解康德的先验原则对感知的同一性规定。后批判理论回返感知的社会现实维度,德勒兹阐发康德审美鉴赏的概念,强调感性生命于现实之中的生成创造。当代批判理论关注感知与具体生活语境的粘连,阿甘本批判康德和德勒兹对感知的理解,思考生命于生活形式裂隙处涌现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金庸武侠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学界对金庸小说的研究主要是文本视角,结合小说图像和文本多模态叙事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以视觉设计语法、图像认知框架和图文符际模型为理论指导,以金庸“御用”画家为金庸小说创作的插画为研究语料,深入考察插画图文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及图文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插画以武侠人物的群体形象为主要内容;第二,插画建构与受众之间形成的是平等权势;第三,插画图文关系的数量依次为扩展、延展和增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对外开放实践的重要理论来源。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 资料并对实事加以分析,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邓小平理论与习近 平对外开放的实践相结合突出文章主旨;采用历史归纳法,对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明确其理论 实践对习近平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的启发从而得出结论。在新时代,习近平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提 出了国家富强目标,制定了民族复兴的计划,强调要加强经济合作共赢,稳定政治发展,倡导加深文明交流互鉴等一系列重大 论断。创新点在于选题具有时代性、研究视角多样,并且将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加以凝练总结,一一对应突出其对习近平对外 开放的启发,并深入阐述习近平对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达尔文进化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以其对存在之链、目的论和传统决定论的批判,不仅颠覆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诸多核心观念,而且也构成了现代文明的思想观念基础.本文通过对达尔文进化论中哲学内涵的分析,意在肯定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所带来的种种挑战.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精读教学长期以来沿循封闭静态的“精讲”模式,仅停留在语言技术层面对学生进行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机械灌输,而无法在“超语言”义场中对学生进行批判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高校英语教学的文化负载向运行。奥康纳的“散点认知”理论强调深化语言技能与人文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以批判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理解为手段;途径是思辨,形式是英语。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对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具有积极的正栽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思想学说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哲学的历史.该书继承了侯外庐对中国哲学内涵的基本定位,在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之外增加了心性论、境界论的内容,拓展了哲学史研究的内涵;从哲学与文化的互动揭示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些新的判断;继承侯外庐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社会史、学术史研究视野,提出文化史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