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以大学生消费为切入点考察物质主义价值观、社会支持和强迫性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强迫性消费倾向量表对3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高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大学生强迫性消费倾向显著正相关(r=1.003),高社会支持与强迫性消费倾向显著负相关(r=-0.167)。(2)物质主义价值观、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强迫性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社会支持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强迫性消费倾向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对于高社会支持者,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强迫性消费倾向预测作用不显著;而对于低社会支持者,物质主义价值观预测作用显著。结论:社会支持能够减缓个体的强迫性消费倾向,强迫性消费倾向是社会支持缺乏的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产存在的普遍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根本上是文化所承担和折射的不同利益之社会群体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表现为文化产业在商品经济中剩余价值生产特点与文化的反拜物之人性相敌对.其在理论形态上的变异围绕的轴心是对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与“去批判化”,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文化消费认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格决定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在消费社会中,当人以利己主义价值观指导行为时,人的行为表象为"占有";当人以利他主义价值观指导行为时,人的行为表象为"存在"。随着文化遗产旅游消费的发展,旅游利益相关者在时空资本化的社会情境中,通过时空互压重组与建构文化遗产,造成了文化遗产在旅游消费中的符号化和去情境化以及各类行为体关系的客体化,导致文化遗产的异化。文章以文化的时空认知为起点,分析时空资本化后文化遗产旅游消费形态及其逻辑,认为文化遗产旅游符号化的根源在于旅游情境中各利益相关者均是以"利己"的价值取向为指导、采用"占有"方式消费文化遗产;随着人们对消费本质的回归,旅游利益相关者逐渐转向以"利他"的价值取向为指导,以"存在"方式处置文化遗产,进而在文化遗产旅游实践中构建合作、共享的社会关系,实现遗产保护与遗产消费二者之间良性的互构。  相似文献   

4.
反思波德里亚:我们如何理解消费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已成为国内批判性理解消费社会的理论基础,但他不是从对社会体制的合法性及其规范论证的角度去讨论消费社会,而是从符号学的经验分析和人的本真性诉求去批判消费社会。这样的思想样式注定了他对消费社会的否定是非法理性的;他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传统批判理论之审美主义批判的延续和变种。鉴于审美主义批判已在国内的思想界演变成为一种阻碍社会理性批判的文化氛围,应谨慎对待波德里亚并进而廓清他在国内思想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通过拜物教批判深入到社会现实层面,而在消费社会语境中,物由实体性存在转向符号性存在.物的功能性转变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催生出新型的物恋形式,即符号拜物教.由此,一种以新型物恋形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成为新时代条件下观念操控的新形式.依循马克思批判分析的方法,实现现代消费社会的批判需借由符号拜物教的深度剖析,由此实现社会现实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背景和现实社会动机两个视角,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人炫耀性消费行 为产生的原因,并从样态、特征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对中国式炫耀性消费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条件实现全民生态消费的具体路径,以及其对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人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可以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人类社会活动基本都是通过物来实现其价值、体现其意义的。为此,本文试以影片《变形金刚》中的"汽车人"为例,力图分析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中,汽车所具有的消费意义以及物品神话的构筑。  相似文献   

8.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文化生产的逻辑,这在我国第五代导演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第五代导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有中国风格的浪漫审美主义的“文化电影”,在新世纪初,他们的国产大片迅速地转向审美消费主义,成为消费社会消费审美主义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将批判的视角由生产领域延伸到消费领域,提出异化消费理论。异化消费理论为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种不当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消费的特征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向度的追求,热衷于超前消费和炫耀性消费,受资本驱使沉溺于网络消费陷阱等消费现象和趋势,具有典型的追求虚假需求的满足、消费行为受资本和消费文化的操纵、通过消费和对商品的占有取代对本真生存意义的追求等异化消费的特征。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异化消费现象是当代生态危机、人性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的重要表征,具有极强的社会危害性。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历史责任,因此,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所在高校和社会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不当消费观的严重后果以及应对大学生不当消费的紧迫性,及时采取必要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社会消费模式发生了质变,那就是符号消费的产生。符号消费逻辑运作的前提是物必须成为符号。在物的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交互运动中,物具备了符号价值与社会意义。因而消费体现为复杂的、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消费并非与他人无涉的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关乎他人的伦理行为,关乎他人的生存资源、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权利。在符号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主体不断趋于精神性的自我实现,破坏并也生成着新的伦理文化,解构并建构着新的社会伦理关系与结构。  相似文献   

11.
异化消费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它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畸形滋生物。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异化消费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生态危机的成因及解决途径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如何合理消费、科学消费成为研究生产和消费关系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大学生消费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对目前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存在的消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归纳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特点:消费主流合理;消费内容多样化;消费支出层次化;消费行为个性化和从众性并存。分析大学生消费的误区:消费主义倾向涌现;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现象严重;宣泄性消费;理财观念淡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提倡节俭、适度的消费伦理观;净化社会消费环境;言传身教,家庭消费教育要首当其冲;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大众媒体文化正确引导;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我国东部的许多发达地区步入了消费社会。大众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消费社会相类似。文章在深入考察西方消费社会产生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现实,剖析中国大众消费呈现的不合理现象,指出在现代中国大众消费领域中普遍存在的责任伦理缺失。这对于我国构建健康的消费环境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生产一直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以来,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和人们购买力的不断提高,消费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本文试图从分析消费的本质意义出发,探讨消费在当今社会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中、西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演变、传承及其社会历史条件等的异同;通过对西方不同时代背景下消费文化观念的纵向梳理,总结其发展变迁的过程、特征、取向和规律以及它们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后果,为认识与把握当代西方消费社会及其消费文化的本质,提供一种全景式的关照.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困境及其基本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可持续消费模式历史和现实维度的考察,分析了中国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面临的个体或群体消费模式呈现出来的消费主义倾向,社会整体消费水平不足的状态与消费的可持续性之间、经济评价与伦理评价标准之间的困境;认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是解决障碍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基于“80后”炫耀性消费行为的营销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如今以消费为导向的物质主义社会中,注重面子、身份地位、相互攀比的炫耀性消费行为是一种经济必然现象,"8 0后"群体已经成为这个市场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本文试从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出发,对"8 0后"炫耀性消费行为的表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品牌形象与身份建构,营销沟通,品牌社区与关系管理,消费特权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越来越被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所渗透,并逐渐呈现为一种文化意义的消费.文化消费承栽着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一方面它重新塑造着社会需要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又制造了物的新的意义和价值,保证社会制度的延续和创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对大众的影响能够渗透到一切领域中.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充分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并对消费者产生长期的、积累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炫耀性消费的社会学解读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商品消费的数量和品位也不断提高,尤其是炫耀性消费逐渐渗入到人类社会,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消费、炫耀性消费进行解读,并对炫耀性消费的辩证功能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消费系统现代化——一个扩大消费的社会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反思消费市场扩大的问题.文章认为,当一个社会实现了生产现代化(工业化)以后,生产过剩与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便成为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从历史上看,工业化国家首先是通过消费市场的地理扩张来解决这个矛盾.但是,随着海外市场的饱和,一个社会必须开辟新的扩大消费市场的途径,为此,就必须实现消费系统的现代化.消费系统的现代化包括消费工具现代化、消费制度现代化和消费人口现代化三个方面.与它们相对应,在消费市场的地理扩张之后,出现了三种消费市场扩大的途径:心理扩张、制度扩张和生活方式扩张.文章据此分析了中国的消费状况,并认为,中国的消费系统现代化滞后于生产系统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有赖于消费系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