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夏之辨”与“华夏大防”王文元(北京社会科学院)中国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宗法制度需要以礼仪加以规范,礼仪正是华夏之所长。所以,自古华夏民族就因礼仪完备而自豪,也因外族没有礼仪或礼仪薄弱而对其加以鄙视。久而久之,终于导致了所谓“华夏之辨”。“华夏之辨”,华夏不同于他族之谓也。即世界第一民族之辨。华夏之辨对于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之作用,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华夏之辨的主流是文化之辨,不用拳棍刀剑“辨”(这一点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形迥异)。儒家用特殊服饰确认与加强自己的地位乃至自己民族的正统地位,并通过…  相似文献   

2.
东夷非夷证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以往,"东夷"就是一个贬义词。"夷"被用来作为文化落后、习俗野蛮、地处偏远、鄙陋无礼的代名词,"东夷"是古代东方少数民族。近年以来学者则认为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一样是先进文化。本文通过对文献的考察,说明"夷夏"无别,对于人为地把华夏民族中的"东夷"与华夏对立的观点,提出了辩难。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华夏与四夷都是黄帝子孙的诸族同源观和华夷有别的华夏中心观。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强调的是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统一。这是先秦以来、特别是春秋战国以来民族融合轨迹的直接反映,也为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以后,诸族同根、中华为尊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中华民族融合为一个整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的华夷之辨与华夏正统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夷之辨和华夏正统之争,实际是华夷异质文化间的碰撞和融汇.以周族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崛起后,华夏种族优越论和华夏正统论也由此而产生.华夏诸侯对四夷的摈斥,秦楚吴越对华夏正统的进取,构成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由此也完成了华夏文化中心向秦汉汉族文化中心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左永平  杨洪 《南都学坛》2008,28(5):38-39
居住在中国云南西南部地区的佤族,历史以来属于华夏文化圈的边缘区,有的史书甚至将其称为"缴外"之民。然而,佤族文化系统里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华夏倾向和华夏情结,这种文化上的亲缘感和亲和力,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形成、发展和充实的强力保障和源泉。佤族的华夏倾向和认同,对巩固中国边疆和多元化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其群体认同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先生之于华夏人文学术现代重建,经历了“本国学术”独立意识之形成、“广义宋学”之建构与“新宋学之建立”三个阶段之演变过程。这一学术历程,与陈先生治学方向变化之轨迹大体一致,亦与陈寅恪先生之文化理想密切相关。陈寅恪先生关于华夏人文重建之思路与业绩,不仅是陈先生人生志业之集中体现,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宝贵精神遗产,亦是“留赠来者”的关于华夏文化复兴的学术蓝图。  相似文献   

7.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分析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华夏民族集团的形成 ;第二阶段是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 ,凝聚成汉族核心 ;第三阶段是近百年来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 ,中华民族自觉为一个民族实体。中国各民族长期互动的整合力是中国民族团结的又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壬辰八月纪念孔子圣诞为契机,来重新反省与审视传统礼教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实际上它就是华夏共同的伦理政治基础,正是有赖于它,中国才自古就成为礼仪之邦,谦谦君子的国度。礼教的建立与完善同圣人孔子密切相关,孔子继往开来,尤其明确地赋予了礼教以仁义的灵魂,决定了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质。只要对比一下东夷倭人,就能无比真切地体会到这点。近世以来华夏所遭遇的礼坏乐崩的惨象亘古未有,中国社会与中华民族至今都深陷在这个巨大的危机当中而难以自拔。中国该怎么办?除了复兴礼教,重建华夏共同的伦理政治基础外,没有别的出路!我们复兴与重建的根基在于我们须臾也不可离弃的仁义之本,具体的礼仪礼规遭破坏摧毁,凭着仁义之本,我们就可以将它们重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9.
“华夏”考——兼论中国早期国家政制的酝酿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一词起于时代称谓"虞夏",兼包地域、政治、民族、文化诸涵义,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代称.华夏民族滥觞于传说古史上的"五帝"时代,其间颛顼的宗教改革标志着中原部落大联盟的日趋成熟,而到虞舜为盟主时,大联盟的政治体制已基本具备早期华夏国家的雏型.  相似文献   

10.
黄帝祭祀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历千年而不衰,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礼仪活动,其文化意蕴显而易见:从血缘角度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诸族对血缘始祖的祭祀;从文化角度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诸族对人文初祖的祭祀;从祭祀性质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儿女对血缘始祖与人文初祖祭祀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华夷之辨主旨是就华夏族和周边的夷族进行区别,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每当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遭遇危机之时,华夷之辨就被重新提出和强调。近代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遇到了全面危机,夏夷之辨被重新提出和强调。"中华民族"观念是对"华夷之辨"的转型和超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在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走中道。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天学在中国的传播 ,经历了由兴而衰的过程。其兴盛 ,一 )是由于利玛窦等人所奉行的天学适应华夏文化 ,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调和主义策略 ;二 )是由于利玛窦等人的适应“儒家”策略对华夏士人自我中心主义心态的满足。其衰微 ,一 )是由于利玛窦等人适应策略的动机毕竟是在华夏最终普布基督教 ,实现儒家基督教化 ;二 )是由于适应策略和华夏文化语境与基督教自身的纯洁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中外学人,尤其是异域视野对华夏礼仪神圣效力的阐释,借镜人类学家对神话与仪式关系的研究成果,立足华夏礼制探源研究命题,反思了传统神话观对儒家神话研究的桎梏与遮蔽,认为华夏繁复的礼仪活动是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性视域。现有的成功实践业已表明,礼仪符号的解读、礼仪神圣根源的探索,乃至经典文本的解读,需要跨文化的广阔视野、比较神话学的类比释读视域,需要突破故事本位的神话观,回归礼仪圣物象征的大传统。因此,儒家神话再发现与重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春秋初期,迁徙到伊洛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戎的分支,他们曾同化了当地的华夏族,后来又在与华夏的战争与文化交流中,逐渐与华夏族融合.战国时期,秦文化的向东扩张加快了秦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最终在伊洛地区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华夏文化.  相似文献   

15.
论华夏舞蹈的起源、发展与社会功效季明娥先秦乐舞艺术是华夏文明的一株奇葩。特别是自春秋以降,乐舞更以其绚丽多姿的风彩,繁荣于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本文拟就华夏乐舞的起源、发展和社会功效,谈一点初浅的看法。有关华夏舞蹈起源的载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著录。...  相似文献   

16.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是华夏人文先祖和立国始祖,受到了历代人们的尊崇和顶礼膜拜。大禹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主要有神话传说的口口相传、祭祀大禹的礼仪制度、族群迁徙的文化播迁以及地名文化、民间社火等几种传承路径。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并成了当代学术研究的显学和"热词"。  相似文献   

17.
肃慎东迁考     
肃慎氏是满族的远祖,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早先,它在历史上同华夏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华夏政权的盛衰兴亡而与之保持着或即或离的关系,当华夏民族建立韵政权强盛或稳固时,它往往来朝,反之则否。先秦时代的肃慎,史籍记载时断时续,且语焉不详,使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部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汉、魏起,我国史家撰修的正史开始将它列入专门的记载,以后便没有中断。肃慎,又名息慎,亦作稷慎。汉人史学家记载华夏民族周围各个民族的名称时,一般只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来表示,不求其文字上的实际意义。按肃、息在音韵上同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 000年的悠久历史,3 000年的文化中心,1 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 000年的悠久历史,3 000年的文化中心,1 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 000年的悠久历史,3 000年的文化中心,1 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