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的观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迪士尼在影片题材上大量借鉴了世界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元素。迪士尼电影作品在对民间文学的改编中,主要以塑造具有激情与灵性的人物为核心手段,所以在每一部高口碑、高票房的动画电影中都会有一个极富影响力的人物形象。复杂与丰满的情节也是其对民间故事改编的主要着力点;当然,对美国的文化内涵表达也是其改编民间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动画电影编剧对传统神话故事的创新性改编是行业难题。动画电影《哪吒:魔童降世》颠覆性地对原著角色进行了大胆编创,结合镜像理论对原著中相对脸谱化的角色进行重塑,挖掘出了更广阔的剧情创作空间。二元角色配置为主角的自我镜像演化构建了框架,角色设计价值取向的创新定位,赋予了作品更鲜明的时代意义。相比于传统动画电影,该片在角色设计和叙事策略方面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新性改编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样本。  相似文献   

3.
宫崎骏是动画电影的领军人物,他将灵魂注入动画作品中,勾画了宏大的动画幻想王国,使作品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从主题、人物以及视听语言等方面对宫崎骏的主要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其作品除了在表现形式上创造了充满神奇色彩的动画形象外,内容上更是触及人的心灵,给观众呈现了一幅幅自然古朴、和谐美好的画卷.  相似文献   

4.
美国迪士尼与梦工厂的动画电影受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的喜爱。可以说,美国动画电影代表了目前动画电影的最高水平,引领着动画电影的发展和进步。而美国动画电影的成功与其角色关系的成功塑造是密不可分的,角色关系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动画形象。本文将从美国动画电影角色性质的塑造、角色关系的增减和人物矛盾的设立三个方面来剖析其角色关系的构成,探究其动画电影角色关系塑造的规律,为我国的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可供借鉴与学习的科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我国2015年上映的一部动画电影,虽然其故事改编自经典作品《西游记》,但其独特的改编方式、动画形象的传达使得这部影片不仅打破了动画电影在我国上映的票房纪录,也极其贴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传递。本文试从此角度切入进一步阐释,阐发此部影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夜店》是师陀和柯灵改编高尔基名剧《底层》的成功之作。改编主要表现在:一、戏剧主题的改编,从人性的憧憬到人性的荒野;二、人物形象的创造性改动;三、为适应中国文化和观众接受习惯所做的改动。  相似文献   

7.
西方戏剧的改编是传统戏曲曲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比天高》是成功改编的范本.改后的剧本对女性主角形象从人物身份、主体意识、死亡观等方面作了本土化处理.戏曲改编中之所以会出现本土化现象,是因为戏曲和西方戏剧在作品使命、传统伦理及观众的接受习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动画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动画电影,还是通常意义上说的故事电影或纪录电影,叙事都成为其基本的核心范畴之一。叙事艺术与叙事技巧的发展,往往从一个重要方面折射出电影发展的历程。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叙事问题以及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而呈现的意识形态问题,值得从创作与研究两个层面来共同研讨。就动画电影而言,艺术创作的本质问题就是想像力,以及将这种想像力通过影像方式呈现出来的叙事能力,还有不可或缺的童心和童趣。动画电影的想像力更接近于儿童的非逻辑、非常规、非线性思维,或者也可以说是反成人常态逻辑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动画电影的外在形态与叙事特征。动画电影在意识形态诉求上显然更着意于人类共性的文化内涵,因为作为动画电影主体观众的孩子,与成人世界相比,其意识形态呈现出更少的差异性和更多的普泛性特点。动画电影比起常规的以成年人为基本受众对象的故事电影,更需要“寓教于乐”,更需要通过影像和叙事形象来有效地完成意识形态的传达,而不是借助简单的说教。确立一个可以被认同的价值观也许没有那么困难,但要提升和强化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于强烈的教化欲望,直奔主题的叙事方式,其最终结果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这恰恰是困扰着国产动画电影,也是困扰着整个中国电影界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迪斯尼的经典动画长片,发现由经典文学、民间传说、童话故事等改编的作品占大多数,且有其常用的改编策略。从具体的动画案例中分析受众心理、动画自身需要和时代观念,提出了其改编的策略,主要体现在情节的简化、动画主题跟随时代主题、注重塑造辅助形象、添加生活细节以及健康圆满的故事内容等方面。这些改编策略对中国动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齐白石曾经评论绘画艺术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本文试图从动画电影的领域探讨艺术作品的“似”与“不似”问题。文章分动画电影中物体运动规律的“似”与“不似”和动画电影语言的“似”与“不似”两部分探讨,然后回归电影主题及其现实基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各州为了吸引公司注册,在公司法上展开了竞争。这种竞争是"底线竞争"("向下的竞争")抑或"上限竞争"("向上的竞争")一直存在着争议。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关键是要看在公司法的基本矛盾中应当如何取向:一方面,基于平等的主张,保护包括小股东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防止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基于效率的主张,促进公司管理者更为便利地行使权力,保证公司创造社会财富。法律的目标在于强调哪个方面?联邦化,抑或地方化?股东保护,抑或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保护?等等。这实质上是法律理念的一个矛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庄子“材与不材”的解读,认识到道家的“守中”与儒家的“中庸”虽然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由于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二者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看似相同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绝对的不可调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释“刚”     
"剛"字的甲骨文形体,其繁形从网从刀从牛,会用网和刀捕杀牛之意.在词的发生层面上,"剛"字的本义域构成为用工具捕杀[义素(1)]性情剛烈倔强的[义素(2)]公牛[义素(3)]."剛"的词义系统的形容词系列,应以"刚直;倔强"义为起点.《说文》"剛,强断也"的训释不确.  相似文献   

15.
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余华等先锋作家及其作品被称之为“后新潮”,他们对中国文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秩序进行绝对地反叛和怀疑,根本否产极价值和意义,常常在恐惧和绝望中进行“死亡叙述”,描述死亡过程,93年余华小说《活着》的问世,表明他已进入“新写实”的行列,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7.
"左岸派"电影在世界观、作者电影的纯粹性、心理领域和新型的观众理论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探索,为艺术电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南朝宋开始,经过唐宋元明清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起来”语法化的过程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的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乞讨权并非是一种宪法意义上类型化的权利,却可以被宪法意义上的一般行动自由所吸纳.由于宪法意义上的一般行动自由不是一种客观秩序,故包括乞讨在内的行动自由不受国家积极义务的保障.而任何自由包括法律上的自由均伴随着某种界限,故乞讨行为是一种不得随意限制同时又是不能不予以谨慎对待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根据格式塔学派关于"结构同形"的观点,本文认为,引入"力"的概念能为"以形传神"的讨论铺平道路,即文学翻译要做到"神似",就必须充分考量原文的"神"力,"意"力和"形"力,并力争使三者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