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话理论视域下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理论具有较强的哲学层面的意义。以对话理论为方法论,从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角度来研究翻译中译者与作者、文本和读者等多重对话关系,试图建立一种以译者为中介,文本与读者、历史与现实进行交流的对话性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迷人"的小说,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解读出这部复调小说悬念迭出的原因在于:主次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且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对话时,听者和说者由于"概念视野"的不同,对话语的意义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女主人公在次文本中的回忆性独白使故事本身产生了时空对话,干扰了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稳定性看法。  相似文献   

3.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也为人们理解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翻译的多重对话性。本文从对话理论角度,详细阐述了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与合译者、作者/原文、读者及时代语境的对话关系。这也证明,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主题、以文化语境为背景的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4.
小说对话参与小说文本的建构,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是人物与人物交流的表现形式,也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媒介;《在水仙花心起舞》正是通过有限的人物对话,使小说主人公阿丹这一形象跃然纸上。本文拟从言语交际和对话认知两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对话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不仅译作等身,而且翻译思想丰富,涵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三个方面。他将译者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并探讨了他们各自的翻译动机。在马氏看来,翻译也是一种学术;语际翻译不可能而又可能;译者要选择文学性高的作品翻译,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翻译需要重视有意味的形式、读者的需求与期待视阈;翻译是主体间的对话;翻译一个文本就是翻译一种文化。马悦然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给当前的汉语文学翻译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 ,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本文认为 ,只有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 ,才能产生良好的文学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研究指出了文本空白促成了文学翻译的再创造,讨论了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提出要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再创造,可以产生良好的文学翻译效果,使得译文读者和原作读者同样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和欣赏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接受理论关注读者和文本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读者是文本接受的能动主体。根据接受理论的观点,以许渊冲"三美"的标准,透过"三化"的翻译策略来剖析译诗中成功运用的补偿方法,旨在探讨如何处理唐诗词英译中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减少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相似文献   

9.
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著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呈不平等关系,译者处于"一仆事二主"的尴尬地位。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翻译应该是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因而译者与著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翻译中应尊重译者的主体性和不同的译本,从而促进交往的达成。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研究的美学视界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学翻译研究的美学视界出发,翻译过程是一个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只有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1.
闫如武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6):59-60,72
针对翻译研究中的独白话语存在的种种局限性,通过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分析,提出翻译研究的对话视角。这些对话关系包括作品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以及作者、读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改写理论视角下,翻译是一种改写,译者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制约。通过分析葛浩文翻译的《沉重的翅膀》在以上三种因素制约下对原文的改写,总结出葛浩文发挥译者主体性的特点,进而发掘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改写理论视角下可操作的维度。  相似文献   

13.
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欧美家喻户晓,尤以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最为成功,其译作在中国也广受好评,这与其译者是紧密相关的。以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典型的策略进行分析,找寻其所遵循的翻译规范来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运用了文献研究、质性研究、实证研究层层递进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生态系统要素结构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和焦点团体访谈,找到构成翻译生态系统的23个项目和70个词条,然后进行了问卷调研、因子分析与因子命名、路径分析和T值检验等一系列实证研究,最终建立了由5个类别21个要素构成的翻译生态系统。其中,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支持环境因素包括翻译资源、行业环境、翻译研究和权力因素;作者因素包括作者理念、作者语言和文本因素;译者因素包括价值理念、翻译动机、译者情感、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和创造能力;读者因素包括读者理念、读者语言和读者情感。  相似文献   

15.
在简要介绍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以许渊冲的唐诗英译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入”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证实在唐诗的英译过程中,翻译家许渊冲的主体性作用在这四个具体步骤中的充分体现,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作、原作者动态对话这一现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汉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进行纵向比较和分析,探讨三位译者运用的翻译方法及其背后的缘由。结果表明:三位译者对文化意象的解读和翻译过程正是各自所处历史环境、个人视域以及翻译目的不同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这一翻译理念入手,指出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及内涵。通过对比评论《简·爱》的两个中译本来进一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重探讨儿童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翻译,旨在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提高译文质量,更好地发挥景物描写对儿童认知的积极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儿童文学中的景物描写翻译应以目的论为指导,重视读者,不仅应在感情色彩、逻辑关系、词义方面达到准确,还应通过色彩、声音和修辞手段,使译文达到生动准确。  相似文献   

19.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