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874年曾根俊虎西湖之行有两种记录:《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和《清国漫游志》,前者成于1874年,后者完成编纂于1883年.这两个时间前后,是日本和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转型”时期.当时日本复杂的社会现实、思想潮流以及中日关系等各种历史状况,都不同程度地投射到这两部著作中.尤其是《清国漫游志》,不仅展现了曾根俊虎强烈的人生追求和长期坚持的兴亚理想,并可藉此探讨曾根俊虎思想认识、情感世界的变迁和多舛的人生际遇,以及这些与当时社会各种状况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明治时期日本对中国的认识以及基于此的对华政策,奠定了整个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和政策的基调.这种认识和政策并非从一开始就固定不变的,也并非自始至终都呈现为单轴的状态.各个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都试图从各自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观察以及各自的思想背景出发,对近代中国做出各自不同的阐释.就国际关系的社会思潮而言,在明治中期大致形成的既彼此乖离而又相互交错叠合的亚洲主义和"脱亚论"是最主要的两种主流意识或社会倾向.亚洲主义代表人物荒尾精的言行体现了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以及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3.
大川周明是日本重要的法西斯主义者、法西斯主义思想家,他的法西斯主义思想以"日本精神"为核心,强调通过"国家改造"实现法西斯化,进而发动侵略战争,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实现大亚细亚主义。他的法西斯思想是日本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对日本法西斯运动及日本法西斯化和对外扩张都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它对于研究日本法西斯主义、日本近代侵略扩张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本民间传说源义经并未自尽,而是通过虾夷之地进入满蒙,摇身一变为成吉思汗.一见之下,颇为荒谬,然其是非对错自有辩.大凡传说之事多有一定的精神与主义镶嵌其中.观其背景,别有意味.江户时期产生的“义经北行传说”乃幕府“关心”虾夷地的“产物”.明治时期诞生的“义经乃成吉思汗说”,正是日本扩张领土与入侵大陆的风潮体现.  相似文献   

5.
明治时期是日本国民近代伦理观念的形成时期。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的是明治初年到明治20年代初,这一时期伴随着启蒙运动和自由民权运动,欧洲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使日本传统伦理体系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指的是明治20年代,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对欧化主义风潮加以反思的时期,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国粹主义为表现试图向主流社会伦理思潮复归。第三阶段指的是明治30年代,这一时期《大日本帝国宪法》和《教育敕语》的颁布标志着日本近代伦理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福泽谕吉是近代亚洲侵略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他为日本政府设计的"东洋政略"和"脱亚入欧"等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侵略扩张蓝图也对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影响极大.尤其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后,为了实现其"东洋战略",大肆制造侵略舆论,寻找战争借口,美化侵略战争,为战争摇旗呐喊,使其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相似文献   

7.
日本著名小说家井伏鳟二一生贯穿了日本大正、明治、昭和、平成四个时期。因此,可以说他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一生创作的小说、散文多达千篇。特别是在昭和这一日本军国主义疯狂向外侵略扩张的重要历史时期,他不仅作为征用作家去了东南亚战场,而且作为新加坡《昭南日报》的总编和昭南日本学园的日语教师,直接协助了日本占领军在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8.
日本六角恒广与中国王顺洪等学者对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仍然没有改变其研究的“冷清”状况。今后的研究,应该从存在的十个方面基本问题入手,深入研究,从而有所突破。文章对十个方面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具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对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研究有所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探讨梁启超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来自英国边沁的思想,而近代日本和中国将其放在传统的"自私与利他"的框架中来接受.自私则有损利他,利他则有损自利.然而,实际上功利主义通过自私增加个人的能量,使集体活性化,最后走向利他.功利主义被导入明治时期的日本时,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当年,流亡到日本的梁启超也受到日本对边沁理解的影响,撰写了<乐利主义之泰斗边沁之学>(1902年),针对明治初期将功利主义理解为"乐利主义"的讨论,表明了一半赞成一半反对的立场.那时,梁启超颇为善意地介绍了从"爱己"主义的观点理解功利主义的加藤弘之.可是,其后,梁启超在重新解释阳明学和墨子等中国传统思想的过程中,开始批判地认为功利是"利己"的东西.我觉得其背景,既有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发生变化的一面,即从重视"公德"转移到重视"私德",又有受到严厉批判加藤弘之的井上哲次郎影响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对明治时期日本的航运扶持政策进行研究,分析近代日本航运发展的脉络和航运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并阐述一国的航运政策对本国航运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明治政府对日本海运业的扶持政策分为两个阶段:在明治前期主要是以政府参与创立航运公司为主;明治后期则参照国外(主要是法国)政策,制定相应的造船和航行奖励金法案。日本明治前期的航运扶持政策为日本航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明治后期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得日本的航运实力迅速加强。国家的扶持政策是日本航运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对明治时期日本的航运扶持政策进行研究,分析近代日本航运发展的脉络和航运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并阐述一国的航运政策对本国航运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明治政府对日本海运业的扶持政策分为两个阶段:在明治前期主要是以政府参与创立航运公司为主;明治后期则参照国外(主要是法国)政策,制定相应的造船和航行奖励金法案。日本明治前期的航运扶持政策为日本航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明治后期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得日本的航运实力迅速加强。国家的扶持政策是日本航运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明治时期大批知识分子纷纷对汉字提出改革意见。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意图通过排除汉字来实现民族同一性,实现国语、国家、国民的同一性。明治知识份子的汉字观的转变与其民族同一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江户时期的日本国学以本居宣长等人的思想为代表,以日本古典文学的研究为基础,以排除“汉意”复归“古意”的方式,建立了日本自我的道统语境.本居宣长等国学家的思想视域中这一内向构建的过程,贯穿着日本近世思想界逐渐强烈的他者意识;复古主义与排他主义的融合,成为日本国学重新“发现”日本的重要途径.以本居宣长为代表的日本国学也成为了近代以来日本国家主义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4.
明治政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体制的终结,伴随着支撑武家统治的武士阶层的解体,武士的社会身份和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作为武士之实践伦理的武士道在明治思想史上主要表现为士魂的武士道、皇道的武士道和基督教徒的武士道,井上哲次郎则是皇道主义武士道的典型代表,他通过建构近代日本的国民道德使武士道重新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群己关系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群己观历史上呈现出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近代,在明清时期“公—私”观念转型和近代“意义危机”的内外因共同作用下,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逐步发动了由“己”到“群”,从自我认识到群体认识的思想转型,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和走向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广田先生是日本明治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西方文明大量涌入时知识分子思想困顿、无所适从的典型代表。社会上名为“文明开化”、实为全盘“欧化”运动的疯狂和民众的冷漠让他们心灰意冷。为了逃避现实.他们只好退居社会角落。当起了文化隐士和“文明开化”运动的旁观者。  相似文献   

17.
“和为贵”与“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原则。传入日本后,曾对其社会发展,产生很大积极作用。但同时,当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时,又能与其“军国主义”思想并行不悖。为什么呢?这是与日本本土政治文化,诸如“内外有别”的共同体意识、“武士道”精神,以及“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度等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院哲学开端于1877年(明治10年)明治绝对主义政权创办的“东京大学”。这是以洋学为基础的日本第一所近代大学。东京大学的前身是旧德川幕府时代的“蕃书调所”(安政3年),后改称开成所(文久3年)。明治维新后,新政府接管开成所同以儒学为主的“昌平堂”合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20.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不甘处岛国之境",推行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海外扩张政策。青年时期的荒尾精承袭"征韩侵华"思想,提出"兴亚主义"与"宇内统一论",竭力为日本政府的海外扩张政策张目。潜入中国后,荒尾精在湖北汉口设立乐善堂,大量招募日本"志士"与浪人从事情报搜集与经济渗透活动。汉口乐善堂的建立与发展得到了日本军政商界的支持,使之成为盘踞华中地区的日本间谍核心机构。荒尾精的思想与言行是明治时期日本对华认识和政策的一个侧面,其"兴亚主义"和"宇内统一论"思想在当时日本具有一定影响力,但质而言之,不能改变其侵略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