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与西方小说比较,个性化叙事晚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征之一,这主要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密切相关。悠久的史传传统造成最富个性化色彩的第一人称叙事在古典小说中的极度缺乏;古代,小说及小说家卑微的社会地位,加之尚实审美心理影响,也造成个性化叙事的晚出;同时,儒家伦理文化和民族整体性审美思维作为深层次原因也导致了古典小说个性化叙事的晚出。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作为文化之源的意境范畴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实践和理论,其影响力也及于中国古典小说批评领域。意境对古典小说批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点评家对古典小说文本原创意境的揭示,二是点评家意境化的评点法。此二者造成了古典小说批评的意境化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小说相比,中国古典小说预叙极为发达,这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濡染。首先,远古时期,巫史不分,这造成史传对以预叙形式出现的占卜等神秘文化的大量叙写,而史传是孕育小说的母体,自然古典小说就继承了史传的这种叙述传统,而以这些神秘文化作为预叙方式。其次,“兴”这一审美思维的导引起启功能,也导致古典小说出现了包括入话、楔子在内的各种预叙形式而古典小说评论家所谓的“弄引法”、“将雪见霰,将雨闻雷”、“隔年下种”、“草蛇灰线”等与预叙有关的手法,也与“兴”密切相关。再次,作者的文化视野,造成他们对种种预叙方式的偏爱。最后,为满足读者的结果期待意识,古典小说以副标题或回目来预叙;作者又巧妙地利用读者的这种审美心理以制造悬疑,于是章回小说每回结尾出现了预叙的俗套,在情节惊险处也经常出现预叙。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当代审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特点和规模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传统美学的生存困境和严重危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学界向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转型的渐趋自觉和蔚成热潮。这种审美文化研究大致表现为三个学术维度,一是对审美文化概念本身的学理性探讨维度;二是对当代审美文化实践的批评维度;三是对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研究维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流淌的"水"是灵动的,是哲学的。统战文化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追根溯源,从中国传统的"水"文化中汲取养分,应该努力生发中国传统"中、和"思想的当代意义,将古圣先贤许多只有审美性的哲学思维改变为可供实践的治国方略。从"水"文化的哲学蕴含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统战文化建设的感悟与启迪。  相似文献   

6.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气是哲学的,气是文学的,气是美学的,气更是文化的.今试从气概念的涵义、气的美学意义、气文化的审美精神等方面在文化和文艺美学层面上对"气"的有关问题进行观照与探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空间的文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小说形成重视空间的审美趋向,无论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巨制均是如此。叙事空间和单纯的环境描写亦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观念化取向,这主要是因古代哲学传统中重视自然的观念所致,而园林艺术、万物为道之表现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古典小说体制的建构生成。  相似文献   

9.
广场舞作为中国本土原创、毁誉参半的群众性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审美文化的范围。关于广场舞的争议,折射出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多方面的问题。广场舞中包含了健身操、集体舞、民族舞蹈等多种形式,多数情况下以集体舞为主,和"文革"意识形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就当今中国审美文化建设而言,避免重蹈"文革"覆辙的一个措施,是去意识形态化,而不是强化意识形态要素。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文化设施的严重不足和公共道德未得到充分发育,是广场舞扰民的重要原因。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和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体的广场舞的空前兴盛,包含了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追怀和对中国当下医疗体制的感性批判。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趋势出现。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排斥文化的多样化属性,然而,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总是表现为"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尤其是美国推行的文化霸权政策更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此背景下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应立足实践,勇于创新;提高"文化自觉",以"我"为主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汲取国外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中国先进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进程中,许多西方民族国家在进行经济政治交往中,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希望用本民族的文化与文明统一全球,从而形成文化同一性。但是,历史事实证明文化的同一性不能形成,推行文化同一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中的结局也并没有实现文化的真正同一,反而激起了更大变化的多元和差异性。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是一种趋势,也是现今人类解决“文化困境”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文化比较研究中存在着一种重对立、轻同一的倾向 ,甚至于把对立绝对化。这一倾向会导致文化多元论 ,导致文化的非本质主义 ,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在此倾向的主导下 ,文化比较研究缺失了科学前提 ,存在着诸多标新立异、自立山头的现象 ,陷入到了互相隔绝、各自为战的状态 ,偏离了交流、融汇、整合的方向。若容此长期存在 ,则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学做出理论贡献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在文化学和文化比较研究领域进行拨乱反正 ,树立文化一元论 ,是一项紧迫的课题和任务。从哲学意义而言 ,文化学的本质是人的文化 ,从而文化学只有一种 ,即人的文化学 (所有人的文化学 )。文化一元论的理念与“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实践相伴随而生 ,已经成为一面革命性的旗帜 ,将引导全人类为最终走到一起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3.
翻译已不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然而,文化各有其特性,没有完全相同的文化。所以,在翻译这种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差异。结合异化翻译理论以及对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证明异化翻译可以凸显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文化时尚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社会转型期文化消费演变成一种文化时尚。文化时尚是指反映一定政治经济形态、体现着文化发展某种趋势的文化存在形式,它具有崭新性、前沿性、活跃性等特征。大众传媒是文化时尚生产、传播的主要策源地。文化时尚存在着消解文化精神的倾向,对其需要理性地、正确地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化的文化交融与中国面临的文化发展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强。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体系的广泛交融 ,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迅猛发展 ,为我国吸收、融化外国文化长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扩大文化对外开放 ,以博大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化政治在近些年的学术界频繁出现,正确认识文化政治的含义对于理解当前出现的诸多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后现代文化语境出发,对文化政治的当下意义进行了阐释和注解,特别是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政治的源起、复合理论的交融、微观政治的倾向以及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化政治的两个重要表现: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进行了概述和阐释,对当前文化政治的含义理解有着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2004年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博览会发展十分迅速,几有泛滥之势。这些文博会产生了较好的整体经济效益,对促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以及促进举办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事物,这些文博会体现出了政府主导、“大管小办”、“多管少办”、“官重民轻”、“务实”与“务虚”并存、同质化等特征,其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觉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对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文化认知是文化保护的前提,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根本。对黔中屯堡文化的研究可看做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我意识,研究者的文化自觉既包括对屯堡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尽可能真实和准确的认识和评价,也包括对其未来趋向的正确预测和筹划。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翻译研究中存在一种“泛文化”现象 ,即以“文化移植”界定翻译的本质并建立翻译的批评标准。文章根据文化的概念和翻译实践指出 ,有些文化内涵难以移植又并非所有文本都有文化要素需要移植 ,因此文化移植不能准确界定翻译的根本性质 ,也不能作为指导翻译实践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20.
自2003年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工作已远远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理论研究较为滞后。藉此,论文旨在总结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趋向,展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点,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学理上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