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原元 《东方论坛》2014,(2):32-36,61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学人赴美渐成潮流。在这股赴美洪流之中,不乏从事中国文史研究之人。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赴美中国史家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相继归国。促使大多数赴美的中国史家最终选择归国之原因主要有美国汉学的边缘性及其薄弱、美国对华人学者的歧视、中国史家强烈高亢的民族意识、新中国的吸引与积极召唤等。  相似文献   

2.
杨联陞是继伯希和之后享誉国际汉学界的学术警察,不仅亲历了20世纪汉学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向,而且为战后崛起的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把关。有意思的是,他个人的学术之途恰与大趋势逆向,从社会科学转向中国文史之学,再转向欧洲汉学的立场,教洋人读书,以学术批评引导和纠正国际汉学研究的趋向与弊病。其论学主张“深入中国文献的内部而尽其曲折”,强调解读本事与寻绎本意。这对于迫切渴望在国际学术界谋得一席之地的中国文史之学而言,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将后现代派的基本表现手法融入自己关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与中国人民的作品之中。其中,拼贴、戏仿与互文之运用独具特色,成为其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史是海外汉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访谈中,史学界知名学者谢元鲁教授对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海外对中国史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兴起于晚明;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研究特征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深层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了解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华裔文学起于19世纪华人移民美国时的“天使岛”诗篇,从早期的《金山歌集》、《埃伦诗集》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小说的崛起,美国华裔文学历经坎坷,逐步登上了美国经典文学的舞台,它是一面镜子,较真实地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成长经历。由于历史上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排斥、挤压甚至敌视,华裔及其后代有着强烈的种族和身份意识。中国和中国文化始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根”,但是这种“根意识”也随着华裔在美国特殊的生活经历而发生嬗变,构成了华裔独特的族裔体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母题呈现“本土化”趋势,及至20世纪70-8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日臻完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中国母题的缺失、“身份”母题含义的流变、“关系”母题内涵的新建构。对此,以刘裔昌、黄玉雪、汤婷婷、赵健秀、谭恩美等为代表的华裔作家,从不同方面展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他们作品的主题主要反映华裔作家处在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夹缝中的尴尬生存状况。在这种冲突中,他们或者和解,或者反抗、寻找自我、努力构建自我文化的身份。一言以蔽之,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就是华裔作家对归属、两种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淋漓尽致的叙述,由此在美国文学界获得应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女作家洪婷婷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的杰出代表,洪婷婷的作品交织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体现了作者向性别、种族歧视挑战的勇士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她的成名作《女勇士》和《中国佬》探讨其作品主题,创作特点及其在美国华裔文学和美国文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编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的节译本(1985年)和全译本(1986年)相继出版后,丁先生多次来华作学术报告并与中国学者座谈,引起了我和学界同仁的极大兴趣。与此同时,臼田甚五郎、小泽俊夫等日本学者与我国学者座谈时,  相似文献   

11.
研究近代留美或赴美群体,各类游美见闻手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档案,它们是了解访美学人主体意识的一扇十分重要的窗口,也是访美学人主体发声的重要渠道及意见传播平台。1946年,张其昀根据他在美国期间的见闻,出版了《旅美见闻录》。该书深切地体现出作者在抗战时期对民族国家复兴的所思所感,再现了美国形象。同时,张其昀对其在美生活访学历程的相关探讨,形成了一套基于赴美学人自身价值观的对西方社会文化的认知,也建构了一个访美学人视野中美国访学生活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40年代,几位中国学者依据文化形态史观对中外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其中以雷海宗为首的战国策派颇具影响,从而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留下引人注目的一页;到50年代以后,有的学者仍在运用文化形态史观探讨世界历史,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与中华学都强调反思自身和高扬理性,但中华学更致力于以科学理性精神改造中华民族的思维.美国学体现出跨学科性、反思性、地域性等学科特点,中华学具有综合性、天人合一性(即自然地域与民族人文相统一性)、实践性等学科特质.美国学至今依然是一门松散的学科,中华学比之美国学有着明确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按照美国史学发展脉络,以美国学者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为个案,通过对“帝国学派”、“进步史学”、“和谐论”、“共和修正学派”等典型学者及其有关宪法论著的研究和评价,认为历史解释的特性、时代变迁、历史解释者的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导致了美国历史解释框架的变化、美国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和不同历史学派的产生,从而形成了对百余年来美国学者研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成果的述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是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美国新闻传播教育摆脱了单一新闻职业训练的模式,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大众传播学开始进入原有的新闻教育视野,新闻传播教育初具规模,课程标准逐步趋于多样和成熟,一些相关的管理和学术研究团体相继成立,学术研究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联美倾向,这与历史上的以夷制夷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持久的压迫与露骨的侵略很自然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而美国的一些对华政策则使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美国有明显的好感。  相似文献   

17.
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女性高等教育从19世纪中期开始发端,打破了男性对高等教育的垄断,为女性教育开辟了新时代。19世纪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对女性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具有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英、美金融监管制度模式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2种模式。本文在对英、美金融监管制度在组织结构体系、法律制度、监管方式及自律机制等方面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监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1)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2)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3)改进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式;(4)健全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人权外交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出现,有其产生的深刻根源。正因为人权在美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土壤,本文试图从美国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经济的视角论述其对美国实行人权外交政策的影响,以期人们对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有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