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文献,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学研究的两个高峰。长期以来,很多学者认为二者是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认为《声无哀乐论》是对《乐记》理论的颠覆。本文通过比较,论证二者分别揭示了音乐不同层面上的本质规律,《声无哀乐论》没有对《乐记》形成正面冲击,是对《乐记》的发展和补充,二者是并立互补的。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专著,那么,我国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乐记》,也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较完整的美学文献。这部古典乐论,较系统地阐述了“乐”的形成过程,审美功能与社会作用以及自身的审美特征等规律。虽然,《乐记》中所论的“乐”,是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但是,它论述的侧重点,还是音乐美学等问题。今天,再探讨《乐记》的美学思想,仍然有其现实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朝的建立和五行学说的风行,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力图找到宇宙论的根据,从而形成《白虎通》的音乐论体系;而《淮南子》则承庄子而采儒家及五行思想,却难以弥合其中的缝隙。汉朝的灭亡和音乐本身的发展,中断了儒道两家音乐论以政教为鹄的取向。于是在玄学大兴的背景下,嵇康以道家音乐论为基础,改造了《乐记》以“乐”为核心的儒家音乐论,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声”为核心的新的音乐美学,实现了音乐美学的独立。  相似文献   

4.
"和"是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中多次提到"和"的观念,文章认为《乐记》中的"和"主要强调音乐的调和、和顺的功能,以达到清明政治的目的,是儒家美学思想的体现,所以可称之为音乐功能论;而《声无哀乐论》中"和"则主要指音乐自身的和谐,把音乐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肯定音乐自身独立的美学价值,具有音乐本体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与《乐记》在音乐发生学、中和之美和音乐教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关于音乐发生学,二者都认为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心里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能够化育于内;关于中和之美,《吕氏春秋》把“和”视为“乐之本”,《乐记》则从天地之和阐释音乐之和的作用,二者都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吕氏春秋》和《乐记》都认为乐的美以善为前提,都认为乐与政通,应该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和”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该范畴有哲学、美学两方面思想渊源。从先秦始到《乐记》产生是“和”的思想的全面总结、发扬,并将其落实于音乐艺术时期。“和”的思想进而形成以“中和”为审美标准、以内心“和顺”为主体要求、以“合和”天下的音乐功能论等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气论     
先秦汉魏时期关于气论的代表性观点可归纳为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三种形态,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文气论思想的来源。刘勰主要继承与发展了《周易》阴阳刚柔的气论思想与曹丕文气"清浊"说。刘勰文气论内涵多样,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在文论史上首次确立了刚柔风格类型说,并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理论支撑,推演出了《体性》篇"数穷八体"的八体风格类型;二是以文气论风骨,提倡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8.
张雪敏 《南都学坛》2010,30(5):70-71
《乐记》中乐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物感”论,亦即物—心—乐三者之间一种相互触动、相互感发、相互作用的关系;《乐记》所申论的乐教的教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乐通伦理、乐与政通两个方面;对于乐教的具体实施,《乐记》强调以"德音"教化民众,并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9.
《乐记》中乐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物感"论,亦即物—心—乐三者之间一种相互触动、相互感发、相互作用的关系;《乐记》所申论的乐教的教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乐通伦理、乐与政通两个方面;对于乐教的具体实施,《乐记》强调以"德音"教化民众,并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0.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与《乐记》乐论比较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自命出》为郭店竹简中一篇颇为重要的先秦儒家佚籍,篇中有论及音乐之源起、音乐之功能、音乐之宗旨等方面的内容,虽语焉不详,却与《乐记》表现出既相同也相异的音乐美学观念。《乐记》为孔门乐教传承的经典,浸润着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家思想,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音乐观。  相似文献   

11.
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大致可分为重复、展开与对比三大类。音乐主题发展中的对立与统一就是重复、展开与对比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及其各自内部的对立与统一。重复类发展手法、展开类发展手法主要是使主题与以后的发展部分在音调与节奏等诸多音乐要素方面紧相联系,以达到音乐风格高度统一的目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音乐也不例外。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多样,然而它们都是根据对立与统一这两个原则来形成自己的个性与特色的。  相似文献   

12.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教育科学认为,音乐是最大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方式和美育方式,音乐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非常适于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的极具表现力的特殊方式。作为美育教育范畴的音乐欣赏,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了解,引起人们联想和想象,激起美感,得到陶冶和感染,并把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的感悟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高雅的文化修养,在接受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在艺术修养方面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加强和提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成为一个更全面,更有作为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3.
音乐审美教育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的本质就是审美.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过去,我们更为重视音乐教育的认知功能和德育功能,这两种认识都有悖于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使其更接近它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竞技健美操的灵魂。民族音乐在我国竞技健美操创编与表演风格、动作设计和节奏、表演情境和视听氛围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民族音乐与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创编的理念和风格必须相一致,所有音乐和动作及其节奏上须完美统一,并只有在听觉美与动作组合的视觉美融合为一体的时候,才能引起运动者、裁判和观众的审美共鸣。  相似文献   

15.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音乐审美主体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嵇康的音乐审美思想是一种关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自然观念和对于人的自由意识在音乐审美理论领域的具体落实和运用,并孕育出了重视和弘扬审美主体能动作用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改革音乐欣赏课的部分内容 ,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作品通过具有感知能力的欣赏者的知觉感知成为审美对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能够领悟作者意图的创造性的欣赏,使音乐作品进入听众意识之中,重建活动就显得有意义.音乐作品有它的自在性,知觉主体在感受音乐作品时要积极介入,但不能随意.在音乐欣赏的活动中,知觉主体总是带着某种审美标准去评判审美对象,对于不符合自已的审美标准的音乐作品,可能会作出与音乐作品原意相左的理解.在不同时期的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的偏离也时有存在.另外,审美心理定势对音乐欣赏活动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育哲学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在音乐教育哲学领域中活跃着审美、实践、文化、社会功能等多种音乐教育哲学观,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性作用。然而,音乐教哲学观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为此,笔者从当今时代特征出发,对近几年产生的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音乐创造"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19.
魏晋之际混乱血腥的政治环境造成"名士少有全者".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随着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以"高平陵事件"为代表的政治事件粉碎了阮籍来自于"儒家"根深蒂固的入世理想,并极大地影响到他音乐美学思想的价值取向:由"儒家"转变为"道家".  相似文献   

20.
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和谐意识培养具有独特功能,分析音乐以审美的力量直接触发大学生的心灵,作用于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人格底蕴和思维结构,促进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和谐情感、和谐人格、和谐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