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借助寓目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对"浙派"这一概念的指代对象和历史变迁做了较系统梳理和挖掘,探究作为诗歌流派的"浙派"与文化史上众多"浙派"指代对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深入研究浙派诗人群体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文字狱阴影笼罩的雍乾之际,"浙派"中期词人马曰璐的两首词却直接抒写了与文字狱有关的人物和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浙派"中期词人精神面貌的真实状态:洒脱背后隐藏着悲凉。这种悲凉感奠定了"浙派"中期词的基本主题:对抗世俗,朋辈相惜,伤逝悼往。  相似文献   

3.
清代浙派领袖厉鹗一生创作了许多以江南山水为主要题材的诗歌,堪称山水诗人。由于仕途多次受挫以及不谐俗的孤僻个性,厉氏宦情淡薄而转向山水自然,以求得涤荡胸襟、消解苦闷。生活阅历狭窄与气质情趣的孤澹,决定了厉氏偏爱描写清寒、孤寂的山水之境;而逃禅倾向,又使厉氏喜写佛寺山水,以得禅悦之趣。虽然其诗风格欠丰富,又好用僻典替字,但清幽的风格、典雅的文词,使厉氏山水诗于王士、朱彝尊之外自树一帜,并影响到浙派诗人创作旨趣。  相似文献   

4.
乾嘉诗人吴锡麒是浙派诗学中后期转关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虽无系统诗学著作,但蔚为大观的诗文题序、尺牍、日记等,均明确地体现了独特的诗学思想。即兼采唐宋,上溯汉魏,摒弃浙派的专宗宋诗;主张性情学问,相辅相成,扭转浙派一味重"学"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5.
清诗浙派以"宗宋"为基本特点,厉鹗作为浙派中期领袖,"宗宋"倾向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学问根柢,以书为诗材;二是语言上避俗生新;三是学南宋小家。他的宗宋是对宋诗美学的进一步肯定,再现了宋诗之美。  相似文献   

6.
浙西词派在乾嘉时期开始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盛世不在,使浙派"醇雅"的审美主张失去了依凭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浙派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对词体形式、语言的雅化追求,忽略了对词作内容的关注,造成了内容的重复与空洞,浙派词也因此失去了生命力与感染力。与此相应,浙派流弊的具体表现是:性灵不存、用典无度、风格单一。  相似文献   

7.
对特定的人文时空中出现的文学流派必须以宏观的视角来观察其与时代文化氛围、地域人文构成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其诗歌观念、创作特征之渊源所在.因此,在探讨浙派诗歌理念中占中心地位的两个理论观点"清"和"学"与时代文化氛围、与浙地的地域人文特征之间的联系时,也要以宏观的视角,才能对浙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做出合乎实际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8.
乾嘉诗人吴锡麒是浙派中晚期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清峭而不秀媚、情韵格律兼长,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后期浙派诗“神骨不俊、气格不高,力量不厚”的弊病,继厉鹗、杭世骏之后再振此派旗鼓。其诗歌在艺术特色上明显地表现出对此前浙派诗风的承袭、新变:汉魏唐宋,共炉而冶,在诗歌宗尚上不拘囿于宋诗;用笔雕琢、隶典自如,对浙派末流的钉饵捋扯既有承袭又有修正;以“清”为宗的诗歌风格和以雅正为纲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9.
在晚清词坛,仍有众多词家遵循浙派词风,浙派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浙派对词坛的影响依然很大。通过考察清代词风的嬗变,应以嘉庆七年为界,将浙西词派分为前后两期。在浙派前期的发展中,康熙十七年和雍正三年是重要的节点,前者标志浙派的形成,后者标志浙派鼎盛期的到来。而在浙派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道光十一年与光绪九年均是浙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前者标志浙派与常派在词学理论上并峙局面的形成,后者标志了浙派在创作上亦进入了衰落期。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其N”结构中的“其”大体上都起指代作用,也有的进一步虚化。“其”的功能与具体指代对象都是可以推定的。首先,“其”起指代作用有一定的作用域。作用域则随“其N”在句中的位置及其与谓词的语义关系发生变化。其次,在确定作用域后,“其”的具体指代遵循五大原则:同层原则,整体原则,就近原则,直指原则,同类原则。在作用域与五大原则的制约下,“其N”结构中的每一个“其”的功能与具体指代都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