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着眼于社会道德层面,通过对唐宋两代皇帝、名儒士大夫、一般平民三个阶层对女子再嫁态度的分析,指出唐宋两代各阶层对女子再嫁普遍具有认同感,不以之为非。从道德观上看,唐代贞节观念相当淡薄,各阶层皆以为再嫁理所应当,符合当时社会道德规范,故再嫁女子不为人所歧视;宋代各阶层对娶再嫁女为妻也无所顾忌,对再嫁女也没有产生偏见。  相似文献   

2.
从墓志看唐代妇女的贞节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社会虽不以再嫁为耻 ,但唐代妇女的再嫁并不普遍 ,贞节观仍然是保守的 ,这可从大量的墓志中得到证实。上层宗室贵族深受胡族婚俗的影响 ,形成了与下层妇女截然相反的贞节观念 ,但这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唐代社会妇女保守的贞节观 ,成为后世妇女贞节观念的滥觞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婚恋伦理中的贞节观自先秦以来对历朝社会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唐传奇等唐代通俗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社会伦理思潮,贞节观念对唐人婚恋束缚较轻,寡妇再嫁、妓女封夫人均能为当时主流社会所包容,时人对女子德行的称赞亦多过对女子节烈的弘扬。而在反映明代世事的明小说中,贞节观念的受重视程度空前加强,女节受到重视,节烈受到赞颂,而女子失节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及强烈的伦理批判。  相似文献   

4.
受明清礼教贞节观的影响,该时期拟话本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烈女形象,依据守贞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传统贞节观下的烈女和变通贞节观下的烈女两种形象,其中传统型烈女形象又可分为夫死殉节型、遇暴即死型等。烈女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贞节观对女子的摧残程度,作为当时社会官方思想、市民心态、女性心理的剪影,烈女形象是贞节观念极端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宋代理学贞节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学贞节观是理学家提倡礼教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宋代女性和宋代社会风俗的影响程度因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只有准确把握这种差异才能将宋代女性文学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归有光是明中期的大散文家,他的贞节观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程朱理学观念,又有不同于传统的比较开明的一面,这与当时的王学思潮、节烈风气、个人经历和性格关系密切.归庄是归有光的曾孙,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他不但坚持传统贞节观念,而且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更加苛刻,这与当时的忠烈语境、为激励士人的目的、贞节风气、个人经历和性格有关.分析和比较他们的贞节观念,可以窥见明中期的阳明心学影响下和明清易代之际苛求忠烈的社会思潮影响下的社会变化对士人贞节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般学者认为,唐代比较开放,允许妇女改嫁,而宋代比较专制保守,不允许妇女改嫁,宋代成为封建社会贞节观念由弱到强的分水岭.然而笔者认为,宋代社会对妇女改嫁的态度还是比较宽松的,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严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古代女子的伦理道德观,如:男尊女卑的女子社会观;礼教统治下的女子贞节观;无才便是德的女子价值观;三从四德的女子伦理观。并指出了这些封建伦理道德对古代女子的危害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朝的再嫁、后娶与妾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北朝的再嫁、后娶、妾妓诸问题。作者认为:在北朝,再嫁是自由的,但守节仍被时论颂为女子的崇高品行,且佛教的兴盛还助长了部分厌世女子的守节之风;北朝轻贱庶出,后娶之风流行,妾的地位低,常类于妓,妾与妓的区别在于是否注入主人的家籍,但元孝友言“举朝略是无妾”是夸张失实的。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个崇尚贞节的时代,清代的贞节观与前代有所不同,从维持社会秩序、延续家族血脉的观点出发,政府不提倡以死殉夫,而是鼓励节妇们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即提倡"节孝".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低下的妾符合了政府提倡的贞节观,因而被载入地方志,受到政府嘉奖.  相似文献   

11.
宋代童蒙教育兴盛的原因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重文文教政策的实施以及文化事业发展状况的分析,阐明了宋代童蒙教育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揭示了宋代童蒙教育在普及文化教育,提高社会普通民众的文化素质,促进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文化传播,维护宗法制社会和封建统治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代婚姻问题历来为宋史学者所关注,它的研究涉及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本文从历史学角度出发,就宋代各阶层婚姻,妇女离婚、再嫁及婚姻财产方面的研究,试图对近十年(1995-2005)宋代婚姻问题略作综述.但是,综观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还有某些不足之处,比如,全面研究两宋婚姻问题的专著不多,中下层婚姻问题研究较少等,还有待于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13.
宋代自杀女性以死亡缘由是否符合社会主流观念,分为维护主流价值观而死的节烈自杀女性和因个人情感或利益矛盾而死的因私自杀女性。以宋代死亡异象、丧葬之事和身后影响等史料为基础,探讨节烈自杀、因私自杀女性身后之事的异同,认为宋人对待不同自杀女性的态度差异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同时自杀女性的身后事宜处置和记述对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化和再造:国家通过旌表、制定丧葬制度和官员祭祀等途径促使国家意志和社会观念融合;士人响应国家意志,并传播至社会各阶层;普通民众在参与丧葬活动、传播灵异故事中得到教化。同时,民众和士人又通过传播故事、形成风俗等方式反馈和再造着主流价值规范,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通过此过程融合和凝聚。  相似文献   

14.
高丽时期佛教进入全盛时期,上自王室,下至普通百姓都普遍信仰佛教,佛教信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佛教为女性提供了参与经济活动的条件和社会交往的场所与机会。高丽时期盛行佛教式的葬礼和祭礼,没有太强的重男轻女思想,女性在家庭中占有较高的地位。而儒学思想作为高丽统治者的统治思想,重视孝道,在维护母权方面起了积极作用。相对于孝道,儒学思想中的贞节观念到高丽末期随着朱子学的引进,才开始有所强调,因此高丽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女性必须要守节的观念,女性改嫁普遍,女性生活受到的限制较少。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唐宋关中政治变迁与感觉地理意象地嬗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唐宋诗歌中关中及秦岭文化意象地变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唐宋时期的关中地区经历了从帝都到“故都”的巨大政治变迁,唐宋诗歌中的关中地理意象也表露出迥然不同的文化感知:唐都长安既是帝国的国都所在,又是无数文人士子实现政治梦想的目标之地,因此有唐一代题咏长安的诗歌俯拾皆是,长安、关中题材的诗歌占有相当份量,以讴歌长安及关中平原“帝王州”恢弘气象、寄托举子科举入仕的政治梦想居多;宋代国都东迁,长安关中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关中平原周秦汉唐时代的大量历史遗迹每每触发宋代士人伤时感世的心灵,宋代的长安访古诗,总有麦秀黍离的历史沧桑感。研究还认为,在唐宋诗中,秦岭在唐代是士大夫政治顺达或困顿的分水岭,在北宋是隐士文化的象征,到了南宋,则成为爱国人士北伐抗战、恢复中原的地理象征。分析,对于认识一个具有重要政治地理意义的传统政治中心地区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的嬗变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文学、政事彰显于史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在传统宗族社会建设方面也作出了有影响的贡献.眉山苏氏家族重视宗法礼制教育,素有孝友传统,其族人多忠信孝友、乐善好施,形成代代相承的苏氏孝友家法,传递着两宋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共识,对苏氏子孙的发展与家族的昌隆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相似文献   

17.
周晴 《南都学坛》2005,25(5):72-73
李清照丧夫之后《声声慢.寻寻觅觅》等词作,隐寓渴求改嫁适人之意,正与宋人有关其曾改嫁记载相合。然而,这绝不涉及李清照有什么“品节”问题,从今人的观点看,实是人性使然,是其“真人”心声的直接流露。  相似文献   

18.
"男子作闺音"是唐宋词发展历程中凸现的一种畸形的文学现象。而宋代元夕恋情词,则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男性词人笔端流露的不再局限于女性的哀怨与叹息,他们更以"男性话语"昭示着自我的高傲与尊严。用平淡语写浓情,用端直语写缠绵,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了"作妇人语"向"男性话语"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十国时期,南方诸国积极建立礼制。因为受南方社会中浓郁的个体家庭意识的影响,礼制建构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个体家庭意识的明显痕迹。南方诸国推行礼制、强调宗法观念、限制个体家庭意识的政策也促进了礼制在南方社会中的普及发展。随着宋平南方诸国,南方社会中浓郁的个体家庭意识甚至开始反映在宋初礼制调整和礼制推行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20.
传统家范是我国古代宗法专制社会所孕育出来的一种以治家和教子为基本内容的文化现象,它在宋朝时期达到了一个日益成熟的阶段,司马光《温公家范》是这时期典范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针对宋代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成书的原因,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家范》出现的社会原因,司马光家学的传承,思想的核心,写书宗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