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诗咏物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李清照的咏物词,在咏物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咏物词走向成熟和高度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来说,李清照咏物词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移情于物,以物寓人,借物托情;用典自然无痕,雅中显清;铺叙咏物,不即不离;结句住而未住,尽而不尽。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诗?或者说,诗的本质特性是什么?这是历代诗论的中心论题。《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这是南宋严羽对诗的界说,对诗的本质特性的规定。严羽对诗的本质特性的这一理解,源于东汉《诗大序》。《诗大序》融合了前代诗论中的言志和抒情二说,并从先秦哲学中引入“情性”一词,用以规定诗的本质特性,形成了诗本情性之说。从此,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史上,便出现了主志、主情、主情性这三大派的鼎立。南朝刘勰、隋代王通、北宋黄庭坚等人,都继承了诗本情性的  相似文献   

3.
对《为方志敏烈士题照》一诗在教学中某些地方的讲解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诗中“南朝”一词应是指我国古代的南宋朝,而“泰淮”一词应是明指南京城,暗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经典诗词中,"物是人非"是一种重要的抒情范式。这一抒情范式的特点,便是借宇宙自然中永恒不变的物象来凸现人生之短暂、人生的多变,生发出人类共有的感情,从而警醒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诗经》中已出现了这一抒情模式。不过在唐以前,"物是人非"这一抒情范式表现得较为单调,内容多为悼亡诗和咏史诗。唐以后,伤逝、咏史怀古、离别、思乡、闺怨等各式主题都大量采用这一抒情模式。这也说明"物是人非"这一抒情范式适应主题的普泛性,几乎成为人们的"心头语言"。"物是人非"抒情模式一般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今昔对照、情以物迁、虚实相生等。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有一种生而有之的"悲愁感",这一"悲愁感"是"物是人非"生成的心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借用现代心理学和生物学理论,以中国古代诗、词、典籍等为材料,探讨感情的维度并尝试说明抒情的内在机制。本文先概述古今中外关于感情维度的说法,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并建构出一种自认为比较恰当的模式,展开结构分析和实证分析,目的是为了阐明,虽然人类(包括作家艺术家)所有的感情反应最初都来自于原始的哭、笑反应,因而感情各个维度之间是相通、混融的,但不同维度的情感在表征上完全可能千姿百态,抒情活动的复杂性就存在于感情各个维度之间的交叉、冲突、失调之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古典诗、词、曲表现手法的辨析,论证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早就存在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清代在词学史上被称为中兴时期 ,清代词学是宋代词学的发展 ,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即在总体上表现出诗化的色彩。这就是清人分析词学问题注意探讨诗词的同源关系 ,揭示诗词两种体制间的共同本质 ,以诗的创作规范来要求词表现诗所表现的内容 ,运用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创造诗所标举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诗学卮言     
同根同源同体异名——诗与歌词的关系“诗歌”一名,始见于新文化运动,是伴随白话诗、新诗、自由诗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确定的。今天的诗,在我国古代称作诗或歌;古代并没有“诗歌”的名称。名依意而定,这说明,我国古典的歌,唱的是诗;我国古典的诗,是能唱的歌。诗与歌词,名虽不同,可并  相似文献   

9.
讨论现代散文美的因素,人们往往先要谈到抒情问题.然而,抒情这一亘古不灭的文学魂灵是普存于各种文学形式之中,不唯散文所独有.事实上,作为文学的抒情类别,诗和散文共有着抒情特质,共同谱写情感的微妙篇章,使我们在激赏感情旋律的千变万化中,在艺术上难以对它们作出细致的区别,因而留下美的迷雾.艺术是彼此相通而又各自有别的.探讨散文的抒情美有赖于从抒情品性上对散文进行厘定,透过诗的抒情揭示散文的内质,以界定散文抒情美的形式、内容和微细层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温庭筠诗、词创作的分析比较,探讨了他在“词境”开掘方面的贡献。其主要表现是:一、温词专主艳情,以“绮怨”见长,缩小了词的题材范围,却从一个方面开掘了抒情的深度。二、温诗中的凄怨感伤情绪在词中得到了强化,使词成为一种专门抒写“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抒情文学体裁。三、温庭筠在词代诗兴过程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其诗中已有了具有“词境”的作品。而且主要在于温诗中的某些片断的意境构成在词中扩展和延伸了,温诗中许多具有柔美特征的语言成了构筑词境最适用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用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功能理论对两首著名古诗词中若干诗句的分析,揭示了古汉语诗词的语法形式在体现语义表达上的某些独到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帮助汉语诗词表达丰富的语义内含和优美的修辞效果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是一位具有“中国文化情结”的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重构。文章通过对庞德诗歌和诗学观点的进一步研究,阐述了庞德在许多方面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古代绘画技法、中国汉字的象形性特征,以及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借鉴。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文化成就了庞德在美国现代诗歌领域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3.
少年中国学会诗人群是一个很少在现当代文学史各类书籍和评论性文章中出现的诗人群体。但在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潮流的诗歌理论和写作技巧的认识、理解这一方面,他们早于李金发等人为首的中国象征诗派,对这种来自异国的诗歌营养加以吸收,从而为完善不成熟的白话新诗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竹枝词四论     
竹枝词源于古代巴人之巴渝舞和民间的竹枝歌,后经文人墨客传播发展为一枝中国古代诗歌奇葩,历代相传并进一步发展。观历代较有代表性和今人所写部分竹枝词,竹枝词主要反映了生产劳作、风俗民情和爱情三大题材,写作特点主要表现为语言通俗、口语化且又不失诗歌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一代代的文人雅士,创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本文统称为诗)。通过对千余篇古诗词的搜索,筛选出有关昆虫的诗句,从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对人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归纳。  相似文献   

16.
庞德早期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主要见于他1915年翻译出版的《神州集》里。《神州集》收录的18首汉语诗歌英译文译自19首中国古典诗歌。庞德主要以他提倡的英语现代诗歌的散文价值作为翻译的参考标准,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现代化,使中国古典诗歌以现代英语自由诗的形式进入英美文学界,并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7.
绝句是在唐代兴起的一种短小灵活的诗歌样式,它以极其经济的手段,表现最为广阔的生活,描绘最美好的境界,抒发最丰富的情怀。在绝句的英译过程中,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原诗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视为不同的语篇,从语篇照应、语篇的指向性和经验功能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得出绝句具有三个语篇特点:经常使用省略形式,以读者的联想与共鸣来贯通诗意;语篇指向性比其英译本要模糊;用简洁明了的诗句来表达复杂的经验功能。  相似文献   

18.
韩国古代第一部诗文总集《东文选》收录了高丽诗人林惟正创作的46首集句诗。其342句诗句集自上至东晋陶渊明下至北宋末期汪藻等170余位中国文人诗词作品,其中以唐宋文人为主。共运用17个平声韵目,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从文体上说,它具有多元显现的价值:一是对中国唐、五代、宋代诗歌的校勘、辨重和辑佚等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二是从侧面反映出高丽时期汉诗创作兼具唐风与宋韵,即对唐宋诗歌均予以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19.
“风”作为一种自然景象被古代中日两国文人所喜爱和描绘。唐诗和《古今和歌集》分别作为中日古典文学的代表,二者描写的“风”意象既有心有灵犀的感同身受,又有因人而异的别具一格。唐诗中描写的“风”意象风格多变,内涵丰富,关注人的社会体验和道德,而和歌中所表达的“风“意象内容单调狭隘,更多关注个人体验和情感。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的审美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可以把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在审美形式上的区别归纳为三点:在思维和创作方法上,艺术散文重在体物而赋形,诗歌偏于缘情而立象;在文本上,诗歌强调情调,散文强调智慧和趣味;两者之所以不同,是由诗歌与散文作为中国文人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决定的,也是由诗歌纵情和艺术散文任性的内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