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诗歌形式、诗歌精神、诗歌语言构成了诗歌翻译的三要素。在这三要素中,诗歌语言是连接诗歌精神与诗歌形式的桥梁。由此可见,诗歌语言是诗歌翻译中最主要的因素。诗歌语言主要包括节奏、词语选择、修辞。为了使诗歌的翻译更加准确、完美、传神,我们首先应就诗歌语言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唐代小说创作有明显的诗歌意识,这与唐代的诗歌观念有着重要的关系。中唐诗歌的俗艳观念下歌传相偶,小说创作取材于诗歌,并运用诗歌作为小说表现的重要手段;唐代诗歌兴象、意境、韵味等审美观念影响着小说创作的诗化,使唐代小说印上诗歌鼎盛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学生对诗歌的学习还处于“老师一讲就懂,自己去读就不明白”的状态,对诗歌鉴赏题总是没有办法,因此,高考诗歌鉴赏成为复习的难点之一。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品读鉴赏能力,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平时诗歌的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因此,要克服这一难题,必须从根本上对过去诗歌教学的“满堂灌”作出修正,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自主,充满兴趣的诗歌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的新诗写作中,诗歌中的平衡被过分关注。一旦诗歌中的平衡寄身于对诸多诗歌元素的综合把握,它就成为写作的焦虑的最显著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说,王敖诗歌中的综合能力则表现在他对想象力的不平衡的出色而又凌厉的驾御能力上。就当代诗歌的地理特征而言,这种不平衡标示着一种新的诗学的赫然登场。也可以这样认为,这种不平衡源于作者对诗歌力量的独特的把握。这种新型的诗歌力量最独异的地方就在于,它全然漠视流行的诗歌趣味,径直为当代诗歌建构了一种面貌卓然的诗歌记忆。  相似文献   

5.
论述汉德诗歌语言的韵律、抑扬、排偶和格式等方面的相同性和不同之处,旨在让德语工作者更好地掌握汉德诗歌语言,提高德语诗歌的写作能力和翻译汉德诗歌的能力,同时提高汉德诗歌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将“革命”一词带入诗歌领域,开启了中国二十世纪诗歌中的革命话语之源。此后的诗歌革命和革命诗歌的内涵外延的变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和局限,都可以在梁氏的诗学理论中找到源头。在“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展开、总结过程中,社会政治的要求直接进入到诗歌当中,凌驾于诗歌之上,制约了诗歌美学的开掘。重新审视“诗界革命”理论的滥觞与流荡,对于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及诗歌美学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有助于厘清当代纷乱的革命诗歌话语理论。  相似文献   

7.
英语诗歌和英语语音密不可分,英语诗歌中的一些音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用音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一定的意图和情感,了解语音象征,对于理解英语诗歌大有裨益。本文就英语诗歌中的语音象征进行探究,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研究和欣赏英语诗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世界华文诗歌,以五四时期诞生的新诗为主体;提倡诗歌革命并首先实践的是留学生,他们是从19世纪晚期开始的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支特殊的先导的知识分子群体;倡导诗歌革命乃是他们倡导中国文化、思想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善于借鉴外来诗歌文化,继承中国诗歌传统,从而成为五四以来新诗运动中最有影响和成就的代表者;台湾的诗歌是20世纪华文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诗人也是台湾华文诗坛的主要弄潮儿,大陆,台湾诗歌的此起彼落,正好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的一条完整轨迹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具有音乐性,而这一音乐性在诗歌诵读教学中如何把握,一直是个难点。本文从直观体现诗歌音乐性的三个方面:平仄——诗歌的抑扬美、节奏——诗歌的内在情感美、押韵——诗歌的回环美着手,逐层讨论了诗歌音乐性诵读应掌握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0.
文中哈萨克诗歌进行了探讨,对诗歌中的“我”进行了科学定义,论述了在诗歌中正确用“我”会对诗歌读者产生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唐诗和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格局 ,后世常有宗唐和宗宋之争。这种“唐宋之争”最早出现于金代 ,本文主要沿着这个线索来谈金元诗的发展。本文是作者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所编选的《金元诗选注》之前言 ,提前交由本刊发表 ,有所删节。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杜诗"诗史"精神的理解一般包含两重含义: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某些反映个人家庭生活的作品亦能折射时代的心理特征。它还应该有第三重内涵:通过反映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风貌,再现真实具体的历史;杜甫论人也如史家论人,有不附时议、敢于坚持己见的勇气。写人的史家风范,使杜诗"诗史"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3.
陈小林 《南都学坛》2003,23(6):42-45
《红楼梦》咏物诗词至少有内、外两种文本意义。所谓外文本意义,是指咏物诗词正、变二体的历史融合;而所谓内文本意义,则是指诗歌小说修辞功能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诗歌中题材与诗体是一种辨证互动的关系,新题材的出现对诗体的发展变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晋宋之际山水作为诗歌表现范畴的确立、山水描写艺术的发展,使赠答诗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诗体解放过程,突破了西晋以来四言体赠答诗的发展困境,同时确立抒情体物的新的诗体内涵,形成了新的赠答诗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是元好问诗歌研究史上重要的一家,对元好问诗歌的评论涉及诸多方面。他阐述元好问诗歌与陈与义的诗学渊源,发前人所未发;分析元好问论诗绝句精辟而深刻;并从学术史角度勾勒出元好问诗歌的接受轨迹,为元好问诗歌研究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释善住是元代诗僧中存诗较多的一位,著有《谷响集》,存诗777首,词13首。善住不但与明本、玄鉴、白云等僧人有较多诗歌往来,且与白?、仇远、宋无、虞集等文人交往颇深。  相似文献   

17.
元代乐府与铁崖本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的乐府诗创作,是乐府诗史上最为繁荣发达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乐府诗的创作队伍主要由少数民族诗人与汉民族诗人组成,二者的人数之众,作品数量之多,在乐府诗史上均盛况空前。乐府诗之于蒙元一代,不仅进入了高贵典雅的“应制”行列,并且于元末还由杨维桢等人掀起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创作高潮。在这一创作高潮中,杨维桢既以1227首的乐府诗之量成为了乐府诗史上产量最高的一位诗人,又因此而形成了其“铁崖乐府”的本色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发生发展除受到外来文化的推动外 ,中国文化的内质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学史的分段研究不应限制我们对中国文学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袁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后一位大家 ,身处晚明个性思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间环节 ,其诗歌创作所表现出的对权威的怀疑与蔑视、对个性的标举与张扬和鲜明的平民特色 ,以及在文体形式上对格律的突破和语言运用上的白话化倾向等 ,都在诗歌发展的链条上起到了历史的承递与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康熙十七年拜谒冯溥对于王嗣槐来说意义非凡。冯溥的礼待与人格魅力、诗学影响以及受冯溥所托编选当代诗选,使王嗣槐产生整饬诗坛的动机。在冯溥的影响与鼓励下,王嗣槐开始大力提倡唐诗,反对时下盛行的宋诗风气;他的诗歌创作、诗学批评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经过反复斟酌,五年后终于向诗坛领军人物王士禛、王又旦申述观点,施加影响,而王士禛正是在这种压力下重返唐诗道路。王嗣槐的诗学活动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冯溥对诗坛的影响,对他的诗学活动缘起、过程的考察使康熙年间诗歌史的路径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20.
阴铿不是贵族出身,但其诗歌却是当时之冠。比起何逊,阴铿的诗格律非常成熟,形式浏亮新俊。阴何区别,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梁陈诗歌的差异和陈代近体诗接近成熟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