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崂山文化研究丛书》(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是刘怀荣担任总主编、青岛大学七位教师分别执笔而成的一套丛书,被誉为当前关于崂山文化研究"最具前沿性和首创性"的系列成果.该丛书共七册,分别是《崂山道教佛教研究》《崂山文化名人考略》《崂山志校注》《劳山集校注》《周至元诗集校注》《崂山游记精选评注》《崂山诗词精选评注》.其中的校注三书,分别对首部崂山志书——明末即墨人黄宗昌父子之《崂山志》、首部专题歌咏崂山之作——建国前后寓青名士黄公渚之《劳山集》、建国前后首位知名的即墨本土诗人——周至元的遗诗,进行整理、校勘和注释.  相似文献   

2.
三卷本《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三月初版)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重要普及本,其校勘、注释都吸收了众多的红学研究成果,较之于旧版四卷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初版,以后多次再版)尤见精深。然而,三卷本在标点上却存在着不少问题,也许是因为白话小说易读易懂的缘故而忽视了标点的精当准确。作为一部流传甚广的普及本,这些问题显然是不应存在的。为此,本文择其要者,略作商榷,以供校注者、出版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部被贬高论扭曲的《红楼梦》版本白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红楼梦》(以下简称“艺本”)是一部被贬高论扭曲的版本。十多年来,印刷多次,遍及全国,影响极大,至今尚未改版。对此,本人以为有必要进行一番探讨,并期望...  相似文献   

4.
傅炜莉 《东方论坛》2016,(1):123-124
崂山文化在青岛文化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向来为学者们所关注.由青岛大学的一批学者共同完成的《崂山文化研究丛书》(刘怀荣总主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致力于“把崂山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准确地介绍给海内外游客”(第3页).《丛书》包括《崂山道教与佛教研究》《崂山文化名人考略》《崂山志校注》《劳山集校注》《周至元诗集校注》《崂山诗词精选评注》和《崂山游记精选评注》七部著作,从多个角度对崂山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中的《崂山志校注》,是苑秀丽、刘怀荣两位教授继《崂山道教与〈崂山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崂山文化研究专著.该书从标点、校勘、注释到研究,均用力甚勤,就笔者所见,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七启》是曹植辞赋作品中重要篇章之一。《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定此赋作于建安十五年。本文认为,曹植《七启》似作于建安十七年曹植《登台赋》之后至建安十八年曹操策封魏公加九锡之前的这段时间,故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真诰》是研究六朝道教史和中古汉语的必用资料,但长期以来没有校注本,这与其重要性极不相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由日本著名学者吉川忠夫和麦谷邦夫编、朱越利译《真诰校注》,对《真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真诰》最为翔实的校注本.然因该书卷帙浩繁,一些点校及排印尚有问题,可再探讨.兹选取27例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以庚辰本为底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1996年修订的《红楼梦》发行已逾百万部。它标志着百年红学的一大转折——《红楼梦》的通行本由程本变为脂本。这个转折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人文本在校勘、处理庚辰本抄胥误抄、妄改曹雪芹原著文字等问题上留有不少遗憾,尚存在着因音、形、意而误的字句,脱漏或衍出的字句,校者的误改等七个方面的失误之处。为此,笔者以为要恢复或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必须根据所有脂本(包括程甲本)作“择善而从”的校勘。  相似文献   

8.
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向称难读之书.近人刘盼遂先生搜罗前人对《论衡》一书的研究成果,合诸己见,费时七载,著成《论衡集解》.该书对《论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理爬梳,见解颇多精当,是目前流传较广,校注较为精细的一种读本.笔者研敕《论衡》数年,发现《集解》中仍有不少问题尚待商讨.曾先以《<论衡集解>若干词语校释的商榷》(载《河北大学学报》八二年第二期)为题,,指出《集解》中现有《论衡》原本不误,而《集解》误校的问题,凡二十三条;后又以《<论衡>注解补遗》(系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语言艺术,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都是有着鲜明特色的。《红楼梦》这部杰作,正是如此。本文不想对《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做全面的阐述,只想对《红楼梦》中俗语的运用做一下探讨。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的语言特色,这对研究作者的世界观,研究《红楼梦》的主题、研究《红楼梦》的艺术手法等是有益的。《红楼梦》的作者对俗语的运用是极为重视的,纵览全书,传神而又恰到妙处地运用了俗语竞达三百余条!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红楼梦》起码有三最。 第一是评价最高。《红楼梦》不仅在古代长篇小说中,古代所有小说中,甚至所有古代文学中评价都是最高的。1982年3月北京第一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前言中说: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的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 术技巧上都具有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而毫无逊色。 第二是影响最大。《红楼梦》从诞生至今200多年一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 在《红楼梦》诞生的年代,小说最受歧视,写小说是一种耻辱。《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同时代人,还略早一点。程晋芳《怀人诗》(作于1748—1750年)中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就是说连最理解吴敬梓的朋友都为他写小说感到莫大的遗憾。在这样的世风之下,《红楼梦》一出现却能使人们刮目相看,且风靡了人寰,如果没有极大的魅力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当时京都流  相似文献   

11.
<正> 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戏剧活动七百三十周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近日出版了校注《关汉卿全集》;这是一部颇有水平的关汉卿著作全集的校注本。校注者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吴国钦是著名戏曲史家王起先生的学生,有关戏曲研究的著述颇丰。他的这部用了五年时间校注的《关汉卿全集》的出版,也是我省学术界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哈斯宝的文艺美学见解哈斯朝鲁清代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以六、七年时间翻译和研究《红楼梦》,并把《新译红楼梦》介绍和推荐给蒙古族读者,在中国蒙汉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他的《(新译红楼梦)回批》是蒙古族最完整的评点式古代文论,虽然评点的是《新...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一九六四年,就有人指出:“关于《红楼梦》思想倾向的问题,是1954年讨论中遗留下来的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能解决好,就有可能更深刻地阐明《红楼梦》的思想性质和历史意义.”倏忽近卅载过去了.一九八一年出版的《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七辑《编后记》中又说:“远在五十年代,曾有《红楼梦》是不是市民文学之争.可惜后来没有进一步展开,问题因而也就没有获得彻底的解决.……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和注意.”  相似文献   

14.
《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系刘永翔先生校注宋周辉的《清波杂志》而成,前后历时六载,用功精深,学林甚有口碑。由于古代笔记涉及范围十分博杂,校注者亦偶有疏失。如卷四《修图经详略》条云: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年十二月中州书画社出版的《歧路灯》,是清人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栾星同志为整理、校注这部小说曾花了十年功夫,认为它“是清人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之外,又一巨著”。(《歧路灯·校本序》——以下简称《校本序》)姚雪垠同志为《歧路灯》作序,指出《歧路灯》的产生,“标志着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第三阶段已经成熟”,“必须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史中给予应有的地位。”《歧路灯》的出版,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有四百多个人物,封建主子不过二三十人。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一小撮封建主子,在短短几年里,就害死了三十多条人命。这一宗宗血泪斑斑的事实,是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专政的历史见证。然而,官僚买办阶级的御用文人、美帝的忠实走狗胡适,却把《红楼梦》说成是一  相似文献   

17.
《法苑珠林》是最为重要的佛教文献之一.中华书局出版的《法苑珠林校注》是一部高质量的古籍整理著作,然其中仍有许多可商讨、补充之处.今搜罗十八条予以辨正,希望能对该书的正确解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谢宣城集校注》中已系年与未系年的部分诗歌进行了作年考订,订正了若干错误。并对《校注》于有关作品的误注进行了辨证,如《校注》认为《酬王晋安》中的王晋安为王德元,实则为晋安王萧子懋,等等。同时,还对谢集者中的有关诗作进行了清理,认为其乃为他人之作混入谢集者。所有这一切,皆可供使用《谢宣城集校注》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红楼梦》以及依据此本进一步编写的《红楼梦辞典》中,有些词语的注释,特别是对一些方言口语的注释,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欠妥的:一是释词时有些词语没有语言意义,只有言语意义;二是忽略了方言记音的特点,释词时望字生义;三是把一个统一完整的方言词语拆开来解释;四是未对词语的使用地域作全面老察,简单地划定词语的地域归属,确定方言词语;五是释义时用词不准确,意义含糊、片面。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写于一九一二年的《宋元戏曲考》(以下简称《戏曲考》),是他前七篇戏曲论著(《曲录》、《戏曲考源》、《录鬼簿校注》、《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馀谈》、《古剧脚色考》)的概括和总结。在《戏曲考》里,他以惊人的敏锐的眼力和超越常人的胆量,把素来被认为“文格卑俗”的戏曲提到了一代文学的位置;他从研究戏曲自身的规律出发,钩赜索隐,初步为我们理清了一条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脉胳;并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