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刑"说"罚"     
<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所作,当矣."文中所说的皋陶(音gāyāo)是舜的臣子,掌管刑法.<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命令说:"皋陶,蛮夷猾夏(侵乱中原),寇贼奸轨(由内为奸,外起为轨),汝作士(即后世的大理卿,管司法的官),五刑有服."可见,我国有记载的"刑",在舜时已经有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刑,罚罪也.从‘刀'‘井’.  相似文献   

2.
<尚书>是我国古代重要经典.为弄清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渊源与承继关系,不研究<尚书>是不行的.<说命>是古文<尚书>中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篇章.<学记>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如"教学为先"、"学学半"、"循序渐进"等,皆引自<说命>.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本文对<说命>之真伪、价值阐述了作者的意见,并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剖析.这在教育史界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3.
因其他传世本<老子>17章和帛书<老子>相当于该章中的"焉"案"字,为王弼本<老子>18章所无,故二字究作何解,无所参验,也向无达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关章节的"安"字,在证明帛书<老子>相关语句的正确和其他传世本相关句读有误的同时,更在道家的本质上凸显了简本<老子>所具有的定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的适用与例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具体适用问题,在学界和执法部门存在较大争议,原因在于"一事不再罚"原则并未在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中完全确立,自立法之初就有天生局限性,其适用前提受到特定情形的限制,所以"一事不再罚"原则的适用还有许多例外,为此,执法必须谨慎操作,立法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在许多选本里都未作注,选编了该篇的初中语文课本也没有解释,因此在教学中莫衷一是.对为动用法的认识不足造成了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6.
先秦传世文献"情"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先秦传世文献中的"情",李天虹和欧阳祯人都曾作过细致论述,既有其合理内核,也有其明显不足.从先秦"性""情"说的大背景中考察,"情"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应具有两种含义:一种与"性"相对,具有形上意味,指人或物的自然本性;一种有形下意味,又可分为两类:(1)主观的,指内心之实;(2)客观的,指事物之实.  相似文献   

7.
宋代熙宁"三舍人议案"是一个震动朝野、风闻天下,影响至今的重大历史事件.苏颂坚持法制,违抗皇命的大无畏精神值得称赞;"三舍人议案"中关于选才用人的争论有许多经验应该总结,其对现在的干部提拔任用将有所裨益;<宋史>说苏颂"明哲保身","务循故事"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陈子龙词的审美意趣.陈子龙有两个词集:一是<江蓠槛>,一是<湘真阁存稿>.<江蓠槛>写于青年时代,主要歌唱的是春天和爱情,凸现其名士风流,间有英雄迟暮之感.<湘真阁存稿>乃是明清易代之后的作品,自觉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手法,春情绮思中寄托着亡国之恨.从<江蓠槛>到<湘真阁存稿>,一以贯之的是风流婉丽的风格,但后者的审美意趣又有若干演进和突破,词蕴更为绵邈凄恻,包含更丰富的隐喻潜能.  相似文献   

9.
在方苞的"义法"说中,"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和道理,"法"则是"义"的存在形式."义"有两层意义,即存在于主体的"义"和存在于作品的"义".就前者而言,"义"决定"法";就后者而言,"法"决定"义"."雅洁"从语言风格方面对"义法"作了补充."义法"说凸显了形式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传统"文道"关系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从学科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说课"新模式,认为"说课"是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对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就"说课"的完整过程,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课堂设计、说作业和说小结等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转注"是"六书"中意见分歧最多的造字法则之一.文章论述了"转注"与"六书"中其他类别的关系,分析了不同的"转注"观体现的转注字的特点,并从历史与心理的角度揭示"转注"字的成因,根据<说文?叙>及历史背景来探明许慎"转注"字解说失误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它在古代美学史上的发展可分为四期:先秦,荀子基于性恶论,主张以音乐和谐情感的作用,弥补礼义强扭人性的刻意、划一之偏,首次提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移风易俗命题;秦汉之际,<乐记>从理论上进一步突出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而<吕氏春秋>、<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修正并重新解释了该命题;到汉代,由于谶纬迷信的泛滥,命题的意识形态性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被相应地神学化,后经<白虎通>的阐释,该命题被正式颁布为官方意识形态;魏晋时期,嵇康从道家自然人性论出发,否定了音乐移风易俗的道德性、神学性及政教性,弱化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卡塔西斯"有种种解释.这些解释大致可分为"净化说"、"宣泄说"两大类.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但他的净化说却包含有宣泄的意思;罗念生先生把"卡塔西斯"译为"陶冶",主张具有东方诗教色彩的"陶冶说".而笔者认为,艺术中的"卡塔西斯"作用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情感现象,它涉及美感的心理机制,也包含着对美学许多重要问题的理解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葛剑雄说:"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从书名上就声明了是对<资治通鉴>的‘重新编排',怎么能说是‘抄'呢?班固同样没有‘抄'司马迁,说<汉书>抄了<史记>,只能表明对历史学的无知."(详见<重庆晨报>2002年2月3日A11版)其实,关于<汉书>抄没抄袭<史记>的问题,早就有人研究过,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其中韩国外国语大学的朴宰雨教授的研究犹为深入,他在他1994年8月出版的30万字的专著<<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以翔实的事实说明<汉书>100篇中有61篇涉嫌抄袭<史记>,并论述了<汉>抄袭的几种主要情况:  相似文献   

15.
"积淀说"是新时期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成果之一.它提供了从人的内在文化心理层次上对人进行研究的新视角,所以至今仍具有巨大魅力和重要影响.但由于学术语境、传统思维方式等原因使"积淀说"存在着不足.要对其深入研究就必须转换思维方式,吸收一切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法、类"说与中国传统司法的"确定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提出"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近也"和"依乎法而又深其类".本文认为,目前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司法"确定性"问题的讨论应该正本溯源,回到荀子对"法"和"类"的讨论上来,因为,中国从汉代开始的司法传统实质上是荀子"法、类"说的延续和贯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国演义>十多个女性形象的描写中透析出它的妇女观,并与传统礼教所规定的"妇道"比较,证明其妇女观的重要变迁在于:淡化贞操,屈从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歌颂智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动;突出节烈,"舍生取义"的巾帼楷模.  相似文献   

18.
中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中国河流名称的分布具有区域特征:北方以称"河"为主,南方以称"江"为主,黄河、长江之间则有称"水"的."北河南江"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江、河"词源如何?这一切成了汉藏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罗傑瑞、梅祖麟、桥本万太郎等学者为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假说.他们认为,"江、河"均非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而是分别借自南亚语和蒙古语.桥本万太郎还进一步假设,汉语是南岛语言和阿尔泰语言南北夹击的产物,而"江、河"名称的来源正是在基本词汇方面反映了这一南北推移过程.上述说法在汉藏语言学界似乎已成定谳.然而,这些假设中有关"江、河"词源的部分有违历史事实.梅祖麟和桥本万太郎都声称汉语中的"河"借自于蒙古语,这种假设主要建立在上古汉语中"河"的语音形式gal和蒙古语中"河"的语音形式rool的联系上,以及"河"所呈现的地理分布上.根据语言学、民族学、历史文献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例如来自汉语词源的证据,来自蒙古语的反证,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国语>、<庄子>、<楚辞>、<战国策>等)的证明,以及"河"在中国历史地志中的分布以黄河为中心、分别向南和向北两边扩散的史实,证明"河"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它的词源不是蒙古语,至于"河"在别的语言中的相对应的形式,很可能是受汉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另外,区别本民族固有基本词和外来借词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语言的固有基本词的命名过程,必定具有某种共同点,并且是在一个完全同词源的系统中形成的;外来借词则不具备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 在苗族诸种形式的习惯法中,神判法以其奇异的形式和神秘的功能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包含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巫术成份的原始习惯法直至解放前以致解放初还在一些民族地区保存着.研究它是全面认识和研究苗族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就苗族神判法方面的资料而言,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较,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其  相似文献   

20.
上溯字源、分析汉字的造字法,从教学的角度看是很有价值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有些汉字的构造方式难以弄清,再加上古代汉字隶变、现代汉字简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汉字造字法的分析就难免出现一些穿凿附会的说解.关于"萨"字的构造,笔者就从可以找到的书籍中发现了几种相互矛盾且难以成立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