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龙舟是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独特的造型在中国船舶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旨在探讨龙舟演变发展的历史,整理发掘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为发展现代社会经济和旅游业服务。  相似文献   

2.
佛山龙舟制作技艺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繁杂技艺流程、实用文化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龙舟运动兴盛的当下却渐处边缘弱势、少人关注的境遇,存在着本真性记载缺失、调查研究零散、保护投入不足等问题,亟待对其实施档案式保护。  相似文献   

3.
结合优越的地理区域条件和深厚的龙舟文化积淀,从环鄱区龙舟文化现有的旅游资源生态形式入手,提出了开发的设想,从而促进环鄱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江西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4.
龙舟文化是屈原精神传承的范式衍变.龙舟文化与闽南结缘,千百年来以龙舟为介体,通过龙舟竞渡,表达了闽南人对屈原的缅怀,亦传承了深刻的精神内涵.龙舟文化彰显了闽南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拼搏进取、挑战自我,感恩的精神.龙舟文化对闽南精神的重塑起着重要的影响,它强化了闽南人的爱国之情,塑造了大团队意识,诉求了“商”“义”并行的...  相似文献   

5.
北人赛马,南人竞渡,这既是南北生活方式的不同表现,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显著标志。龙舟,广府人称之为"龙船",而将"龙舟竞渡"称为"扒龙船"或"扒龙舟",在粤语中,"扒""划"同音,"扒龙船"的"扒"就是"划"的意思。"扒龙舟"不仅是顺德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水乡最隆重的民俗活动,它传承了从明代景泰年间便已形成的几百年的龙舟串门、联络乡情的龙船节习俗。龙舟在珠三角地区被尊为神圣的龙的化身,以族群为单位的顺德"扒龙舟"习俗还形成了一套传统而神秘的礼仪与完整的程式,有利于水乡族群传统文化的重构,而且龙舟文化也成为佛山特别是顺德对外宣传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化与城市商业文化进行着艰难的博弈。  相似文献   

6.
北华大学龙舟队成立于2002年10月。10余年来,北华大学龙舟队多次为北华大学、吉林市、吉林省和国家赢得骄人的荣誉,共获得国内国际各项赛事金牌50余枚。2013年获得中国龙舟公开赛总决赛总冠军和中华龙舟大赛总决赛总冠军,2014年,代表中国参加在澳门举行的第11届亚洲龙舟锦标赛。取得了两块金牌的好成绩。为此,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授予北华大学“龙舟运动特殊贡献单位”称号。此外,北华大学龙舟队还获得了“吉林市模范集体”和“吉林省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看龙舟, 看龙舟, 两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闹晚, 忽然鼓棹起中流。 提起龙舟,我们一定会想到南方各省一年一度端阳竞渡的盛况。端阳竞渡,一般传说都说是为吊念楚大夫屈原而举行的。梁代吴均《续齐谐记》是这么说的:“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  相似文献   

8.
走“长短结合,多元经营,两步滚动”的路子──厦门市龙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改制情况调查林杉厦门市龙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厦门市首批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从厦门市电气设备厂(厦门市搪瓷厂)到创立厦门市龙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迈出了企业发...  相似文献   

9.
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高校开展龙舟项目进行分析,包括高校开展龙舟项目内部存在的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对的机遇和威胁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老友》2003,(5)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也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它遍及大江南北,但各地的龙舟竞渡又五花八门,各领风骚。湖南汨罗江是龙舟的故乡,汨罗江附近的龙舟赛,参赛者点着蜡烛,抬着龙舟,先到"屈子祠"去祭祀,然后挂红下水。一声炮响,众舟竞飞。四川万县的龙舟赛,都在长江里进行。龙舟  相似文献   

11.
宁波商帮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一,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宁波市区三江沿岸的商帮文化旅游资源较为集中,把宁波商帮文化和水上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旅游线路,不仅能大大丰富都市旅游的内容,为全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同时也是展现宁波"东方商埠、时尚水都"都市形象的有效载体。文章通过对宁波市区水上旅游开发的条件分析,从市场定位、水上旅游线路、游船码头以及配套支持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浮囊技术可能已被殷商时期或更早的华夏民族所掌握。浑脱标志着浮囊制作工艺的一个转变。北方少数民族最晚约在公元6世纪左右就已经掌握浑脱工艺。宋元时期,浑脱在战争中的使用达到高峰。在浑脱的基础上,至迟在11世纪人们已经知道如何制作皮筏,最早制作皮筏可能是北方游牧民族。早在公元1世纪,已有用马皮制作的革船。制作皮船的材料主要是羊皮、牛皮、马皮等,以及木材、植物油、盐。在制作皮筏过程中,浮囊的制作是一个关键工艺。历史上,不同部族之间的交往、迁徙、征战,有助于皮船技术的传播。由于其他交通技术的发展,皮船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只有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使用。  相似文献   

13.
梧州水上居民作为广西古老的汉族族群,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无论在生活、劳动、风俗习惯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上居民族群虽然处于式微的境地,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都市化的脚步日益加快,梧州水上居民在潮流和传统中努力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14.
梧州水上居民作为广西古老的汉族族群,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无论在生活、劳动、风俗习惯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上居民族群虽然处于式微的境地,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都市化的脚步日益加快,梧州水上居民在潮流和传统中努力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始终在不断的迁谪中流离,舟船就成为了他一生中离不开的交通工具,自然也成了他诗词中经常书写的对象。总的来看,在苏轼的词作中,舟船意象大致呈现出三类美:一是舟行碧波上的图画美,这类图画美是以舟船入景,把舟船作为欣赏的一部分,主要动静和虚实之分。二是舟行内心世界里的情感美,在苏轼的词中借舟船抒发了微妙的心灵世界、离别的伤感、超脱的境界、漂泊的愁绪四种情感。三是舟行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美,苏词中的舟船意象不仅带有传统文化中诸多闪光的思想理念,也表现了苏轼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并在同类诗词创作的历史传统中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这三种美相互交织构成苏轼词里色彩斑斓的舟船世界。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红河水道曾经是中国西南内陆连接东南亚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它"内接巴蜀,外联交趾,"100年前还有过"大船三百,小船千艘,往来如蚁"的盛况。经过了多年的衰落以后,随着中越两国关系的修复和边贸的发展,红河航运的恢复和开发已经成为中越两国的共识。目前迎来了红河航运开发建设的良好发展机遇。应该抓住这一良机,加快其建设步伐。红河航运具有整治成本低、见效快、运量大、效益高的优势,因此,红河通航在国际大通道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大国家层面介入的力度,加快中越红河航运通道的合作开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是海外汉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访谈中,史学界知名学者谢元鲁教授对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海外对中国史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兴起于晚明;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研究特征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深层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了解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礼俗互动是中国思想史的本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西方哲学观念和方法解释中国思想史,造成思想史与哲学史混淆,当前中国哲学史面临合法性的挑战,给思想史研究带来困惑,发掘中国思想史的本土特色,是解决这一诘难的重要思路。任何民族的思想都是基于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物的思考,但怎样认识这三大问题,却受到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认识和解释系统,其不同点即为民族的本土特色。中国人对“物”的理解,看重的是物与物的关系及其人对物的感知,从自然代谢推向人事兴亡,自然观与历史观合而为一。对天、对人、对物的认识充分伦理化,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特征。传统中国是为礼俗社会,礼与俗,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俗一旦形成为礼,上升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和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精英文化通过以礼化俗把观念形态推向下层民众,从而使世俗生活理性化,精英思想社会化。礼俗整合的后果,使得礼中有俗,俗中有礼,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中国思想史应该突破观念史的局限,从礼俗互动中阐明思想的发展脉络,这是对中国思想史价值的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南北朝时著名史学家裴子野在史学史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初步的论述研究。南梁时期,沈约的《宋书》,裴子野的《宋略》,以两部不同体裁的史籍,在史学领域中并驾齐驱,保证了编年体与纪传体并称二体的地位。虽然《宋略》现已散佚,但叙事、史论方面,代表了当时史学发展的新水平,为后世树立了楷模。裴子野的著史思想引起史学界注重,对史学评断的深入,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发展,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三教关系史。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从三教关系中来透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