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化因素、工业化因素和地理因素是武汉市城区"热岛效应"的主要成因。通过进一步整合市域山体、河流、湖泊、湿地、森林、城市绿地、农田、风景区等生态要素;实施"六湖连通"工程,形成环市水系;将分散的水域资源集中,形成环状流动且连通的水域体系;充分利用主导风向,发挥城市自身调节作用;启动"节能建筑"建设;统筹规划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地区的绿化;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将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使武汉市的城市建设走上生态文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举措。通过对金昌市金川区高标准农田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田总体质量不高;劳动者素质较低;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的压力巨大等。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总体质量,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整合资金、增加投入等对策,为金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国土资源非均衡开发、基本农田发展受限的背景下,综合运用效益转移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计算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之间跨区域的农地生态补偿额度。结果发现:2008年单位面积的农田发展权价格最高的是东西湖区,为21.67万元/hm2,最低的为孝昌县,仅为434.28元/hm2;2008年武汉城市圈总生态赤字面积为102.72万hm2,48个县市区中24个亏损区,24个盈余区,其中武昌区的亏损面积最大,为-9.93万hm2,麻城市的盈余面积最大,为4.50万hm2;支付额度最大的区为江汉区,年支付额度为63.08亿元,江夏区应该接受的农田生态补偿额度最高,为3.03亿元;武汉城市圈各县(市、区)跨县域转移的农田生态补偿额度绝对值占到自身财政收入的比例为0.03%~21.94%,纳入农田生态补偿支付前后,共有33个县(市、区)的GDP排名发生了变化。保护农田资源,维护农田生态产品供给的多样性和持续性,就必须在不同土地开发类型区之间确立适宜的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建设农田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如果以为农业机器是无趣的、低技术含量的,那一定是没有见识过Lexion收割机了。它作为世界上最高效的联合收割机,采用了卫星和激光准确定位,每小时可以收割60吨的作物,足以供一个35万人口的城市一天之用。通过测量每平方米的农田,它的实时传感器可马上调节下一季节的种子和肥料数量。Lexion联合收割机是总部位于德国小镇哈瑟温克尔的克拉斯(Claas)公司建造的,标价40万元欧元,虽较同行顶级型号的价格高出1/3,但其更大的产出却吸引了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等各国的农业运营商竞相购买。  相似文献   

5.
创意田园是农田功能深度开发、提升农田附加值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创意价值的体现需要通过农田四季作物品种的选择和生产茬口的安排来实现.以白沙镇孔源村4 hm2成片的农田为研究对象,以春华园、夏盛苑、秋实庄、冬青园(四季田园),立春绣、立夏绣、立秋绣、立冬绣(四季景观绣道)为创意,通过选择高优品种和不同时间生产茬口的安排,打造创意田园的景观效果并提升农田的种植效益.该案例的研究对于解决创意田园作物配置的作物种植观念的矛盾、作物配置时间分布的矛盾、作物配置空间布局的矛盾以及现代技术与农民操作的矛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主导产业是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采掘业 ,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比较研究 ,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可资借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田生态补偿作为政府再分配的一个环节,是政府为协调各经济主体利益平衡的主要手段,其相关利益群体的准确界定和关系分析是农田生态补偿工作推进的基础和前提。在广泛查阅和梳理国内外农田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田生态补偿的研究框架,从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农田生态补偿方式偏好与模式选择——区域农田生态补偿转移等四个农田生态补偿工作的环节出发,分别对参与研究框架的各环节相关利益群体概念进行界定和相互关系展开分析。研究明确了农田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群体关系,可为政府协调农田生态补偿各方利益提供初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专家决策系统的农业精准灌溉系统的技术思路,采用土壤水分传感器收集实时信息,自定义信息格式,通过无线模块传输给服务器终端,终端专家系统给出农田灌溉命令。系统通过气候监控信息节点获得的环境湿度、温度传感信息,给出农田区块工作节点水泵出水量控制和水分阈值设定;通过农业区块信息节点信息的土壤水分传感信息,给出农田区块工作点电磁阀开关信息。这种模式可以实时监控农田种植信息,远程控制农业灌溉,能有效实现现代精细农业作业。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德惠、榆树两市农防林更新方式的调查与吉林省农田防护林更新比较找出适合吉林省农田防护林更新的方式。通过对林况的变化和林带效益的分析,得到农防林适宜更新采伐时间为29a生之前,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内陆平原型城市,成都城市布局独具特色,城市面貌“既丽且崇”。成都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框架主要由三圈、七楔、十六园构成。据此框架,成都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坚持城乡一体化,充分利用成都市中心城市近郊的山地、河湖、环保用地、文物古迹及农田,营建绿色生态基质,为成都市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背景;同时,应结合城市河道、城市交通道路构筑城市绿地绿色廊道体系,并着眼于成都市整体绿化框架,开辟更多的绿地斑块。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沈彰新城内河流与农田生态系统特征,提出了利用指状绿地布局来拓宽河流生态廊道,减小新城建设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占用,有效保护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结合城市地形地貌进行合理绿化,建设微风廊道,加强城市内部空气流动,降低静风情况下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等生态调整措施,以建设适宜人居的理想新城.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共工程中,修城有着独特的意义。大致而言,明清时期湖北修城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国家直接拨款和地方政府的筹措;二是摊征于民;三是私人捐助。朝廷拨款主要针对军事、政治、经济地位重要的城市,这种官帑分配的不平衡性显示出朝廷将城作为控制地方的中心。而大多数城池的维修经费则主要来自地方。对于士绅在修城中的作用不可高估,通常由地方官对其劝捐。通过与农田水利工程的比较,我们更能理解城对社会各阶层意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了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和相对效率,进而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在“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背景下,本文运用地级市农业部门数据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于资本要素,而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2)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会促进贫困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要素,而促进富裕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3)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还会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  相似文献   

14.
休闲视角下健身气功在我国城市中的推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现代城市生活的标志,健身气功是集中体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民族体育。面对当今的城市社会环境,健身气功在我国城市社会中推广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健身气功在城市中推广,适合人们的休闲文化需求,可调节城市人的身心健康,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城市社会的稳定,还可维护和培育民族文化生态。但是,健身气功在城市中推广要讲究一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当今全球化、城镇化宏观背景下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拥挤和压力、环境污染和疾病、城市灾害和忧虑、人情冷漠和失落,以及贫富极化和冲突”等五个方面.经济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和社会文化类型等因素导致城市问题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城乡规划可作为城市地方政府在全球化、城镇化进程中干预城市问题的政策工具,可作为维护城市发展公平、公正的社会工具,并可作为环境改善的设计工具.通过更为合理有效的规划途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建立城市经济潜力与可达性等级间的关系模型,探讨铁路网建设对城市及区域可达性的影响,并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进行实例分析。东北地区大城市可分为5个等级,对于因可达性水平较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城市,需要通过修建铁路提高其可达性水平以促进经济发展。本文所建立的城市可达性等级模型可用于分析区域内城市发展与铁路网建设的关系以及对区域铁路网进行评价等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住房最困难的群体。现行制度和政策使城市可支付住房严重不足,农民工的住房需求得不到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与金融制度的支持,政府、市场、企业也未能有效承担农民工住房的供给责任,城市住房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错位。通过制度与政策改革,逐步提高城市住房的可支付性,使政府、市场、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成为农民工住房的供给主体。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是在个体城市相互影响的作用下产生的,这个影响过程可以通过四部门的宏观经济模型得以表示。借助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输出倾向等诸多因素对K值的计算,阐述两个城市框架下个体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过程。城市群向腹域的扩展是依托核心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变化进行的,随着核心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减弱,城市群在腹地内的扩展势力也逐渐减弱。技术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要素成本降低、产业结构升级等可通过影响地租曲线的向右移动导致城市外围空间扩展速度差异,进而影响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工程。我国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存在着投资分散、重复建设且缺乏优先序设计,尚未充分调动农民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积极性,缺乏合理的可持续性管护机制等问题。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主要做法包括:政府顶层设计形成长效机制;各部门通力协作并长期坚持;通过农民自主申请开展项目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和自治组织的积极性;政府和农民共同融资,并为农民提供优惠政策。基于此提出我国应从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项目建设长效机制;结合土地确权颁证,发挥农民自治作用;建设资金以政府为主导,辅以农民投资;建立政府农民双重管护机制等方面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传统耕作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寿阳县进行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情况,阐述了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