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孙中山伦敦蒙难案"和"林维喜案"是发生在近代中国和英国之间的两个著名案件,它们都涉及近代国际法上的属地管辖权与属人管辖权之争。英国政府在处理这两个同类案件过程中实行的是双重标准,遵循的是国家利益至上原则。通过对两案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在执行国际法以及外交政策时的霸权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法经济学的理论前提理性经济人,即个人利益最大化之“理性”进行经济史上的梳理,把经济学上的理性回放到哲学的视域中,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法经济学之经济理性进行了粗浅的分析.认为经济理性在近代被膨胀为追求最大效用的工具,经济人被转化为一种理性选择概念,市场被视为一种计算手段和机械结构。  相似文献   

3.
孟德斯鸠从"根本理性"出发来认识"人类理性",并指出"人类理性"的"独立行动"倾向造成人类政治的不自由。而"法的精神"克服了人的"独立行动"从而实现"政治自由"。同时,在西方国家政治体系中,"三权分立"限制了人的独立行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治自由"。通过对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分权制衡和司法公信等思想进行分析与批判,从而更加促进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新政"时期,是继洋务运动西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西北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机器工业为西北的近代化奠定了工矿业基础,各类机器工厂和矿物学堂的开办,为西北用近代方式培养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对西北后来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西北整个近代历史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为北洋政府时期西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謇被称为"中国近代两位水利导师"之一,淮河的治导是张謇费心力最多的水利问题。以张謇导淮为契机,中国开始逐步培养专业水利人才;张謇导淮时所设北洋政府导淮局(后改为全国水利局)是国家级流域管理机构雏形;区别于传统的治水,张謇导淮把工程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早期近代型水利工程设计的思路;在中国水利史上,张謇导淮上承传统官僚治水、经世致用之学治水,下启近代专家治水、科学治水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新政"时期,是继洋务运动西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西北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机器工业为西北的近代化奠定了工矿业基础,各类机器工厂和矿物学堂的开办,为西北用近代方式培养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对西北后来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西北整个近代历史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为北洋政府时期西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家族参与乡村政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嬗变的过程,从传统社会的"宗族偏好"到现代社会的"理性表达",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的传统资源将长期与现代的乡村治理发生着互动关系,从而推动乡村的政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学趋于“科学化”的过程中,罗家伦从史料的搜集与编纂、近百年中国通史的撰写以及史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等方面致力于史学的“科学化”。他的“科学史学”观及其研究实践对于促进近代中国史学的“科学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历来喜欢"讲理",中国古代就有"以理统法"之说,情理、道理中包含了中国人的法意识、法观念,"讲理"之风,一直是中国人的法律生活的重要内容。历史上的中国讲的理,从来都不是西方式的形式理性;历史上的中国法律理性,也不是有如机械般可以计算的法律理性。与西方形式理性化的法理学不同,中国人的"法理化"包括了天道神性(道)、社会理性(理)、国家理性(法)三个部分,包括了道、理、法三个部分。由道而生理,由理而生法,因此作者称之为"道法学"或者"理法学"。  相似文献   

10.
在有关现代性的讨论中,标志性的概念"理性"已经被人们解构,但是另一概念"成熟"及其相关的词汇"自主性"则被学人忽略。自主性在康德的视野中是摆脱监护和控制状态实现启蒙的重要预设。福柯不满意康德的普遍理性概念,从而引进历史本体论来批判理性及其公开运用的可能性.在对理性进行拆解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自主性的背谬。自主性在中国现代性和后现代皆有体现的语境中,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者片面强调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大致可以概括为研讨型、辩论型、体验型等教学模式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关键是能否使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外化的两大飞跃。在实践教学中,必须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悟和价值辨析等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2.
通说认为,现代汉语中所称的“诱惑侦查”在美英刑法中称“entrapment”,美英法系国家对“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手段均持肯定态度,该手段现已成为其对付“无特定被害人刑事案件”的利器.但经深入考察发现,在美英刑法中,“entrapment”只不过是被告人的一种合法辩护理由,并没有被单独列为一种侦查手段,中国学者认为“entrapment”是一种包含合法侦查行为的侦查手段实质上是对该概念的误读,“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概念在美英刑法中其实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3.
法实证主义将法律效力的条件诉诸社会事实,与道德无关。该主张不能合理解释法律为什么有效,不能区分"守法义务"与"抢匪命令"。同时,该主张将法律效力诉诸于立法者的法律创制活动,由于创制的法律可能为恶,也可能为善,不能避免"恶法亦法"的实践困境;自然法学派主张法律有效必须满足道德条件,符合道德标准。该主张未能动摇哈特关于"法律与道德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反驳了自然法学派关于道德对法律资格效力的影响;德沃金试图开辟第三条道路,重点关注道德如何影响和作用法律裁判实践与推理,即最终作为裁判根据的法律,需通过其建构性诠释中的"符合"与道德"证立"的双重检验,换言之,法律是从一组融贯的政治道德原则中推导出来,并为当下的法律实践提供了最佳的道德证立。法律与道德没有必然关联不等于法律可以独立于道德,法律与道德有必然关联也不意味着道德等于法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将更多地转移到有法必依或者说法律实施上。法律职业者是法律实施的中坚力量,法律职业伦理对于职业者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法治发展新阶段热切呼唤法律职业伦理的振兴和法治信仰的确立。在制度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法律职业伦理滞后导致的司法渎职和腐败问题已成为法律实施的严重障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振兴我国的法律职业伦理,面临着"理论基础—制度规范—体制设计—机制运行"四位一体的研究架构和实践任务。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仰不适应中国,我们应该用"法治认同"代替它。法治认同内含着对主体价值的尊重和权利的维护,它适应了中国公众法治素质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对中国法治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长期性保持理性的认识。"法治认同"尤其要求当权者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有利于实现认同主体的普遍性;它为对抗现实生活中的"恶法亦法",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撑。市场经济对法治认同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对人们正当利益的承认和维护,是法治认同形成的现实基础;政治的秩序性、民主性、合法性,与法治认同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日本《侦探业法》对我国的启迪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为了改变侦探业的混乱状态,规范行业运行,稳定社会秩序,制定颁布了《侦探业法》。该法主要规定了侦探业准入的限制条件、书面交付义务、保密义务、对从业人员培训的义务等问题。我国现行法律明确禁止私人侦探,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私人侦探的需求逐渐扩大.而公力的救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我国私人侦探组织或个人不断发展壮大,以各种名义生存于“半地下”状态。从社会的物质基础、国家的法制条件和公众的观念来看,我国私人侦探业立法具有可行性。期望日本的《侦探业法》能够对我国的私人侦探业立法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意思自治”原则已经成为各国涉外合同适用法律的首要原则 ,但各国对合同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规定并不完全一样。我国法律对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有一定的限制 ,但法律实践中的作法往往脱离这一限制。应该赋予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自由 ,这既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也更符合“意思自治”原则的本意。  相似文献   

18.
“法制”与“法治”是两个容易混淆且在实践中易被人们通用的概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用法治国家代替法制国家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通过这两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旨在阐明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揭示依法治国方针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法律与伦理的一般关系分析入手 ,考察了法律发展与伦理类型的有机联系 ,引申出中国法制现代化与伦理变迁的互动关系 ,得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于传统宗法伦理向现代契约伦理转型的结论。最后 ,着重从法制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运作环境和实施效益三个层面阐明了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与建构契约伦理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20.
“法治”是柏拉图《政治家篇》中的重要思想,展现出其对前期“人治”思想的新突破。故此,本文着重剖析了柏拉图政治思维转变的历史根源、法治的范式思考及其法治思维特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柏拉图法治思维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