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的文学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华裔文化心理成长的演绎史。美国华裔文化心理经历了一个由全中化到倾美化,再到中美融合的发展演变过程,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从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时期第一批移民大批进入美国,到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推出,再到20世纪下半叶中美关系的推进,中国的实力及中美之间的交流都对美国华裔文化心理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其文化心理在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趋于融合。  相似文献   

3.
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形成的美国华裔文学兼具中美文化的基因,是东西方文化杂交的产物,因而美国华裔文学既要放在美国语境中又要放在中国语境中进行研究。美国语境中的华裔文学研究已日趋深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中国视角和中国观点的缺乏使得中国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尤为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4.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多元化文化的一个分支,不仅蕴含着美国主流文化思想,而且包含着中国独特的文化精髓。本文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大陆视角、台湾视角、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差异文化政治和中国文化与华裔美国文化关系四个角度展开阐述,对中国文化与华裔美国文学的辩证关系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文学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蓬勃发展之趋势受到了全球文学界和评论界的深度关注。而西方的批评激发了华裔作家的创作热忱,为华裔文学的繁荣注入了新活力。近年来兴起并颇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表征理论"受到了文学和文化研究者关注,为全球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视角。在系统、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对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表征形式——美国华裔文学书写进行一种全新解读,以期进一步推动和拓展华裔文学的传承、发展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已慢慢进入美国文学主流。但是,美国华裔文学割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神灵精神、家族精神、群体精神和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7.
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例,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如美国社会之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文化认同复杂新变。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主导之下的文化多元主义并没有为少数族裔文化的保留和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族裔文化共同体传播的乏力和美国个体主义的流行,使得少数族裔文化在开放时代迅速零碎化、民俗化、边缘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文化民族主义理想伸张艰难。  相似文献   

8.
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正是这种社会政治理论的实践映照。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伍慧明等作家作品中刻画的华裔妇女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华裔妇女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以及融合东西方文化重构文化身份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美国文学明显是以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男性、东部作家为主流,弱势族裔作家常常充当象征性的点缀.这种情况一直到80年代才渐有改观,特别是从性别和族裔的角度对美国文学的重新观照使美国文学与文化的范畴更为宽广.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种族歧视采取的是一种性别的形式,无论是华裔男性之女性化还是华裔女性之异国情调一直是华裔难以摆脱的刻板形象,从社会性别身份的视角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和思考也因此具有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些具有史诗品格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它们或以真人来叙事,如《青年乌兰夫》,或以真事来述人,如《草原春来早》、《我的鄂尔多斯》,充分展现蒙古族人民团结统一、独立自强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它们是中国红色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蒙古族题材电视剧充分发挥电视剧的涵化作用,强化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力求满足受众的心理来传播红色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在信息加工范式基础之上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比作是信息加工过程,这种简单地把人类心理进行自然化处理的方式受到了文化心理学的批判,特别是尼斯比特等人用实验证据证明了文化对认知产生的影响,即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认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对当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各心理学科之间进行整合,以谋求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统一、研究方法的互惠和心理学科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相容相济、杂糅而形成的士大夫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直接影响着张恨水创作的文化心态.在张恨水的作品中,消闲与责任两种文化心态始终矛盾地交织着.本文从张恨水的文化心态入手,将张恨水置于广阔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探究张恨水之为张恨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化适应是不同文化群体在相互接触交往过程中,其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会出现某种主流文化或原文化的趋同,从而采取某种文化适应模式。本研究通过开放式问卷对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文化差异对他们造成的消极问题较少,面对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不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多采取积极的整合性的文化适应方式,但是部分学生也表现出消极甚至极端的应对方式取向。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适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适应”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从生物学引入到文化人类学中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文化适应”的理解,导致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偏差,甚至延伸出不同的分支学科,本文通过文化适应本质的分析,提出了文化的特殊进化与文化适应度的关系,建立起了民族文化与生境适应的“文化适应”体系,提出了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时代的镜子,集中地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本文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入手,简要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揭示出流行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心理学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备受责难的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心理学思潮.作为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科学心理学的反叛和消解,后现代心理学为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发展取向.本文从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对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心理学进行探析,反思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和面临的困惑,并提出以本土化心理学作为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突破口.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和基本观点为本土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新的契机,它有助于透析传统科学心理学面对当代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心理困境时的无奈与僵化,并为探讨和描述异质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文化品格:心理学概念重新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心理学概念自科学化以来,一直沉湎于描述性、逻辑性、普遍性和合理性的追求中,试图以缜密、精致的概念之网为心理学的科学化正名。但是,心理学概念在理智、客观的学术意义背后有着鲜明的界域性、合情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文化特征。在每一个概念深层次上,都有着那个时代的民族渊源、历史和文化背景,表征了心理学家独有的价值观、人生观、自然观,这是理解该概念真正精髓的基础,从而,为重新理解和诠释心理学的独特性提供了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儿童心理理论强调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的体验,重视儿童和周围人的交往经验,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环境及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以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背景学说、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说、内化说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点,可以得到对学前教育的有益启示,即,唤醒幼儿内心世界,创建良好的话语环境,创设混龄游戏机会,创设和谐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意识心理与宗教信仰、价值观、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的处理需要相应的翻译策略,面对文化的差异性给语言翻译带来的种种障碍,任何翻译手段的运用都应避免主观随意性.要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力求再现原文和译文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