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关纪新教授主编的学术论著《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近日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各民族文学贡献与相互关系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一项重大研究项目,关纪新为牵头人的“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  相似文献   

2.
从杨义先生提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一命题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学术界出现了大量以此为核心概念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关纪新先生的《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作以20世纪民族文学关系为重点,采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凸显了作者独具特色的书写目的与创作价值.它是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深化与突破,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一内容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术基点,丰富科学理念;需要从科学和政治两个层面,讲清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完成这一带有根本性的学术理念的转化,此任务业已历史性地落在当代学人们的肩拳。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转型升级,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顺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意志和时代话语主潮。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阈限、中华民族文学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国家政治、对少数民族文学边缘化认知的纠偏、回应重写文学史与经典入史及提升中华文学整体品质与彰显中华文学性格,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发生逻辑。采用世界眼光与多学科交叉视野、开展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对话与互动、践行丰富的文学实践与形成厚实的研究案例,成为建设中国式民族文学史观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所谓语种文学,就是使用某种语言和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形态。为便于探讨,我们把用汉语和汉字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称为汉语种文学,而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称为少数民族语种文学。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出了多层次性。从语种文学出发探讨各民族文学关系,有助于开拓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各民族文学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是一个"新语码",它不但可以为学界提供新的学术生长点,还可以让以往的"老问题"经过概念转换而被重新纳入"全球化"语境中。各民族文学和文化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但既有的文学史基本上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存在及价值。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和各民族文学之间"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自身的多民族视域,进而为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发展培育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7.
各民族人口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20年最新“七普”及其他年份人口普查资料,从数量、结构、质量三个维度对各民族人口发展趋势的分析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民族人口发展趋势得以延续并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各民族人口数量变动模式不断分化;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老化,但总体较为年轻;人口迁移流动愈加活跃,人口流动参与度后来居上;人口分散化程度不断提高,向东集聚趋势进一步强化;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从业人口非农就业比例不断攀升;各民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大幅增加,教育禀赋不断升级。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民族人口发展的内在结构与外在条件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各民族人口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呈现族际间人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各民族人口发展的成就与差距、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等问题值得深入关注。据此,应进一步深化全面构建民族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各民族人口发展成功经验总结提炼、人口迁移流动与民族人口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近期播放的感官体验、怀旧觅爱、性爱抉择三类电视文学作品 ,从创作、接受的观念变化与文学价值的关系中论述文学主体意识缺失、确认、超越对文学价值的影响 ,认为文学价值的高低取决于文学主体意识的自觉程度 ,后者极大影响着民族文化心理的重新构建 ,文学主体意识自觉程度越强、自我重建的层次越高 ,对民族文化心理的重新构建的助推力就越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发展而成的新兴学科,其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有关双方文学与文化系统的研究,影响关系研究和平行研究是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学生走向学校进入了课堂,教师与各民族学生间的 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面对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教师需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才能正确指导文化多样的各 民族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新时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这是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新时期处理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 代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问题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无论是政府部门、知识阶层还是普通民众,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认识。要解决中国民族关系问题,就要淡化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民意识、公民意识。真正要加强的政治认同的对象应当是"中华民族",而不是各自所属的"民族",对于56个"民族"这一层面的群体的认同,应该逐步"去政治化",保留各自传统的文化认同,尊重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和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这些遗产成为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建构资源。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有利于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历史遗产,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清理和辨析对民族关系发展存在负面影响的遗产,清醒地认识民族关系发展的状态。各民族人民应以更密切的团结应对敌对势力的挑战,消除历史上残存的不利于民族团结大局的负面因素,进而走向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通过民汉对比、男女对比和文理科学生对比,在民族交往意愿、对待民族间通婚态度、不同民族学生间信任关系以及维护民族关系的行为等几个方面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当前新疆高校民族关系总体较为乐观,然而在交往意愿、对待通婚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类差异。我们要根据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将民族团结的理念渗透到各类教育之中,以形成高校团结友爱的共同体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内涵,其形成与发展以不同民族存在为前提,以民族交往为纽带,而任何民族关系都必须以一定地理空间为场域依托。国家中的村落是组成社会的基本节点,家庭是组成这一社会节点的基本单元。家庭作为民族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民族关系形成的重要场域,是个体与民族群体延伸内外社会空间的基础。以民族志方法考察“一村七族”的大理郑家庄婚姻家庭中的民族关系,这在理论上是对“接近从局部到整体”工具的有效尝试,在实践上可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思路与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路径。  相似文献   

16.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内涵,其形成与发展以不同民族存在为前提,以民族交往为纽带,而任何民族关系都必须以一定地理空间为场域依托。国家中的村落是组成社会的基本节点,家庭是组成这一社会节点的基本单元。家庭作为民族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民族关系形成的重要场域,是个体与民族群体延伸内外社会空间的基础。以民族志方法考察“一村七族”的大理郑家庄婚姻家庭中的民族关系,这在理论上是对“接近从局部到整体”工具的有效尝试,在实践上可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思路与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存在民族文学的划分标准不明确,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民族特质被遮蔽,文学史著作很容易成为一个各族文学的大拼盘,以线性历史时序来编写多民族文学史存在局限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有相应的对策:第一,划分民族文学只能以作者的民族成分为唯一标准;第二,应结合作家的民族身份来评价其人其作;第三,应理清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第四,可以结合地域文学发展演变、各种文学题材或体裁的发展演变等结构线索来书写中华多民族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的“显在的样式”包括各民族文学不同的表达形式、语种、文学样式、不同的传播介质。中国文学的多民族特征表现出“独享”向“群体共享”的发展趋向和复杂的“独享”、“群体共享”与“部分共享”并存的多重特性。中国文学的“隐性式样”则是制约和影响中国文学精神形成与文学发展历史轨迹的各民族复杂的文化形态和关系。传统文学史写作中线性的历史时序,忽视了共时性的历史空间各民族文学间的影响和融通。文化、语种、文学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民族文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并整体推进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史结构中四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随着民族习惯法研究的深入,习惯法的理论逐步完善,司法实践也从民商事领域跨步到刑事领域。从可诉性、无害性和合理性角度分析少数民族习惯法,并在分析“互补型”和“冲突型”两种少数民族习惯法相关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采纳、变通适用、坚决取缔等方式为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司法领域寻求可操作性和合法性,进而提升法官在审判实践中的民族法意识,为司法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现代意识”这个词组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以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艺创作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学意识,使基于欧美的文化和文学的历史情形而建构出来的,但是在描述和讨论中国文学的问题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文学的双边关系,也不是中国文学中的西方问题,而应该着力凸现身处中国自身的历史情境之中的中国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文学反应。中国现代意识既不是一个和西方现代意识相隔绝、相对立的概念,它接受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同时它更是从自身处境中生成,并对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构成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