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广西大学材料类专业是与广西优势资源、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紧密结合而设置的,人才培养必须针对广西地方经济对材料类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材料类人才能力并突显实践能力的需求。材料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主要有:建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一体的综合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材料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相互促进的有效平台,构建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既要重视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更要注重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从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国家为顺应新能源发展而新设置的本科专业。文章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论述了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等措施,以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结合当下市场需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英语专业"英语+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机制和培养制度等方面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卓越计划"的实施不仅对提高整个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对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市场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土建类人才,高校应据土建行业特点和地方需求,探索应用以"合作教育-工学交替"、"基地实训-设计研究院"、"自由创作-学生工作室"等三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创新实验区,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基本技能、较高素质的土建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的评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正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构建。本文采用CSE评价模式,就应用型人才能力要求、能力培养方案制订、能力形成的培养环节以及能力总结性评价进行研究探讨,以期达到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人才培养是高校存在之本,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根本职能"。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能否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再度引发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反思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批判性思维缺失、学科知识单一、阅读能力不足等问题深刻影响着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应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教师等多角度强化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加强多学科知识传授、重视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以期解决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痛点、短板和软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法学本科专业完成培养目标、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针对我院法学专业的具体特点,试图构建起以"立足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实践课程——加强实践教学——遵循相应原则"为内容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产生了大量的人才缺口,人才的匮乏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人才需求类型、地域分布、素质特征为出发点,基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提出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如下六个要素:1.培养理念。人才培养需要树立"全球观"理念和"全人类"的格局感,契合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2.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直接目标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3.培养主体。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主体不再仅是高校,而是转变成中外政府、高校、智库、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组成的联合体。4.培养内容。建立在现状调查之上的培养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主,同时融合"一带一路"所需的专业知识,落实"汉语+"的政策方针。5.培养方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国情要求人才培养要以国别化的方式进行。6.培养评价。在满足国际人才培养五个标准的前提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由多方参与建设而成,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还需借助大数据挖掘、数据库建设、AI技术等手段,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工作提供学理支撑和应用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本科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内涵分析,探讨电气工程课程实践创新,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此,构建"三维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各法学院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要脱节、学生在三类课堂上实践锻炼不够的问题,对此,法学院校要制定与岗位职业标准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三类课堂,充分利用两类实践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培养人才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对英语语言习得及对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和重要性,是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实现教育与全球接轨的需要。本文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语言习得的规律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CDIO"人才培养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对生物制药技术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从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旨在探索"CDIO"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企业"能用"和"好用"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制药和化工人才。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体系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两大部分,其中,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机制是创新教育体系实施的保证。制定符合培养创新人才要求的培养方案,应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倡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两渠道、三结合、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创新教育保障机制构建时,应注重管理保障机制创新,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实践导向"的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是以"实践"为线索连接人才培养各要素,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源于当前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缺乏、学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实践导向人才培养必须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构建全程化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土木施工课程教学研究",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节、评价环节等几方面做了关于如何创造工程环境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的探讨。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施工实践学时,改进施工课程中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法,建立以工程能力为评价指标的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资源勘查类专业要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是集"教学、生产、科普"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地,紧密依托于高校和企业,实行工学结合、以工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联合、开放、竞争、流动"的机制,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在运行过程中应注意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注重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兼顾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中外合作办学旨在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中国境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仍存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缺乏有效融合、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等问题。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从加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融合、确立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专业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着与市场需求脱节、"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及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不足等突出问题.构建符合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需要以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完备的专业能力体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和成熟的就业能力体系为基本架构,建立配套的人才培养计划管理跟进机制、学生专业能力监控机制、教师队伍提升机制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