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是郭沫若三厅初期机要秘书、1948年11月去台的"东北作家群"重要作家孙陵晚年写作的回忆录,他在题记中声称"写来真切平实",并且得到了大陆学者的高度重视。根据考证可以知道,在《郭沫若》一章中,在回忆到《我的丈夫郭沫若》(署名佐藤富子)、郭沫若前往长沙的原因、郭沫若赴苏游历时的三千美金等问题时存在明显错误。由此可知,"写来真切平实"的说法与事实不符。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引用《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中的相关文字时应该多加小心,否则可能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2.
邵燕祥先生在《北京日报》(2004.9.6)撰文,披露了晚年郭沫若真实而痛苦的心灵。“过去我们总是从郭沫若一贯‘紧跟’这个大前提出发,由于毛泽东表示在诗中喜‘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于是认定《李白与杜甫》是逢迎‘圣意’之作,看来有失于简单化。”文中引述郭沫若因“文革”连殇两子,其中郭世英是周国平要好的同学,1968年4月在北农大私设的牢房里受了三天三夜的轮番批斗后,反剪双手坠楼而死。郭沫若在1969年1月写给周国平的信里说:“我在看世英留下来的日记,刚才看到一九六六年二月十二日他在日记后大书特书的两句:‘全世界什么最干净…  相似文献   

3.
大寨,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字,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红极一时,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而以陈永贵、郭凤莲、贾进财、宋立英为代表的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大寨人民以其特有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大寨精神享誉全国。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大寨,走近大寨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宋立英老人,共同感受大寨精神,感受大寨的过去与现在……  相似文献   

4.
在海外汉学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 郭沫若无疑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日本是海外郭沫若研究的重镇, 他们研究郭沫若的学者比较多, 而且持续、扎实地进行郭沫若研究, 并定期开展学术活动, 出版会刊, 研究水平总体上比较高。中日两国的学者在做学问的路数上有所不同, 当然也就各有长短。不过,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同, 两国的郭沫若研究才可以有很好的交流和互补。  相似文献   

5.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和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书写嬗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女神》与集外诗作的对照,既可以还原郭沫若早期诗歌多体式、多元化的尝试,也可以印证诗人创作中一直存在着的两极化创作现象。兼顾诗人风格各异的诗作,有利于调整对郭沫若《女神》时期的文学史书写。  相似文献   

6.
在郭沫若研究中,郭沫若与“孤军派”的关系是一个未被人们注意的问题,而郭沫若自己曾谈过同“孤军派”的交往和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也确曾对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有过不少影响,因而这一问题的考察也就实属必要了。关于郭沫若与“孤军派”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我叫郝维联,1957年参加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过大寨小学教师、中学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现任大寨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大寨小学的名誉校长,曾多次被评为省、地、县模范。可以说,多年来工作基本是一帆风顺的。不幸的是于1988年患了肺癌,同年11月在北京胸科医院做了肺癌切除手术。术后得知预后效果不佳——大夫估计生存期在3至6个月。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人物形象具有浓厚的情感因素.从郭沫若的情感导向、情感寄托、情感展示和宣泄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史剧艺术形象渗透了郭沫若的文化观念、情感体验、个性气质、审美心理和创作移情.  相似文献   

9.
大寨,是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是全国学习的榜样。我们同二大队以大寨为榜样,经过几年奋斗,改变了落后面貌。最近,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作指导,进一步促进了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学理论与学大寨的关系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学习大寨是什么关系?开始有些人搞不清楚,把学理论与学大寨对立起来。有的人怕讲学大寨冲击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有的又看不到学理论的重  相似文献   

10.
1956年7、8月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分别以"龙子"和"克拉克"为笔名发表了《发辫的争论》和《乌鸦的独白》两篇文章,通过对郭沫若以往笔名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以及"龙子"和"克拉克"笔名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作为政治人物和文学人物并存的郭沫若的生存状态,进而对如何正确认识建国后的郭沫若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1.
大寨新闻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山西日报》的新闻报道为主,对长达20余年并影响了那个时代历史进程的关于大寨的宣传报道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与总结,认为1956—1966年是对大寨的正确报道时期,1967—1978年是对大寨的歪曲报道时期,1979—1981年是对宣传大寨的反思时期,1982年至今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大寨客观报道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今日郭凤莲     
我们在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室,采访了郭凤莲。她向我们介绍了大寨的变化,大寨人的变化。她思路清晰,见解独到,侃侃而谈近两个小时。 历史的召唤 郭凤莲现任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大寨村党总支书记、昔阳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副主任,还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她虽已年过半百,但时间的风雨并没有冲刷掉身上的劳模风采。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郭凤莲算不上土生土长的大寨人。1946年她出生在与大寨毗邻的武家坪村。小的时候常在大寨村的姥姥家住,她同  相似文献   

13.
无论怎样评说,大寨这个名字都是无法从一代国人的记忆中抹去的。当年大寨曾经何等辉煌!大寨曾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轰轰烈烈的悲喜剧。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来过大寨的达20多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也有30多人。  相似文献   

14.
留学日本给郭沫若提供了大量阅读并翻译外国诗歌得天独厚的环境,也开启并深刻影响了其新诗创作之路。以郭沫若的自述为考察视角,以其译诗和新诗为观照文本,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厘清郭沫若新诗创作中那些来自外国诗人及诗作的影响因子:形式方面,郭沫若实践了自由诗体但也有民族化成分的保留,并主要使用了白话语言;内容方面,郭沫若在情调和思想上汲取了诸多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名人与茶     
宋庆龄日常生活中饮用的茶叶是海南岛农民常喝的荔枝壳茶。这种荔枝壳茶,既有红茶的色泽,又有荔枝的醇香。宋庆龄对故乡情真意切,与荔枝壳茶结下不解之缘,直到晚年仍饮用不辍。周恩来生前最爱饮的是杭州西子湖畔的龙井茶。他曾在百忙中先后去梅家坞视察和指导名茶的生产开发。他每次陪同国际友人参观茶区,都热情介绍龙井茶的特点,有时还与茶农一起上山采摘茶叶。一代文豪郭沫若生前爱饮茶,可算为一位品茶专家。他对我国各地名茶的特征了如指掌,竭力支持名茶的开发与创新。1972年安徽省研制、恢复了名茶“敬亭绿雪”,郭沫若同志题字“敬亭绿…  相似文献   

16.
在今年六月建立了全国郭沫若研究学会之后,现在四川又紧接着召开郭沫若研究座谈会,并准备在这个会上建立起四川省郭沫若研究学会来,我以为是很必要的,也是及时的。最近几年,四川在全国各地之先,展开了郭沫若研究活动,建立了若干研究组织,出版了几本研究专刊和有关书籍,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全会的推动和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建立省的研究学会是适当的,可以借此协调各方面的研究力量,把郭沫若研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寨人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苦干实干。在战天斗地中大寨不仅被中央立为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而且还孕育出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大寨精神。回顾、审视大寨精神,思过去,其曾激荡起中国人心中战胜困难的豪情。看今天,它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其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自力更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分配制度、收入水平、收支平衡状况、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对集体化时期的典型村庄——大寨的生活水平进行考察,研究表明集体化时期的大寨收入高,但生活水平仍处于低级生存性消费水平。大寨的高收入、低消费既是大寨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现代农业要素的引入和干部参加劳动的反映,也是集体化时期的高积累低消费分配制度、农业生产成本过高、人口增长率过高和"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革命思想教育的结果。文章认为大寨的低生活水平具有典型性,意味着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运动日益深入人心、日益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中,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正在全国蓬勃兴起而且迅猛向前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学大寨,教育革命如何跟上农业学大寨的时代步伐,这是当前摆在教育战线上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东风吹进了我校。在即将投入到这场热火朝天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去的时刻,我们学习了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会议精神,结合教育革命的实践,围绕着大寨经验和教育革命的关系,认真讨论了教育为什么要学大寨,怎样才能把大寨经验学到手,从理论和实践上初步搞清楚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年的铁姑娘队长郭凤莲,自从1991年重回大寨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全村致富奔小康,大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全村总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大寨的富裕让村里的老年人得到了许多实惠。郭凤莲深情地说:“没有老一辈的艰苦创业,就没有今天的大寨。敬老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