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的成败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市场化思维设计和完善政策体系的能力。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在于通过市场化的政策体系调动市场主体——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开发,我国现有的西部开发政策缺乏有关于西部开发的法律法规,且以区域差别政策为主,缺乏足够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区域开发史上,中美两国西部开发最令世人瞩目。在中美西部开发中,人口资源开发均是关键内容。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背景和目标相似,但由于两者环境和基础不同,其开发的手段和机制必然具有差异,因而,推进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既要借鉴,又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做法。与当前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以政府为主导不同,在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中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政府行为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这给推进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带来如下重要启示:构建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的西部人才吸纳利用机制,引导西部教育发展与西部开发密切结合,激励具有参与能力的组织、机构和个人给西部教育捐助和投资,以及健全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政策实施的法律保障等,是快速推进我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成功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美国的西部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西部开发中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西部民主共和政体适合其自由经济制度 ;西部开发中政府角色定位准确 ,政府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等。总之 ,美国西部开发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西部开发与中央政府主导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主导型、地方政府主导型、区域内政府联合主导型、中央政府主导型等西部开发模式中 ,应选择中央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这是由中央政府的功能与西部地区的经济特点决定的。实施这一模式要求中央政府从总体上合理进行产业布局 ;制定统一、合理的法规政策 ,规范经济主体竞争行为 ,确保西部开发的有序和东西部经济的共同发展 ;通过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和引致投资 ,推动西部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快速发展 ,打好西部开发的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5.
西部开发的关键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变革,它依赖于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政府机制集中体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的重心则集中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塑造问题。本文通过剖解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力求为我国西部开发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美国政府在西部开发过程中起了领导核心作用.在政府土地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下,美国政府把西部土地资源成功转化为开发西部的生产要素,吸引移民、土地投机商和筑路公司到西部进行农牧业垦殖、城镇社区和交通道路建设.美国政府还在20世纪初把西部土地销售收益划拨为西部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直接参与西部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7.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矿产资源开发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原有的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经济效益低、资源浪费大、对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对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必须改变单一资源型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为此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政策,在资源开发由计划调控向市场导向转变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作用,从体制、政策、法律、规划、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保持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体,必须积极转换政府职能,在法律法规的完善、经济政策的引导、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等方面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体制结构,市场供求关系等方面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明朗,知识经济时代悄然来临.因此,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必须采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两个手段.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观念、政策与行动三个层次.西部大开发必须首先解决外部的和西部自身的观念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部开发中需要的政策支持,并提出了应该采取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古代与民国时期的西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取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研究方法,认真梳理分析历代封建王朝开发西部的主要政策方略和实践举措以及孙中山先生开发西部的构想,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对当时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遗留下来的历史发展障碍,企图为我国政府制定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加盟西部大开发,是苏州经济发展的又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好机遇,参与西部大开发必须找准“切入点”,实现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对接,企业是参与西部开发的主体;但政府应在政策研究、宣传、引导,以及加快推进苏州与西部地区的联络和沟通等方面,积极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部有效开发和合理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拿大在推动本国相对落后地区进步、缩小地区间差距及统筹区域发展中,有机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整体功能,以"财税杠杆"有效调控,"两个轮子"一起转,立足资源及产业基础特性谋发展,其启示我们,在西部深入开发中,应在国家统领下完善政策及法规,强化税收和财政扶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成立"国家地区开发与发展署"和设立"西部开发与和谐发展基金"。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国家区域发展政策 ,对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在区域经济协作中西部地区的地位、优惠政策的作用、资源的投入以及西部开发中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关系等方面 ,区域发展政策还不能充分满足西部大开发的迫切需要。这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在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中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面板数据政策效应评估法,以1978-2018年的省际样本数据为基础,评估了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政策效果,并分别通过静态和动态效应模型研究了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西部大开发显著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且政策效果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随时间成倒"U"型变化趋势;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初期较大,后趋于稳定;(2)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果愈难以发挥;(3)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规模、对外开放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果,同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是政府推动下的大规模经济开发行为。在西部大开发中,政府作用的发挥应借鉴老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适应市场经济对政府定位的要求,建立“无为”政府。按照这一定位,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当一改过去包办一切的做法,将着力点放在制定总体规划、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动员社会参与、维护生态环境、搞好服务、协调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好政府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西部差距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向东部地区倾斜的经济政策使该地区在市场机遇、东西部地区产品交换的条件以及投资分配等方面占据有利地位,拉开了东西部的差距。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缩小东西部差距,政府可实施投资重点向西部地区转移、设立西部开发银行、吸引外资参与西部的开发与建设、比价调整、加快西部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等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8.
从四个方面进行反思:其一,坚持发展观,操作中要完完全全地贯彻发展而不是增长“是硬道理”;其二,西部大开发初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定位不同,应选择中央政府主导型和地方政府市场主导型相结合的政府模式;其三,鉴于“九五”后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西部长期倚仗的资源主导型战略面临挑战,战略模式极待研究深化;其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优化投资软环境,从政策落实难这一影响投资环境的主要矛盾引出加速改革政府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为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税收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节的杠杆工具,对西部区域经济振兴具有引导、激励示范效应。现行税收政策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西部大开发税收的优惠政策方式单一,激励内容不完善;税收执行期限太短,缺乏长久激励与扶持的政策措施,扶持的限制性政策多,政策准入门槛过高,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实际成效。因此,完善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应优化和完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充分体现西部区域开发特点的税收激励政策;继续加大扶持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应进一步延长;降低政策门槛,减少西部支柱产业开发范围的政策限制。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上来看 ,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理应成为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从实践来看 ,西部大开发更是离不开公共财政政策的支持。而我国现行公共财政政策在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诸多失效性 ,这为我们设计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对策提供了思路 ,即公共财政政策应在西部大开发中有所作为 ,且必须通过合理、有效的公共收入和支出政策 ,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