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以客观公正性、公众利益优先性为原则 ,追求人类的终极价值 ,造福全人类” ,这是“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成立的逻辑大前提 ,而这个“前提”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它无视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在实践职能上的异质性 ,把本该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于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或科技共同体的头上 ;忽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它是批判科技决定论形式下的变相的科技决定论 ;抹杀了伦理学的阶级性质 ;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 ,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科技的社会伦理取向只能导致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 ,这对于科学技术本身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恰恰是非人道的、不伦理的 ,这就是“科技伦理”的悖论。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交往     
自从民族产生以来,民族交往作为民族的伴生现象,一直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且使民族倍受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民族交往一直受到人们注视,但由于人们(如历代统治者,普通的民族成员、关心民族命运的学者等)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对民族交往所采取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在研究民族的科学领域,民族交往也一直是学者们关心的主要课题,但以往研究民族交往,很少将民族交往做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理论研究,而无论在探索民族的发展规律还是民族交往的发展规律,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特别是在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更不能忽视民族交往对民族发展影响的研究。本文试图从  相似文献   

3.
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思想 ,推进科技事业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提高民族科技素质。江泽民同志关于“科技创新”和“民族科技素质”的重要思想是各级地方政府科技管理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提高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小学是科技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启蒙教育能力的教师是当前中师教育的迫切任务。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上的发明创造和科技成就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来培养中师生的科技意识、科学情操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进而树立献身科学和科技教育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第三次科技革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 ,这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对此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的辩证关系 ,对“知识经济”要有全面正确的了解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努力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相似文献   

6.
历史运动中的跳跃性规律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运动中的跳跃性规律作为具有一般性的特殊规律具有极大的客观普遍性。其普遍性在某些地区、民族、国家的具体进程中得到确证。所有制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历史选择性是历史跳跃性规律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人类社会总体即“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的制约性是历史跳跃性规律实现的前提条件; “世界历史”所造成的国际间的交往是历史运动中出现跳跃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社会运动中实现历史阶段超越的内在根据。历史跳跃性规律受制于历史一般规律, 反映并实现着人类社会演进的总趋势, 历史跳跃性规律和历史一般规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洞察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预言“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1并从我国的实际状况及其发展需要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和空前的规模向前发展,是20世纪后半叶引世人注目的现象。70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的新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新的科技革命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即高科技阶段。当今世界正如江泽民所说:“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8.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各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从争夺军事的高技术威慑优势转向全面重视为经济服务的高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综合国力成为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江泽民总书记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他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包括科学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科学之“眼”和技术之“手”使人类成为最有智慧、最有力量的创造者。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 ,首先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革命推动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科学技术不只是科学家的事 ,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怎么理解科学 ,怎样看待现代科技革命 ,如何分析现代科技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 ,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江西高校出版社推出的“走近新科技丛书”(刘大椿主编 ) ,对这些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丛书共 5…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是“严于求真,疏于扬善”,而是正在向着“真中求善”的目标前进。每一时代的道德规范都由当时的社会物质技术条件决定,并反映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这样的道德规范才是有效的。科技与道德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是人类社会由“真”到“善”的融合与渗透,是二者的和谐与统一,这是人类在通往“美”的理想境界的一个必须阶段。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学方式创新与“探究式教学”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改变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深刻影响着民族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  相似文献   

12.
像中华民族这样,在一个主体民族的周边和内部共存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形成一个长期共存且因经济的发展而关系愈益密切、存续数千年的“多民族统一体”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甚至独一无二的现象.之所以能够如此,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所提供的生存环境和交往环境,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农耕民族向四方的扩展,还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农耕区域的侵犯,都是一个自然的和历史的发展过程.应当从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的经济需求和民族间利益冲突的必然性去认识这一过程,将其视作古代民族交流和民族聚合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不宜突出道德评价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科技活动及其发展过程产生大量不确定性及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面临巨大风险。科技风险是由科学技术活动及其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它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具有破坏和阻碍作用的力量,其所涉及的范围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科技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高危害性,难以察觉等特点。科学技术的内在风险负荷以及外在的社会建构是科技风险产生的原因。不论由科学技术的内在因素还是外在社会条件导致的科技风险,都离不开人类自身的思想和行动,要减少或降低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风险,需要人类反思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思维、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一个民族姓氏演变的历史,同样是一个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随着汉藏交往的日益频繁,藏族汉语姓氏的结构运用开始大量出现在农区藏族的文化中。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推进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催化剂。正确认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学习发达国家的创新经验,可少走弯路,加速发展。依靠本国的科技力量,发展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东西,是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创设的“培根计划”,经过400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日益暴露其不合理性,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以至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风险社会”或者“灾难社会”。反思几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来自然科技理性的“两面性”,总结“培根计划”的是非功过,创新文化观念,进而为“社会技术”走向历史前台创造条件,已经成为21世纪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科技的态度经历了从乐观到悲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当前“科技批判热潮”是二战以来悲观主义思潮的继续和必然结果。科技负效应在本质上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理性有限性以及对科技不合理应用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对科学技术的过度批判,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指导科技发展是科技负效应惟一正确的解惑之道。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人类进入了知识社会并经历了最辉煌的发展阶段 ,这个世纪 ,由于科技发展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以往所有世纪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多。然而就在这繁荣的物质文明背后 ,人们却普遍感到深刻的精神危机 ,缺乏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本身对此却无能为力。展望 2 1世纪 ,在知识社会中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将落在青年的肩上。一、知识社会对人文精神所产生的危机知识社会 ,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它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知识社会必然以科学技术发展为核心 ,在“生活———科学技术———生活”这样一个互…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根据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多年实践及对社会发展的科学分析,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大科学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一再说:“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命题,对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作用显然强调得还不够。 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这个根本原理,始终坚持把生产力放在首位,不仅在实践上高度重视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并把知识分子看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狠抓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而且还在概括人类几千年的科技史,概括科学技术与生产发展的关系史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是构成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重要的要素,利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首要的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类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奉为金科玉律。然而 ,知识极大丰富的人类却因道德滑坡、滥用科技使自己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是只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忽略哲学的发展致使人类知识有余而智慧不足。对知识与智慧的矛盾进行哲学反思 ,我们得出结论 :人类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所提供的知识 ,更需要哲学所提供智慧的指引。为此 ,我们必需重视哲学 ,发展哲学 ,用哲学所提供的智慧来指导人类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