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分析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适合贵州特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借鉴Grannovetter嵌入理论的观点,通过文献分析,提炼出农村嵌入性因素在推动和阻碍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上的维度内容,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并以收集的434份有效问卷分别进行了劳动力整体分析和分代对比。研究结论对城乡协作推动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性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发现,影响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变量中,教育变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倾向和非农就业地点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而且可以削弱其他因素的影响力,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区位、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作用越低.因此,要提高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首先应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相似文献   

3.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引导其有序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回顾20多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制约其顺畅转移和合理流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现行的一些管理制度.本文从我国现行的户口管理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制约进行分析,阐述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立以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劳动力计划管理体制,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就业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但目前全国各地仍然存在约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体制性因素,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改革问题,全面深化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广东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与其就业稳定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就业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稳定性对其城市融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技能,经济融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不但呈现出重要特征,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通过对其特征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以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劳务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CFPS2018数据,采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质量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质量均起到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对就业影响中发挥一定调节作用;教育与社会资本在就业分化和就业质量中分别具有互补和替代效应;健康与社会资本在就业质量中存在互补效应。两类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显著代际差异,人力资本是影响新一代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老一代就业分化和质量则受到两类资本的双重显著影响。基于此,在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社会资本积累的同时,应兼顾群体共性和代际差异特征,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8.
基于广东省711个问卷调查数据,通过信度分析、因子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方差解释率以及模型拟合指数均达到理想水平,显示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由职业认同、就业技能和社会资本3个维度构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的自我感知测量结果显示,总体水平不低,社会资本的作用发挥较好,就业技能仍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村劳动力对其转移就业能力高低感知不一。为此,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强化社会网络和信息交流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认同感,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差异化的帮扶。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低流动,持续贫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向调查为基准,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向现状、转移就业态势、制约转移就业因素三方面调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低流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江苏625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探索和验证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可雇佣性的结构,并比较了不同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可雇佣性和就业质量上的差异,建立了就业质量对可雇佣性的回归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可雇佣性主要包括岗位能力、社会能力、态度动机和知识技能四个因子;不同受教育程度和培训经历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就业质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可雇佣性要显著高于女性;不同培训经历者在知识技能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学历者在知识技能上要显著高于初中及小学学历者,在态度动机上却显著低于初中和小学学历者;岗位能力及知识技能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试论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我国农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以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就业的直接诱因是在城市劳动的边际收益高于在农村劳动的边际收益,农业剩余劳动力并没有完成从农村向城市的永久性搬迁,而是呈"两栖式"候鸟型,这是由于永久性迁移行为受到多种成本与制度因素的制约。文章对农村居民迁移城市的条件进行了讨论,认为政府在促进农村居民向城市永久性转移方面应注重制度建设与政策引导,提出了建立移民区,改革户口制度,建立全社会性的最低生活保障,对移民进行教育培训,对城市原有居民进行相容性和适应性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1年城乡居民随机问卷调查数据组成研究数据库,以家庭为研究单位,将农户分为本地传统农业生产型、本地小城镇化型、半城市化型和城市化型四种生计类型,并对四类农户家庭的人口特征进行统计、比较和显著性检验,寻求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现实依据。分析认为: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差异的必然要求;家庭人口特征对城市化转移区域选择有明显的影响;发展本地小城镇应该成为城市化战略的着力点,并建议政府采取措施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扩大小城镇规模、降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门槛等,以推进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  相似文献   

14.
移民搬迁伴随生活方式的改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冲击,而安置方式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差异更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生变化。利用2011年陕西省安康市"农户生计与老年人健康"调查数据,检验了移民搬迁、不同的移民安置方式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求了移民搬迁中社会支持机制的作用。结果发现:移民搬迁本身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影响,但由于移民搬迁导致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使得移民搬迁与非移民搬迁老人的心理健康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安置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不同;社会支持网络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护机制,而且调节了移民搬迁及不同安置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政府应该合理规划移民安置方式,打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移民老人的社会融入和交往,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的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需求方面研究农村城市化的模式。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趋向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目标选择的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口特征和城市化迁移选择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影响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迁移行为与迁移决策的人口特征因素,得出了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模式不能以小城镇为主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6.
推进乡村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更广泛更深入开展的同时,其制度化建设不可忽视。乡村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是其由文本制度的正式确立到切实落实趋于稳定的过程,但是目前乡村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在制度确立及制度落实两个方面都存在建设困境,推进乡村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必须要采取完善文本制度、提升制度意识、推进保障机制和衔接既有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城乡迁移,是影响中国农业转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变量.借鉴推拉理论梳理影响中国农民工城乡迁移意愿的因素,区分并显化土地权益在其中的作用,提出城乡收入、就业环境、土地权益三个假说.并利用南京市的农民工1062份样本调查数据,以农民工流动方向为参照确定留在城市与返回农村作为各自对照组,通过多项分类logit回归分析计量各因素对不同迁移方向意愿的推拉作用.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成为农民工城乡迁移的巨大动力;城市就业环境的好坏虽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但在家庭总收入最大化的目标下他们对恶劣就业环境有较强的耐受力;土地权益则在农民工城乡迁移中起到了社会保障的作用.总之,规避风险并寻求家庭总收入最大化成为农民工城乡迁移行为决策的逻辑基础,今后土地制度改革和政策设计必须重视土地为农民工所提供的退路保障.  相似文献   

18.
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从公共健康保障和收入相对剥夺双重视角考察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共健康保障对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具有显著性影响,参加医保、接受公共健康教育改善了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自评健康状况且降低了患慢性病风险,但就近医疗服务机构距离越远,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则越差。收入相对剥夺对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即横向收入相对剥夺和纵向收入相对剥夺程度越严重,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水平越低。分群组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流动距离下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政府应从完善公共健康保障政策、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缓解收入相对剥夺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发展协同效果,并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效率。研究发现农业保险通过农业信贷的中介效应对农业发展影响显著,财政支出在农业信贷与农业发展中有调节效应,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发展协同效果良好,而环境因素对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效率测算有显著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上升。在环境因素中,成灾面积、灌溉面积对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运行效率提高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正向影响,而财政投入对于不同投入指标影响方向不同。根据以上结论,我国应因地制宜建立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机制,合理配置财政投入,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合理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