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离开了理性主义的先天性立场,因果知识还能否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休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的认识论的根本意图就是要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建立知识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一切将休谟的因果关系观念看作是偶然性的学者(包括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都没有真正跳出传统理性主义的藩篱,而休谟作为一个彻底的经验主义者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勇于站在西方哲学根深蒂固的理性传统之外对其加以彻底的批判。因此,以LewisWhite Beck为主的研究者将休谟的因果性思路趋同于康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得出所谓"休谟问题"的论证过程,可以从问题产生源头分析休谟问题本质。真正首提"休谟的问题"一说法者实为康德。以下仅论述认识论意义上的"休谟问题",其本质即为彻底的经验论内部蕴含的、无可回避的逻辑结局。休谟问题的本质要么是"因果问题",要么是"归纳问题",两者必有一者更为根本。从休谟得出问题的原始论证过程看,休谟问题本质应为因果问题。由于因果关系是人类得到"实际的事情"方面知识的重要依据,休谟试图为因果关系寻找必然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休谟的因果现是其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现了休谟对人类知识问题的思考.本文从知识论的角度探讨了休谟的因果观.休谟的因果观的实质是对人类知识的确切性提出怀疑.他的哲学体现了对独断的理性精神的否定批判.休谟哲学以经验主义为起点,以怀疑主义为方法,最终以功利主义为归宿.  相似文献   

4.
休谟的空间理论及其心理原子主义表明,构成空间表象的最小的不可分的原子印象之间不存在实存的因果联系,这导致对空间对象的表象不可能.体谟的这些思想对于理解康德如何回答体谟的问题具有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5.
多层面的休谟问题所体现的对观念的追究溯源,对康德和胡塞尔先验思想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康德借助于因果规律的客观性限定完成了第一层解决,但是失于论证不足以及对感性直观之杂多本性的前提性批判。基于对意向性本源的构造能力尤其是质料的先天综合的发现,胡塞尔揭示了被康德的先验哲学、甚至也被休谟本人所遮蔽的"休谟问题"的隐秘的本质,也揭示了一个更为原始的"先验"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弘扬自然辩证法传统 建设科学技术学学科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回顾了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其间的广义理论和狭义理解、分歧和共性,探讨了终将从广义上延拓成科学技术学一级学科,从狭义上形成二级学科群的合理性和现实可能性.基于坚定自然辩证法原理作为科学技术学基础理论及学科建设指南的必然性,建议扩大<自然辩证法研究>副标题的内涵,将目前冗长的副标题改变成简洁的"关于科学技术学的理论性杂志".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论中休谟将因果知识定位为或然性知识;进而认为必然性是因果关系不可缺少的前提,从中引发出为何凡事必有因,为何特定因必有特定果,以及何为因果本性,何为因果推理信念本性等问题。休谟认为因果关系产生于思维习惯,因果信念产生于心灵对恒常会合的感觉印象有一种强烈和活泼的知觉,因果必然性是我们想象的习惯性转移。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10.
因果推断理论是休谟整套人性认识论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休谟对因果推断的过程进行了揭示,并指出因果推断是人们在"物象恒常会合"基础上的习惯性联想。而对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问题,休谟给予了解释,即必然性观念是人心中的一种主观信念。因此,休谟认为因果推断实质上是一种可然性推断,这也正是人的认知限度和认知过程的张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规范辩护是一种元伦理学分析,它不是应用特殊的道德规范去辩护具体的行为,而是追问道德之所以具有规范性力量的理由或根据。对道德要求的权威进行规范辩护就是要说明规范性的来源,外在主义、内在主义和建构主义代表了规范性来源的三种立场。康德主张理性必然也是实践的,休谟则坚持实践理性的工具主义和动机怀疑主义。康德回答了道德的客观性问题,休谟则回答了道德的动机有效性问题。在两者基础上提出的欲望-信念的动机解释框架,既可以看做是对康德与休谟的调和,也可以视为解决道德客观性与动机有效性相统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因果问题历来是哲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近代辩证法的奠基人康德,正是被休谟的因果性理论打破了独断论的迷梦,才走上进行哲学界哥白尼革命的道路的,对休谟因果难题的解决,使他找到了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出发点,因此探讨康德的因果理论,将有助于我  相似文献   

13.
休谟和康德是两个最有可能被人放置在一起进行相提并论的近代哲学家.休谟完成了一次重大的近代哲学转向,从形而上学哲学转向日常生活话语,从神圣世界转向世俗世界.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知识范围的限定,对康德产生了直接影响.康德哲学则完成了另一次转向:从经验论转向先验论和批判哲学.康德试图证明先验知识的可能性,并进而证明形而上学知识的可能性.通过对休谟经验论和康德批判哲学关系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哲学对整个现代欧洲大陆哲学的关键影响.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可以在休谟哲学中找到明确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14.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一般认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有两个来源:一是休谟;二是卢梭。康德在对休谟的“因果大原理”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明确区分了“自然”与“自由”,从而为“道德”提供“地盘”;卢梭社会契约论展现出来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由原则”促成了康德对先验纯粹的“道德法则”与“意志自律”原则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建构。除了休谟和卢梭,莱布尼茨也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来源,其理性灵魂单子的“自发性”与“自决性”思想开启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自由”理论---“先验自由”与“实践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围绕因果问题曾经进行了并且还会继续进行激烈的斗争。唯心主义哲学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近代唯心主义者休谟,认为因果联系是人类的一种心理习惯,认为因果联系不是事物间本来存在的,而是人们经常看到两类现象在一起出现时,由于人们的心理倾向就由其中的一个出现必然地想到另一个的出现。康德认为因果联系只是思维本身先验地具有的范畴,是人用来整理杂乱无章的世界的一种先天形式,他认为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人们把思维规律投射到客观事物上去的结果。马赫则认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因果观念的历史演变与规律、必然性、决定论等概念相互缠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代,休谟对因果的必然性提出了批判;而之后,卡尔纳普从语义学角度来定义因果必然性.目前各种流行的因果理论当中,有两条进路让人眼前一亮:一条是机制进路—以萨尔蒙为开端,另一条是反事实进路—以伍德沃德等为代表.  相似文献   

17.
休谟从经验主义的怀疑立场,把因果性、一般性、必然性理论放在特殊的因果性的必然性问题中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只是心灵的习惯性联想。康德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因果必然性问题,把这个问题转换为因果必然性是否可以被理性先天思维的问题。通过考察当代康德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康德虽然没有解决"休谟问题",但是他出于批判哲学的立场转换了这个问题的视角,给予了它更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述评休谟哲学对康德哲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其哲学思想深受休谟哲学的影响.休谟在批判形而上学和宗教时,不仅为康德提供了思想源泉,而且也提供了思维方法.休谟的怀疑论哲学是引发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一颗火星".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康德对范畴的先验演绎写了两个阐释?我的回答是康德对对象的多种表述实际上是统一的,他的范畴的先验演绎是为了解答范畴为什么能对对象先天有效。他的两版演释都是为了这同一目的,而之所以写了两个阐释,除开第一版演释写得晦涩难懂之外,更主要是因为第一版演释并没有全部完成演释的目的,而第二版演释则发展完善了第一版演释。第一版演释康德所分析的对象是Gegenstand,是狭义的对象,只证明了范畴对此对象的客观有效性。第二版演释康德所要证明的仍是范畴对对象(Gegenstand)的先天有效性,但他这次则是从宽泛意义的对象(Ohjekt)入手,首先证明范畴对对象(ObjekI)有客观有效性,其次再证明范畴对对象(Ohjekt)中的狭义的对象(Gegenstand)有客观实在性,从而更加全面地证明了范畴对对象的先天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休谟问题”影响巨大,康德对之进行了先验论证,然而其论证的重要性却被忽视或误解了.因果性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康德从结构主义、形式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几个方面对因果性问题进行了形而上学的论证,确认了“休谟问题”的经验有效性是可以质疑的,但其形而上学的客观性是可以建立的.康德并不是要反驳休谟的怀疑论,而是提供了另一条异于经验论的关于因果性的哲学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