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回顾和评价了经济法主体特征的代表性学说,考察了反垄断法等现行典型经济法中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及其相关行为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法主体具有经济性、具体性和角色性这三方面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法主体制度入手,以公法与私法区别的角度批驳了国家必然作为经济法主体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经济法的本质。经济法不应单纯地属于公法,而是由传统公法与传统私法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公法与新型私法的融合体。经济法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法与微观经济法,在前者中,国家当然地作为经济法主体;而在后者中,国家不必然作为经济法律关系一方主体。  相似文献   

3.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民法与经济法主体假设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民法与经济法的立法本位、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及作用的不同.指出个人在社会中的两面性决定了民法与经济法的二元制法律调整模式.民法与经济法分别在不同的层次上调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与行政法是独立的两法律部门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本文从经济法与行政法产生背景和本质差异的角度来比较两部门法中国家主体的不同,认为在经济法中国家主体是积极主动、创造性的;而在行政法中,国家主体地位是被动的、消极的,并从社会法之角度指出行政法与经济法在边缘上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法的视角对行业协会的主体地位进行探讨,认为行业协会的兴起符合经济法的宗旨和目的,具备经济法主体资格,但不同于一般经济法主体,行业协会有其独特之处,并独立于政府、成员和其他社会组织,是自成一类的重要经济法主体。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经济活动中从来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平等的主体,平等主体只是法律对经济活动主体的一种拟制。经济法公开承认主体的不平等性与差异性,存在强势和弱势主体。经济法对这些主体进行限制与保护,形成其独特的模式。经济法公平价值的建立,昭示着模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模式现代化历程和特点告诉我们,经济法强、弱势主体限制与保护模式是经济法史上两大理论的完美结合,精准定位“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作用的领域与限度,深刻揭示经济法的真正作用,引领经济法走向正确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学界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对传统的法律责任分类理论的一种创新。经济法主体表现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关系的参加者和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呈现出包括国家、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等在内的多元化构造。但由于经济法主体资格与责任能力的相分离,经济法责任主体体现出政府和经营者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主体是经济法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目前最有分歧的问题之一。当经济关系中的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其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由经济法调整为经济法律关系(即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时,这些特定经济关系及其升华后的经济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法定资格,已远非传统法人理论所能包容,这就需要确立一个新的法律概念——经济法主体。本文试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略加剖析,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对经济法主体研究的思路应该是坚持本质的研究方法,从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入手,确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提炼出经济法主体的本质特征。对“劳动力权人是经济法的主体”的论述正是建立在这一思路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的法经济范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法领域中争议颇大的一种法现象,一些费解的经济法难题目前仍未走出法理论盲区,其中最基本的问题乃经济法的法经济范畴问题,亦即与经济法本质和属性对应存在的经济关系问题。对此应形成的认识是;一、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体制前提下的经济法目的是截然相反的,并且是矛盾和对抗的,这就决定了双重法经济前提要在经济法一体上求得共存缺乏可能,经济法不可能具有彼此对抗的双重法经济人格;二、民商关系的高度发达和经济资源的权力分配是经济法产生和存在的法经济前提;三、中国经济法概念的提出有别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经济法产生的经济背景,也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产生的法律背景,这两种特定的经济与法律背景条件造成了对中国经济法的审视和思考必须有自己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规定的行为而应承担的经济法规范规定的不利后果。这种责任是部门法意义上的责任,它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是并列关系。经济法立法中出现对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规定,并不表示立法承认经济法责任包含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是现代立法对社会关系进行多部门综合调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WTO是一个以市场为走向服务于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WTO规则促进中国经济法律体系进一步同国际接轨.经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中国经济法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必须重新认识中国经济法的本质及其功能,必须重新确认经济法的框架体系与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必须迎对高科技时代对中国经济法的挑战.中国加入WTO对经济法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铁路运输部门既是一个民事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行政主体。铁路客运关系是一种公私法的竞合关系。自乘客进站之时起,乘客与铁路客运部门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竞合关系。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铁路部门行政主体身份的认识模糊和我国现行铁路行政法规的缺位,导致铁路部门在行使行政管理权力时,缺乏公法和私法上的合法依据。据此,未来的《铁路法》改革需要在一种公私法结合的研究视野下展开。  相似文献   

14.
从法经济学的视角看,我国反垄断法存在法律责任主体和种类不完整、追究违法者缺乏效率与激励、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完善我国反垄断法的法律责任,应抑制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增加法律责任的主体,完善法律责任的形式,完善对违法者的追究机制,加大违法成本。    相似文献   

15.
对宏观调控法中的国家进行法律定性就是在宏观调控法的视野中解读国家所特有的法律属性。对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国家是宏观调控中唯一的调控主体,同时也是权利义务的统一体。在此前提之下,我们会发现,国家在宏观调控法中所扮演的法律角色远不同于传统公法中的国家,它是新的公法主体,具有传统公法主体所不具有的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法律和政策依据;法治国家,是指依靠法治理或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应该正确认识什么是法;要正确认识什么是法,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概念和特征;实行依法治国应该正确认识经济法的概念、地位和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法的重大作用;实行依法治国需要制定《经济法纲要》。  相似文献   

17.
商法通则的法律意义与基本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主体对商事法律规范的特殊需求——实践主义至上、法律的确定性、法律革新性与进步性、法律的相对稳定性是商法独立性的内在依据,商事关系相对于民事关系的特殊性是商法独立性的外在表现。在直面商法独立性这一核心问题之后,必须回归商事立法模式本身,民法典模式、商法典模式无法解决现行商事立法现状产生的不足,商法通则是解决其不足的必由之路。在对主要国家商法典立法体例与基本架构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商法通则应采折中主义立法例,通则的基本架构应包括总则、商人、商事登记、商号及营业转让、商业账簿、经理权、商业辅助人、商事代理人、商行为一般规定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