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机器人伦理的讨论中,仿真机器人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尤其在具体应用情境中出现身份认同困惑、伦理认知偏差等令人忧虑的问题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集中体现在机器人伦理主体论争、道德代理人缺失、情感表达能力真实性等方面.然而,在近几十年来的学术论争中,机器人的伦理主体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确证,道德代理人也因此而缺位,即使具备情感表达能力,也很难获得人类的认同,遑论道德关怀.但无论仿真机器人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人们都应当出于义务和责任及自身崇高的理想追求避免伤害“他们”,走出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恐惧,通过建立虚拟主体、拓展伦理界限来维护“他们”的道德利益,以应对“强人工智能时代”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消除人们对于仿真机器人的困惑,防范未来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2.
根据机器人是否可以发展出人工的道德能动性,其伦理建构可分为机器人伦理和机器伦理两种平行的进路:机器人伦理学和机器伦理。机器人伦理关注的是,在机器人没有自主性时,与之相关的人的责任和他们应遵守的伦理准则。机器伦理则试图在技术上构建一个新的伦理愿景,让机器人有可能发展为自主的道德能动者,从而使我们可以教会他们分辨善恶并以符合伦理的行为与人相处。  相似文献   

3.
智能机器人是否拥有道德权利,是机器人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探讨人工道德能动性问题,而人工道德承受性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社交机器人作为道德承受者是否可能,取决于道德能动性的扩展论证,而扩展论证的成立又与道德承受性的标准息息相关。当前道德承受性标准主要有属性解释进路和关系解释进路两种。在论证关系解释进路优于属性解释进路的基础上,重构人工道德承受性扩展论证,从而为社交机器人的道德承受性地位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凸显出来。如何探索和应对这些问题,成为伦理学教科书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中外伦理思想演进历程的回顾,阐发伦理学的前沿问题,探索应用伦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发展伦理学、行政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展示了《伦理学引论》的丰富内容和逻辑进路,体现了伦理理论与道德生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内部存在异常复杂的思想和理论争鸣,但它也有能够反映不同后现代西方伦理思潮之共同志趣的发展主题.试图重建资本主义道德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重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拓展人类道德关怀的领域和范围、寻求化解道德分歧的伦理路径、塑造后现代道德文化精神等不仅反映了不同后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在对待西方伦理学传统、关注现实道德问题、追求伦理学理论创新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同或相近倾向,而且反映了所有后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共有的发展主题.  相似文献   

6.
伦理学属性判断路径倾向于通过内在属性来赋予某个对象以道德地位,并进行伦理判断,这种前提假设往往面临诸多哲学难题。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出现要求伦理学从关注个体内在属性转移到对外在社会环境和关系的思考,通过强调关系性的动态伦理来理解道德地位和道德判断等问题。通过建构一种强调关系性、现象学、多样性和情境化的元伦理理论,无疑可以规避伦理学内在属性判断路径中的许多问题,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21世纪独特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过去的伦理学主要是义务伦理学,而社会伦理学可以看做是权利伦理学.在权利伦理这里强调权利优先于义务,道德权利是道德义务的前提.对于权利与正义何者优先的问题,应当具体考察,从社会伦理角度看权利优先于正义,而从普世伦理角度分析,普遍的正义优先于权利,这也是普世伦理理论建构的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已成为全球广泛采用的一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它在创造高效率经济的同时也使人类游离了精神的家园,引发人们对市场经济社会中道德建构问题的思考。本文以经济领域利已主义与伦理领域的利他主义如何协调出发,探讨了经济学与伦理学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市场行为主体与经济伦理学的关系;经济伦理价值取向与道德建构的关系,对我们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形成一个怎样的道德体系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创新与发展,涉及其基础理论方面的诸多问题.其中的学科性质、理论内容、结构体系和基本关系及其相关的方法论原则等几个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学科性质上,当代中国伦理学应是一门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这是坚持价值与事实相统一观点和方法的必然结论;在理论内容上,应从人的"双重生命本性"及其"双重生命价值"上来理解和看待目的价值追求与履行责任义务等方面在人的道德伦理生活中的地位和关系,由此而言,目的论和义务论等矛盾的融合统一,就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结构体系上,应抓住道德和伦理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并汲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合理观点与思想范式,立足"道德是人之为人之道与人之生成的终极关怀价值"和"伦理是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交往关系的社会价值规范"之立场和关联,采思考当代中国伦理学体系的框架结构;在基本关系上,当代中国伦理学要转变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确立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辩证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坚持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新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体具有类似人类的智能和自主能力,其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或社会受损,这就要求伦理学理论面向新兴的人工智能体开放,承认人工智能体在有限意义上具有道德能力。面对人工智能体引发的伦理问题,学界出现“机器人伦理学到底是人的伦理学还是机器的伦理学”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人工智能体具有的自主能力能否使其具有道德能力。这种挑战具体展开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体能否赢得道德关怀资格。面向人工智能体开放的伦理学试图以“相似性”标准扩充“理性”标准、“感觉”标准和“生命”标准,从而将人工智能体纳入到道德关怀名单之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体能否成为道德主体,承担道德责任。面向人工智能体开放的伦理学尝试以基于机器学习的道德自主能力为基础,承认人工智能体是一种类似于人类的准道德主体,需要承担相应的有限道德责任。面向人工智能体开放,意味着需要调整和补充现有的、属人的伦理学理论,以便将人工智能体真正纳入到伦理学理论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