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根据抽样调查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分析影响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因素。研究发现,文化程度、上年家庭纯收入、劳动能力等因素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年龄、残疾等级、残疾人工作满意度对农村残疾人就业产生显著负向作用。此外,性别、婚姻状况对就业也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对于推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8年对残疾人就业状况的调查资料,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影响残疾人就业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残疾人就业的因素差异较大,对农村和女性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因素较简单;影响城市和男性就业的因素较多;比较而言,已婚男性及户主等群体就业倾向较高;身体残疾对就业有影响;家庭住房及家电拥有情况对就业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与《残疾人心理健康量表》对431名残疾人进行调查,了解残疾人心理健康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探讨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建立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残疾人心理健康和领悟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良好,处于积极向上水平;(2)不同残疾类型、残疾等级以及婚姻状况的残疾人在心理健康、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残疾人的领悟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结论:领悟社会支持的增加能有效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状况下残疾人辅助器具的需求差异,找出原因,为制定辅助器具服务政策和合理配发辅助器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基于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通过横断面调查获取无锡市某区9个街道(镇)残疾人及疑似残疾儿童的调查问卷6 188份?调查内容包含基本信息?残疾类别?残疾等级?教育文化程度等?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求受到残疾种类(P < 0.001)?残疾等级(P < 0.001)?年龄(P = 0.024)?就业情况(P = 0.002)和前一年是否获得辅具(P < 0.001)的影响,性别(P = 0.805)?婚姻状况(P = 0.459)?社保状况(P = 0.195)与教育文化状况(P =0.451)无影响作用?结论:听力?视力?肢体?多重残疾会导致辅助器具需求升高,重度残疾?儿童和老人?未就业和前一年获得辅具都能预示人群较高的辅具需求?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残疾人基本特征与残疾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上海市两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该市残疾人的基本特征与残疾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残疾人中近六成是老年人,年龄别残疾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并表现出中心城区高于郊区、远郊区高于近郊区的特点;残痰人以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为主要职业,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在受教育、婚姻生活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肢体残疾大幅上升,成为首位残疾,七成以上残疾人为中轻度残疾,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在致残年龄和致残原因上表现出一定的时间节律.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市栖霞区579户农户为样本,利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对农户非农就业与宅基地流转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非农就业和其宅基地流转意愿之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控制变量中,农户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是否参加农保对家庭的非农就业情况具有显著影响,被调查者从事的职业对是否存在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是否参加新农保、宅基地数量、宅基地面积、房屋建筑时间、对抵押权的态度和对处置权的态度对宅基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被调查者的职业、家庭人口数、宅基地的取得方式对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本研究对未来的宅基地流转政策和鼓励非农就业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分析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发现,江苏老年残疾人构成有8大特点:占总人口比例高且发展快;残疾率随年龄变化迅速;老龄化是残疾增加的主要原因;听残、肢残、视残和多重残构成老年残疾的大部分;农村及女性老年残疾率高;老年残疾领证率低;老年残疾率与地区人口残疾率相关、与老年人数相关;未来老年残疾人增长快。其次,老年残疾的社会经济状态研究表明,农村老年残疾人就业率高、依靠家庭成员供养比例高;老年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低;老年残疾有偶率低、丧偶率高。第三,老年残疾人享受社会保险现状为:医保参加率较高、寿保参加率低;苏中参保比例低。认为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险的投入,鼓励民间机构介入,建立劳务时间银行,组织老年残疾人之间的相互照料以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城市成为各民族融入现代化进程的地域空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是实现共居共建共享的城市民族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利用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西北五省区混合截面数据,考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特征,分析流动者流动境况与流入城市等级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较为强烈,就业属性、收入支出水平、流动时间、流动原因与流入地城市规模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正规就业与收入较高的少数民族流动者更倾向于长期居留于本地,近距离流动、流动时间长与家庭动因流出的流动者居留意愿较高。随着城市等级上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先下降后上升,流入地级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最低。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278户农户问卷调查为基础,利用Logit模型对农户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子女目前就读年级层次、学习能力、家庭经济条件、当地家庭投资高等教育氛围和毕业生就业氛围等对投资意愿有显著关系,户主文化程度和子女性别对投资意愿没有显著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不强,内部差异较大;流动人口的职业类别、行业类别、单位性质、就业身份、本地工作年数、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劳动合同类型等就业状况对其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效应;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对其定居意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和定居意愿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要提高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城市管理当局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改善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体面就业;促进本地人与流动人口的和谐共处,降低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学历、家庭总抚养比、认为新农保是否划算以及对新农保试点的态度对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土地面积对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将农民群体的年龄和身份类别进一步分组估计,发现不同年龄组和身份类别的农民群体参保影响因素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民参保意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243名农科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问卷调查,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影响其自主创业意愿的因素,并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科类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基本上不能承受比较大的自主创业失败的经济后果,学生毕业先要解决的是不再依赖家庭、能够自身独立生存的问题,因而家庭对创业的接受程度、家庭收入来源、家庭财富积累水平、家庭所在地等家庭因素对其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另外,创业培训、创业知识、愿意付出的代价等个人因素,政府政策与朋友的支持等社会因素,专业因素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对农科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呈显著正向影响;而专业就业理想程度与其呈负向相关。  相似文献   

13.
已有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研究因未有效区分转移意愿与能力的差异而致实证分析存在样本选择偏误。本研究从转移意愿和能力两个维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深入甄别的同时,运用实地调研数据定量研究农村已婚女性就业转移意愿与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年龄是影响"有效转移""潜在转移"和"隐蔽转移"的农村已婚女性就业转移意愿与能力的重要因素;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村已婚女性的工作预期而致其就业难度增加进而降低了其就业转移意愿。职业培训对农村已婚女性实现"有效转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外出务工总人数对农村已婚女性就业转移具有显著的家庭"跟随"效应。村庄特征和子女教育是影响农村已婚女性"有效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新古典模型中,潜在就业与充分就业具有同一性,其内在机理是意愿的劳动供给由意愿的劳动需求所派生.这一理论无法解析在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长期的总量性非自愿失业这一经验事实.为了拟合劳动供给的经验事实,必须对新古典劳动供给曲线进行修正:用劳动人口供给曲线替代劳动时间供给曲线;在劳动供给曲线上增加反映劳动年龄人口的外生性和最低劳动参与率的外生性特征的区间.当劳动需求不能吸纳外生的最低劳动参与人口时,潜在就业与充分就业就发生了分离.修正后的新古典模型在保持对摩擦失业、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的解析功能的同时,增加了对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解析功能.  相似文献   

15.
对2012年安徽农村残疾人的调查数据进行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残疾状况因素和认知因素都对接受康复行为产生显著性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家庭纯收入、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对康复需求认知、对康复服务的了解度、对残疾人工作的满意度等变量对农村残疾人接受康复治疗行为产生正向显著性影响,而家中残疾人数、是先天残疾等变量对农村残疾人接受康复治疗行为产生负向的显著性影响。为了推进农村残疾人康复事业,应该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文化程度和认识水平,特别关注贫困残疾人家庭和一家多残的情况,加大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16.
实证分析研究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最低工资价位和职业选择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最低工资价位和职业选择的影响显著。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越高;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母亲的职业阶层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最低心理工资价位越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去农村更愿意选择从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镇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就业支持体系的重构3个方面对近10年来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分析了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需要通过多视角深入研究、按残疾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应用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跟踪调查(2017届)的本专科毕业生数据,分析了家庭经济资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平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上,其影响为正向;求职花费对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匹配度的影响最显著,在求职中有较低花费、中等花费和较高花费的大学毕业生在上述两个方面均比基本无花费的大学毕业生低;评价家庭经济状况对求职的重要性程度对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评价重要程度一般和很重要的大学毕业生相对评价不重要的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均低.提出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优先提供就业见习机会、设立就业专项资助基金,以及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3年安徽省残疾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特征因素、残疾人就业政策和相关认知因素等方面分析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受教育年限、生活自理情况、劳动能力情况等个体特征因素对残疾人就业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享有就业扶助政策情况、对就业保障金了解度以及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满意度等反映残疾人对残疾人工作认知的指标对就业也具有显著性影响.因此,进一步健全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体系、加强残疾人教育与培训工作、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服务政策以及加强残疾人便利服务设施建设等,以促进残疾人就业.  相似文献   

20.
居留意愿是流动人口迁移过程中决定其居留决策的一项重要因素.文章以大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分层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整体程度偏低;社会融合的三个维度即经济融合、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月收入水平、自购房、参加政府或社区便民活动、身份差异感受和歧视感受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有显著影响;个体特征中的随行家庭结构和已居留时间也对居留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