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研究李志荣科技下乡: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新视野———《桂村科技———科技下乡中的乡村社会研究》评介(1.1)李丽丹中国神话研究现状:进程中的反思———以2004年神话研究为中心的分析(1.4)桑俊2004年史诗研究概述(1.11)江业国关于特色文化开发研究的思考(2.1)刘文俊壮族农事祭祀节日系统的文化属性和功能(2.5)王光荣罗波张嘉欢圣竹·神鼓·虎龙山·招魂礼———广西那坡彝族非物质文化载体之探究(2.11)彭谊隐藏在民间哭嫁与哭嫁歌中的女性意识(2.17)黄桂秋大明山龙母文化与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3.1)徐华龙盘古新议(3.11…  相似文献   

2.
"三月三,龙拜山",是流传在南宁环大明山地区的民间歌谣,记录了当地壮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三上山扫墓的习俗,也是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真实反映.环大明山龙母文化蕴含母仪龙德、中华孝道等民族精神内核,与骆越族群稻作生产的水环境融合共生,与武鸣"壮族三月三"是高度融合的文化整体.基于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独特价值,建议以"壮族三月三"为纽带,以龙母文化为核心,以西江、珠江水系为导向,打造环大明山文化旅游圈,助推南宁市塑造首府城市文化旅游新形象,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合作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布洛陀和盘古同为开天辟地神,同属壮族远古神话人物.布洛陀为壮族五大支系中的布土支系和布侬支系信仰的创世主神;盘古则是壮族五大支系中的布壮支系和布依支系信仰的创世主神,他们都是开天辟地神,是壮(土)语的神名,是壮族先民原始的开天辟地神.盘古的原形来自于布洛陀.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信仰圈,都处在壮族重要的聚居地,但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地理分界线:以桂中地区的大明山为中心,各分属大明山的两侧:往西是布洛陀的信仰圈,往东是盘古的信仰圈.不同信仰圈的存在说明壮族内部有不同的支系存在.  相似文献   

4.
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关于大明山古为"氾天之山"和《淮南子.地形训》把赤水(红水河)视为帝之神泉的记载中,透露了大明山在壮族先民心目中可能是一座神山天梯的信息。考古发掘也印证了大明山周围一带是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大明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有条件成为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相似文献   

5.
龙母文化是西江流域的水神信仰,承传着民众对龙母信仰母慈子孝、感恩回报的伦理道德观.以龙母题材创作的粤剧龙母戏,代表作有湛江粤剧团的《悦城龙母》、肇庆粤剧团的《龙母传奇》和梧州粤剧团的《西江龙母》,表现了自然山水和道德情操美的高度统一,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愿望.作为一种地域性的历史和社会记忆,龙母戏传承了龙母传说的基本信息,为粤剧创作提供了主题、情节和人物重写的可能;同时,受到创作的时代氛围、文化语境的制约,体现了剧作的时代特色与审美追求,形成了粤剧龙母戏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四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左江流域崖壁画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的年代问题,应定为“上到战国,下到东汉”。关于族属问题,应定为壮族先民骆越,至于内容,则表现的是宗教祭祀活动,反映古代壮族先民祭祀水神的场面,是先民祈求风调雨顺,祭祀水神和镇压水怪的盛大祭典仪式。  相似文献   

7.
清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不断,为了满足民众祈雨时的多重需要,平定地区水神信仰的类型增多,不仅有传统的龙神信仰,自然神、古代先贤和本地传奇人物也都进入水神的行列。此时的水神信仰达到顶峰,信仰范围广泛,功利性和农事性极强。人们不仅在水旱灾害多发的时段举行定期祭祀水神的庙会,还在发生严重旱灾时举行特殊的祈雨庙会。作为地方文化,水神信仰有助于整合地方社会秩序,发展地方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8.
西江龙母祖庙是西江人民的圣殿,是西江人民一种原生态的祭祀文化现象。宗教是前工业社会的基础,祭祀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龙是水神,也由此是统摄自然力量的象征。文章阐释了“祭祀”的含义、“龙”文化及其意义;并结合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分析了西江龙母既是与龙文化相关的水神,也是一种大母神心理原型。龙母祖庙是西江人民原生态文化生命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明清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水神信仰随之繁盛."功莫大于治河,政莫重于漕运",在这一重大政策指引下,明清两朝不断的把一些历史名人和那些为保运利漕作出突出贡献的现实之人尊奉为水神,一个个新的人格神在运河区域被彰显或树立,同自然水神一道,佑助运河的畅通.运河区域逐渐形成了以人格神信仰为主的明清水神信仰文化.成为运河文化的一重要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西江流域的水神崇拜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以蛙崇拜和蛇一龙母崇拜为代表的水神崇拜文化。水神崇拜文化根源于西江流域以水为主导的生态环境。蛙崇拜根源于稻作生产的自然生态以及族群繁衍的社会生态;蛇一龙母崇拜根源于“水事”生态以及族群认同的社会生态。西江流域的水神崇拜文化孕育于西江流域以水为主导的生态环境,以形象的方式见微知著地反映了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紧密关联,是西江流域生态文明的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写水的有60多篇,着重揭示了上古时代以水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构筑了中华先民的生态学,主要内容可分为生态崇拜、生态评估、生态保护、生态和谐、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12.
红水河流域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青蛙的故事传说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说明青蛙对壮族先民曾经有过的心理价值和审美价值比其实用价值更大。红水河乃至整个壮族地区对蛙的崇拜其实是壮民族生存文化的具象性思维,而舞蹈、铜鼓艺术形式则是壮民族对生存文化的审美体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活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内涵,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透过壮族服饰,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壮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宗教信仰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4.
分布在藏彝走廊东南缘的川西南藏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他们敬先祖,祭山神,驱邪除秽,驱鬼杀鬼。在他们的民间信仰活动里有一系列的敬祖祭神仪轨。包括纳木依藏族的牛王会、尔苏藏族的射箭节和还山鸡节以及为亡灵指路仪轨等,无不体现出敬神灵远鬼邪的民间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15.
雷神,是岭南越人的原生神灵。在历代汉族官员的推动下盛行了几千年。龙母原生于岭南越人中,但她成为神灵,是汉族文化传入的结果。伏波神却是汉族官员哄抬造成的。三界神和花婆神,一是岭南本地的首领兼巫觋,一是随汉族文化的传入而传入,因岭南社会的发展而先后为各地居民所接受。这些神在历史上先后为岭南人所奉祀,各为其用,控制了岭南越人及其传人的思维,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阻碍了他们的信仰从巫术阶段的向上提升。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先民们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蒙古族草原文化中的自然观是一种内在的回归自然、追求朴素的生态伦理观。也正是在这种自然观的引导下,草原自然环境长期以来得以保持其原貌——蓝天、碧草、清水、净土。蒙古族草原文化的自然观既符合当代人热爱优美环境,渴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又对治理和保护目前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水及其载体河、湖、海等有着天然的敬畏,在水患肆虐的地方更是如此。明清时期,因黄河及运道过境徐州,所属州县内水神崇拜甚为流行,各路神灵被纷纷搬上祭台,甚至武圣关羽、门神尉迟恭都被奉作水神,既说明徐州所属州县水神崇拜之盛,同时也显示了人们对水患的无奈。随着洳河开挖及黄河北徙,徐州漕运中枢地位急遽衰落,导致各种水神崇拜和祭祀活动也随之湮灭不存。本文从地域水环境变迁角度对水神崇拜的盛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金马碧鸡崇拜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卭都国,在汉宣帝派遣王褒迎请金马碧鸡神事件发生之后,这一崇拜在以川滇巴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广泛且长久传播,特别是在昆明、成都、重庆各地不仅建立了金马碧鸡祠,而且出现了与之相关的金马碧鸡坊,乃至金马碧鸡山与台,使得金马碧鸡成为古代西南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信仰。而今,人们多数已经不了解这些坊名、山名、台名与金马碧鸡信仰的关系,重新考证、勾辑这种信仰,其实就相当于回归古代地域文化的历史原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